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诗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 焦作 454000)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进而又在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对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作了阐述,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不同时代的中国梦有不同的特征,但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本质不变,始终要求青年一代担当责任、奋发有为。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3]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青年担当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新时期,部分青年的担当精神在弱化,这与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要求相去甚远。处于“追梦”的伟大时代,青年要明确时代要求,找准问题所在,践行担当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担当,是指承担并负责任,敢于承担责任,有魄力。担当精神,就是能够承担并负起责任,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包括三个层面:担当的意识,担当的能力,担当的勇气。这三个层面也是践行担当精神的需要。
担当是一种态度,这是践行担当精神的前提。态度是人的意识的行为倾向,态度体现初一个人对事物的观点和行为的看法。人们对担当的态度是内心担当意识的外在表现,归根结底是担当意识在起作用。无论环境多复杂、任务多艰巨,只要有担当的意识,就有冲出环境藩篱,打破问题障碍的可能。因此,青年人要牢记历史使命,用担当的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向心力。
担当是一种能力,这是践行担当精神的基础。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一个人具有担当的能力,必然也具有担当的智慧、担当的思维和担当的素质。具有担当的能力是践行担当精神的基础,没有担当的能力,践行担当精神只能是一句空谈。因此,青年人要全民发展自己,用担当的能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增强战斗力。
担当是一种勇气,这是践行担当精神的关键。勇气是敢于接受挑战的自信,在同等具有担当意识和担当能力的情况下,一个的勇气和他所取得的成功成正比。具有担当的勇气是践行担当精神的关键,缺乏担当的勇气,担当意识就无处体现,担当的能力就无法施展。因此,青年人要树立自信,积极应对,用担当的勇气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推动力。
中国梦的概念提出较晚,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未动摇,追梦的脚步也从未停止。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抗争史,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致力于反帝反封;中国的现代史是是一部奋斗史,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致力于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的当代史是一部发展史,中国人民众志成城,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管不同时代的中国梦有不同的特征,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目标始终不变,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始终不变。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更需要青年一代担当责任、奋发有为。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4]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可谓“生逢其时,责任重大。”“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5]青年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要肩负起历史使命,承担起时代责任,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立足现实,开创未来,把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青年富有朝气,面向未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是推动时代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的特点和其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党和国家必须要赢得青年,发展青年。正如习近平所说:“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6]党和国家要注重对青年优秀品质的培养,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思想上赢得青年,在品质上塑造青年,使青年能够有担当、有作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推动力。
担当精神作为青年人的核心品质,是塑造青年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要求。一方面,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青年担当精神作为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但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繁重的国内任务仍提醒我们梦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青年一代勇于担当,接力奋斗。担当精神不仅是一种内在品质,也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的青年只有认清时代使命,勇担时代责任,才能身处复杂环境不退缩,面对繁重任务不畏难,用敢于负责的精神与乐于负责的态度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持续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青年担当精神作为重要支撑。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作为生力军的青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发力。但担当精神作为“德”的核心内容,在各方面综合发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意义。习近平在有关青年教育的论述中,多次强调“以德树人”,可见“德”在青年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敢于担当是最重要的德,一个没有担当的人,纵使诚实、善良、谦让等都有,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只会推诿责任,更不会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如此,集体的价值就不会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不会实现。如果一个民族的青年没有担当精神,这个民族就像根基不牢的楼房,纵使建的再漂亮,遇到风吹雨打也会砰然倒塌。所以,青年担当精神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梦实现的有力支撑,青年必须承担起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当代青年是担当责任、奋发有为的一代,既立志高远,又立足平实;既敏于求知,又勇于担当,他们是追梦的伟大实践者,也将是圆梦的成果见证者。可谓担当精神是青年实现人生理想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中国梦想的时代要求,但部分青年却存在没有认知,不愿担当;没有实力,不能担当;没有信心,不敢担当的情况。通过表面现象,究其个中缘由,主要有以下方面:
缺乏担当的意识。意识决定行动,没有担当的意识就不会有担当精神的践行。当前,部分青年缺乏担当的意识,一方面是因为对担当精神的认知度不够,不知道担当精神是什么。家长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大多数家长都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工作好坏上,并不注重孩子担当精神的教育。学校作为专门教育机构,本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但现实情况是部分学校为了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育。青年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两个基础单位对青年担当精神的忽视,导致了部分青年根本不清楚担当精神是什么,更不说践行担当精神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对社会的责任感不强,不愿意去担当。社会责任感是社会成员把社会发展作为己任,积极为社会发展奉献付出的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青年是否能够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责任感的外化表现是担当,担当的内在基石是责任感。没有对社会的责任感,担当精神也就失去了践行的根基,即便知道担当精神是什么,也不愿意去承担一份责任。
