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胡特自体客体理论对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启示

2018-04-03 19:08全莉娟姚本先徐子君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理想化客体教育工作者

全莉娟 姚本先 徐子君

(1.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省·芜湖 241000;2.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省·合肥 230061)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不断发展,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变得愈发便利,这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多元的价值取向、难以过滤的信息影响着青少年。此时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确定,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期,极有可能感到迷茫和动摇。在校园里厌学、网络成瘾等现象不在少数,更有甚者,抽烟酗酒打架,缺乏理想信念的现象层出不穷。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想信念及其相关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主张、新思想,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1]。因此,将理想信念渗透到青少年教育中,是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责任。科胡特的自体客体理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来了的新的启示。

一、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

理想信念可以拆分为“理想”和“信念”两个词汇。理想是个体依据客观现实条件对未来美好状态期望的心理状态[2]。理想之所以区别于幻想和妄想,在于它立足于现实,指向未来,具有可行性。理想具有多种形态,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以认识和情感为基础的一种思想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自己认为正确并坚信不移的观念[3]。理想和信念相互作用,互为整体,他们各自的实现都要依赖彼此。习近平的系列讲话中不断提及“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目标的坚定和执着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度体现[4]。树立正确且崇高的理想信念尤为重要,而青少年正处于价值形成的重要阶段,及时的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一,理想信念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全球10%到15%的儿童和青少年[5],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行为[6][7],而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利于其创造力的发展和创造性人格的塑造[8][9]。在开拓视野,增加远见的重要时期,理想信念教育可以缓解青少年的迷茫,降低其内心冲突,降低对未来的焦虑,从而增强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程度,有利于青少年的个人发展和健康成长[10]。

第二,理想信念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举措。青少年接受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增强责任心,提升公共精神,并且能够提高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公德意识。理想信念教育倡导学生将个人行为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投身于公共事业,多参与实践活动,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恰当的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感。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青少年建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推动推射不断进步和发展。

第三,理想信念教育是凝聚国家和民族的中坚力量。邓小平说过:“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11]”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的主力军,青少年的理想和信念决定了民族和国家理想信念的大方向。因此,注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十分重要,只有做好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增加凝聚力;只有青少年的志向远大、眼界开阔,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走得更远,站得更高;只有青少年愈挫愈勇、毫不动摇,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克服困难、应对挑战。正如习近平对青少年的号召:要坚持“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12]。

二、自体客体理论

科胡特是自体心理学的奠基人,他认为,自体随着发展慢慢出现,那些在发展中保持一致的人格组织,称为核心自体,核心自体分为三部分,即三极自体:一极是抱负,一极是早理想,还有一极是才能和技能这一中间区域[13]135。三极自体分别对应夸大自体需要、理想化需要和孪生/另我需要,这三种需要是三种自体客体的原型。其中,另我/孪生自体客体是科胡特后来完善的理论。自体客体的分类最终被确定为:镜映的自体客体、理想化自体客体和另我/孪生自体客体[14]31。

自体客体(selfobject)的最终定义是:对另一个人的体验维度,关联于这个人所具有的支持我们自体的功能,即他人被感知为自己的一部分,为自己提供支持功能[15]31。

(一)关于抱负:镜映的自体客体

镜映的自体客体指的是个体展示有关自身价值的事物时,能够肯定、认可接纳欣赏他们的人[14]221。在原发自恋理论中,婴儿与母亲早期共生的感觉随着发展渐渐消失,此时,儿童试图通过夸大自体(grandiose self)和理想化双亲(idealized patrental imago)来维持早期的一体感,夸大自体代表着自体全知全能[15]42。当孩子试图表现出“夸大-表现癖”那样的完美,此时父母的积极回应会让儿童感到喜悦,有利于儿童自我价值感的发展。当抚养者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给予不多也不少的恰当赞赏——与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相符合的回应,孩子的行为就会内化,表现出健康的表现癖、自负和骄傲。反之,如果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确定自体感的镜映回应,或是被冷漠、满敌意的态度对待,孩子就会缺乏价值感,感到自己不被重视。同时,孩子会分裂并否认那些夸大自体相关的情感,无法内化情感并使得其内心产生冲突。

此外,尽管父母足够努力,孩子仍会在寻求镜映回应的过程中受挫,科胡特称之为“恰到好处的失败(optimal failures)”,这种恰到好处是非创伤性的,它促使儿童将自恋的投注从自体客体中撤回一部分,内化为心理结构,形成内聚性自体,发展健康的自恋,当夸大的自体得以修正,就可以被整合为人格中健康的雄心和自尊[16]。

(二)关于理想:理想化自体客体

理想化自体客体被定义为能够满足个体理想化需要的人。理想化需要是指需要感到自己与钦佩他人相连接,产生一种平静、复位、安全有力量或者有激情的体验,即该自体客体存在本身,就可以使我们感到舒适和平静[15]40。理想化的自体客体一方面可以为孩子提供痛苦时的安抚功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理想人物,为孩子增添安全感,拥有忍受不良情绪的能力和探索世界的勇气。

理想化自体客体最初来源于理想化双亲影像,儿童原发性自恋的心理平衡受到扰乱,谨慎保住了自恋完美体验中丧失的部分,将之认定为古老、原形的(过渡的)自体-客体,即理想化双亲影像[14]。当儿童与之分离时,就会感到无力和空虚,试图维系与它的关系。儿童在理想化的过程中,将理想化的自体客体作为榜样内化,形成理想化的超我和精神中和的基本组织。这种对于全知全能榜样的信任,使得儿童发展出内化的目标和价值,并以此不断监督自己。

