论“无友不如己者”

2018-04-03 05:02赵地梅
成才之路 2018年4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

赵地梅

摘 要:“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出自《论语·学而篇》。由于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古今部分学者对该句的注解存在一些分歧。文章从“无”和“如”的理解偏差现象出发,结合《论语》文本,进一步考证和分析“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内在含义,认为孔子原意是“没有哪个朋友会在各个方面不如自己”。

关键词:无友不如己者;孔子;《论语》;原因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4-0027-02

《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由于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古今部分学者对该句的注解存在一些分歧。文章从“无”和“如”的理解偏差现象出发,结合《论语》文本,进一步考证和分析“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内在含义。

一、历代学者对“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

“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注解,历来学者颇有争议。综合来看,大致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二是“不结交与自己不同类的人”,三是“没有哪个朋友各方面都不如自己”。

二、历代学者对“无”和“如”的认识偏差

朱熹、皇侃、康有为等人从不同角度对“无”和“如”进行释义,把“无”释为“毋”,“如”释为“比得上”。

从功利观角度,宋代朱熹认为“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认为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没有好处,反而对自己有损害。皇侃在《论语义疏》中说:“凡结交取友,必令胜己,胜己,则己有日所益之义;不得友不如己,友不如己,则己有日损。故云无友不如己者。”鲁迅在《杂忆》中批判那些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的人,认为“这样的势利眼睛,现在的世界上还多得很”。朱熹、皇侃等人,主要是从功利观角度出发,认为交友的原则是利于自身发展,应该择其胜己者而交之。鲁迅批判这样的功利观点,认为交往比自己好的、对自己有好处的人,这是势利眼行为,不值得提倡。

从版本学角度,康有为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中的“无”宋刊九经本作“毋”,《仪礼·公食大夫礼》郑注云“古文‘毋为‘无”,故“无友不如己者”應为“毋友不如己者”,“毋”有“不要、禁止”的意思。他认为:“人视所习,莫严于师,莫亲于友。其居游皆胜己者,不期益而益矣,其居游皆不如己者,不期损而损矣,故夹辅之人当须胜己。”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也持此观点,把“无友不如己者”译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从教书育人角度,李零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中认为,孔子是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够和胜己者交朋友,子夏深得孔子择友的真传,而子贡偏离孔子的教导。故《说苑·杂言》言:“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如己者。”

钱逊、季羡林等人,则把“无”释为同“毋”讲,“如”作“类似,像”讲。钱逊认为,孔子本意是劝诫弟子不结交与自己不同类的人,钱逊在《论语浅解》中说“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季羡林在《耄耋新作》中说:“‘无友不如己者,‘如字有二解:一是‘如同,二是‘赶得上,我取前者。”

南怀瑾则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中的“无”,不应该作动词的“无”解,应该理解为“没有”的意思,否定“交朋友不要交不如自己的”观点。此外,南怀瑾从“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上下语句的关联性出发,认为“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是自重,上一句“君子不重则不威”讲自重,下一句“无友不如己者”讲尊重别人。孔子话外之音是“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

三、结合《论语》文本解读“无友不如己者”

“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解释,历来争议很多,焦点在对“无”“如”和上下语句的理解产生分歧,而很少从《论语》文本出发理解此句。通过对《论语》文本的理解,本文认为孔子本意是劝诫弟子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而少关心短处,要有包容之心,因为世上没有哪个人各方面都不如自己。

《论语·先进篇》中,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两个人,谁贤?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分,子夏有些不足,然“过犹不及”。孔子言外之意是说,事情过了和不足同样是不好的,这体现孔子不偏不倚、客观端正的思想。同样,交朋友应该既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不足,正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凡是有可学之处,孔子都抓住学习的机会,故孔子交友怎么会看别人是不是不如自己呢,他看重的是是否有可取之处。刘逢禄在《论语述何》中说:“《易》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才乎?《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友天下之善士故乐。”可见,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不要独学,要广结有识之士。

《论语·学而篇》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言外之意是说要时常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正己身,而不能仅仅因为别人学识不如自己,观念和自己不一致,就否定别人好的一面。比如原壤,孔子认为他“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虽然孔子看不惯原壤的一些行为,但是据《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也认可原壤的一些言行。“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孔子把棺木送去之后,原壤击打棺木而唱“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有人对孔子说可不可以让他停下来,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孔子认为,虽然原壤的某些做法不符合礼,但是他所主张的观念如未失去的亲人才是亲人、未失去的老相识才是老相识的观念和自己不谋而合。

《论语·子张篇》中有子夏和子张关于交友之道的辩论。子夏:“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君子能够尊敬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赞美好人,又能怜悯能力较差的人。自己如果是贤明的人,能够包容一切,能够容纳别人的不足之处;自己若不是贤明的人,别人将会拒绝,如何谈得上拒绝别人呢?子张是孔子的七十二得意弟子之一,受孔子的思想影响较大,孔子死后,开门讲学,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是“古之善交者”。因此,子张的交友之道是不分等级尊卑的,这方面极可能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论语·子路篇》云:“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是说,如果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为友,就与狂狷者交往。狂者敢作敢为,狷者清高自守,有所不为。《论语·子路篇》云:“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孔子认为,朋友之间要互相敬重、切磋勉励,兄弟之间要和悦相处。《论语·里仁篇》云:“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这正是孔子“没有哪个朋友会在各个方面不如自己”思想的印证。

此外,“友”在古典文献中有两种意思。一是名词,释为“朋友”。《论语》开篇即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二是作动词用,释为“亲近,结交”等意,“朋友”释义为亲近志同道合的人。可见,孔子并没有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别人在某一方面不如自己,但其他方面可能比自己优秀,因而也是可以亲近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孔子“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的原意是:没有哪个朋友会在各个方面不如自己,要善于看到别人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自己有了过错不要害怕去改正,要努力使自己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M].上海:世界书局,1936.

[2]何晏注,皇侃疏.论语集解义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3]鲁迅.鲁迅全集·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4]康有为.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