缺乏担当的能力。有意识,还要有能力,才能无往而不胜。能力的提升源于实践的不断积累,但是当下部分青年害怕吃苦,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缺乏必要的社会融入,社会化技能过低,这是当下部分青年无力担当的主要原因。只有广泛而深入地了解社会并深入社会,到基层中锻炼自己,才能不断提升能力,实现青春梦想,正如习近平所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7]。然而,现在大部分青年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给予的保护太多,甚至以爱之名剥夺了青年社会参与和直面问题的机会,比如,出现问题家长直接出面解决;害怕孩子吃苦不让孩子到基层工作,这种占有型和剥夺型的“爱”导致部分青年心理脆弱、依赖性强,不愿意吃苦、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缺乏担当的勇气。真正的担当精神,不只是一种意识、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敢于付诸实施和面对挫折的勇气。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敢担当的表现,如:推诿责任、畏首畏尾、害怕失败、没有原则。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部分青年抗压能力弱,逃避现实。当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年在承担历史使命的同时也接受者社会的考验。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青年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部分青年在面临现实问题时出现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加之网络负面信息给青年价值观带来的冲击,部分青年甚至出现无所谓的不负责任心态,不敢面对失败,不敢担当责任。
青年有担当,国家才有希望和未来,然而部分青年却存在担当精神弱化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强青年的担当精神培育。针对当前青年担当方面出现的问题,可以从宣传教育、实践养成、示范引领三个方面对青年进行担当精神的培育。
注重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培育青年担当意识的重要方式。针对青年不知道担当的情况,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理想信念为青年指明了担当的方向,让青年知道要担当什么。 “生逢其时,责任重大。”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使命,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时代责任有不同的担当,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既是我国当前的发展任务,也是青年的责任担当。只有知道了要担当什么,担当精神的培育才有目标和方向,担当能力的提升才有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理想信念为青年树立担当意识提供精神力量。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食粮,“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8]理想信念的培育可以帮助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用崇高的思想激发青年的担当意识。对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运用新媒体创新课堂形式,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青年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宣传讲座、青年门户网站、青年互动交互平台等方式关注青年发展,满足青年需求,使青年坚定理想信念。针对青年不愿意担当的情况,要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责任感的外化表现是担当,担当的内在基石是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缺失,担当也就失去了践行的根基。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青年是否能够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国梦实现的过程是青年担当责任、奋发有为的过程,青年要践行担当精神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在青年成长的不同环节中,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课堂教学、社区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帮助对青年进行宣传教育,帮助青年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注重实践养成。社会参与是提升青年担当能力的有效途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人的能力的形成也是社会化的产物,它是在人参与社会的过程中获得的生存和发展技能。青年有担当,中国梦的实现就有强大动力,必须要提高青年的担当能力,而能力的形成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需要在社会参与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过程,这需要家庭、学校和青年社会组织协同发力,共同帮助青年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担当能力。家庭作为青年教育的基础单位,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和社会融入有重要影响,要鼓励并引导青年多参加社会活动,使青年在于他人的接触中、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社会化技能,增强担当的实力。学校作为教育青年学生的主阵地,要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三下乡”活动、社团活动、勤工助学等方式为青年提供实践的平台,“加强对青年学生社会融入的针对性指导,促进青年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主动了解社会、适应社会。”[10]使青年在积极的社会融入中担当责任,奋发有为,不断提升担当的能力。共青团等青年社会组织要与青年保持密切联系,为青年解疑释惑,鼓励青年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各类社会服务,在凝聚青年的同时帮助青年提高社会活动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青年担当责任提供能量来源。
注重示范引领。榜样示范引领是帮助青年增强担当勇气的有力举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针对部分青年没有自信、不敢担当的情况,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用榜样的崇高精神感召青年,用榜样的示范行动带动青年。第一,发挥历史模范人物的精神凝聚和感召作用。历史模范人物对历史进程有推动作用,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一种担当责任、勇于奉献的精神象征,他们敢于担当的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不可割裂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青年茁壮成长,他们对当代青年的影响不仅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潜移默化的,发挥好历史模范人物地精神引领作用,可以对青年担当精神的培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通过历史英雄人物专题宣传教育、“与历史人物对话”读书会、革命纪念馆参观等方式使青年将历史模范的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内化为价值观、外化为敢于担当的切实行动。第二,发挥好身边优秀党员、团员的示范带动作用。青年身边的优秀党员、团员是与青年密切联系的,他们可能是同一个班级的、同一个社团,也可能是同一个单位的,总之,青年身边的党员、团员对青年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发挥好身边优秀党员、团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可以使青年在在睁眼可见、伸手可摸的真实人物身上更真切地看到担当该有的表现与形象,更容易激发青年的担当意识,增强担当的勇气。因此,学校、青联、企业等社会组织要举办志愿社区服务、创优争先技能比赛等有利于青年团结和发展的活动,在活动中注意总结典型,使青年在真实的参与中感悟到担当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向榜样学习,树立自信,增强担当的勇气。
青年担当精神是中国梦实现的强大动力,它包括担当的意识、担当的能力、担当的勇气三个方面,三者缺一不可。但当前部分青年却存在担当精神弱化的事实,有的无意担当,有的无力担当,有的不敢担当,不管哪一方面缺失,都会减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步伐。要使青年有担当,梦想的实现有保障,必须从宣传教育、实践养成、示范引领方面对青年进行担当精神培育。
[1] 新华社.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01).
[2]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01).
[3]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5(02).
[4]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5(02).
[5]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4(02).
[6]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N].2017-4-14(06).
[7]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5(02).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