然而,在发展理想化的过程中,儿童会逐渐对理想化自体客体失望,其评估趋于现实,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理想化的需求不断降低。如果这种失望是创伤性的,不仅会使儿童缺乏安全感,对于负面情绪的适应度降低;还会使儿童缺乏认同榜样而无法发展理想抱负和自体奋斗。

(三)关于才能和技能:另我/孪生自体客体

另我或孪生自体客体被定义为,孩子能体验到与自己在本质上的相似的客体[14]221。《在精神分析的治愈之道》这本书中,科胡特将自体客体分为三类而不是两类,把孪生/另我自体客体从镜像自体客体中抽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自体客体存,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科胡特指出,这种相似并非视表面上相似,而是意义上的等同和功能的相似[14]226。孩子借由另我自体客体的存在,来确认其自体的存在并激发才能和技巧的发展。

海因兹·科胡特认为,孪生或另我体验是贯穿一生的并且相对独立。在生命早期,儿童的自我肯定和自我保持的体验和另我关系相关。比如一个孩子在厨师身边感到自己是个厨师,在工匠身边感到自己是工匠,由此可见,当孩子身处人类之间,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存在于其他人类中间的人,这种整体上的相似性使得孩子获得了弥漫的安全感[14]228。在生命后期,人们会通过占主导的自体客体需求来寻求和他人的关系,体验另我自体客体带来的肯定的感觉。

科胡特认为,三种自体客体的分类并不是一尘不变的,他们提供的三种功能共同作用,创造了一个能使我们体验到统一、稳定、和谐的自体。并且,这三种力量并非平均分配,而是因人而异的。

三、自体客体理论对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启示

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宏远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科胡特的自体客体理论与理想抱负的形成密切相关,两者具有契合点。将自体客体理论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将自体客体理论应用于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

(一)体验成功,接纳失败

恰当的成功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增强自我价值感,满足自己的被认可、赞赏的需要。成功的体验有利于青少年塑造健康的夸大自我,满足镜映自体客体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应当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注重过程,设立小目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总目标分成小目标,让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目标达成的成就感,并及时给予赞赏,鼓励其继续努力。第二,营造追求成功的良性氛围。教育工作者应当以支持、包容、理解的态度对待青少年,鼓励青少年勇于实践、展现自我。在青少年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展现出的想法不打压,不嘲笑,适当引导,让青少年学会用恰当的方法追求成功,实现理想。第三,及时的指导和纠正。青少年在理想信念的形成中,难免会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出现对于成功过分追求的现象,表现出病态的自负自大。此时教育工作者应当及时纠正青少年对于成功错误认知,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成功观念,发展健康的理想信念。

除了成功体验,“恰到好处的挫折”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青少年在追求理想抱负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折,在教育工作者及时的鼓励和安慰下,挫折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内聚的自体,发展健康的理想抱负。在挫折教育方面,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为挫折污名化正名。当今社会过分强调成功的作用,夸大失败的后果,导致青少年渴望成功而位居失败,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追求梦想的脚步。教育工作者应当洗清挫折污名化,带领青少年了解挫折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客观看待挫折,了解挫折时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二,模拟情景,体验挫折。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体验已经历或未来可能经历的挫折,为迎接挫折、克服挫折做好铺垫,增强其抗挫折能力,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弹性。第三,学习挫折应对方式。教育工作者应当及时发现青少年对于挫折的困惑,和他们一起探寻应对挫折的方法,用恰当的方式和合理的心态去处理挫折实践,增强其应变力和耐挫力。

(二)注重榜样的力量

榜样在理想信念教育里提供了理想化自体客体的功能。青少年如果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受挫,就会寻求理想化的自体客体来弥补这一缺失的功能。此时,榜样为青少年继续追求理想,提供自体客体功能奠定了基础。注重榜样的力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教育工作者要言传身教,展示自身的理想信念。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示范行为。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昂扬的心态,以优良的精神面貌展现在青少年面前,细微之处体现着对于生活、职业和国家的热爱,以此感染青少年,促进青少年向教育工作者学习,塑造积极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

第二,组织开展先进人物学习。先进人物具有优秀的品质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并且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组织开展先进人物学习,在学习活动中使青少年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先进人物的美好品质内化,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探索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第三,号召家长对青少年实施积极影响。家长是除了教育工作者之外与青少年相处时间最长的人物,其言行举止、三观思想都影响着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应当号召家长以身作则,营造温馨、包容、健康的家庭氛围,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与青少年分享自己追求理想抱负,坚定信念的故事,展现自己的充满“正能量”的理想信念。

(三)发挥同伴的影响作用

青少年正处于发展才能和技能的重要时期,理想的追求和信念的形成必然需要才能和技能的发展,一旦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受挫,就会寻找孪生自体客体来满足需求。孪生体验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自体确认和自体界定的感觉,还能促进其才能和技能的发展。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善用同伴的影响。第一,鼓励青少年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互动交往过程中“挥斥方遒”,表达自己的鸿鹄之志,与同伴交换自己的价值观,促进彼此形成多样而积极的理想信念。第二,重点培养青少年团体中的中心人物,善用其影响力,发挥“鲇鱼效应”,促进周边青少年模仿学习,以保持与他人的相似性,获取认同感。才能与技能的良性学习,理想信念的相互影响,是实施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方法。

结语

科胡特的自体客体理论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的丰富的启示。教育工作者应当让青少年体验成功、接纳失败;注重榜样的力量并善用青少年中同伴的影响,为开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促进青少年形成宏大而务实的理想,确立坚定的信念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理想化客体教育工作者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陆毅:侯亮平是个太理想化的人
西方美术中的女性人体艺术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李一男的小牛电动车太过理想化
过于理想化的拟态呈现:《非你莫属》节目塑造的求职环境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