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希望品质”的培养
——以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为例

2018-04-03 19:08秦鹏生信中贵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梦想学生

秦鹏生 信中贵

(巢湖学院 安徽·合肥 238000)

一、希望品质培养的意义

希望品质是指一种基于内在的成功而感到积极的动机状态,包括意愿动力,目标性指向的能量和路径,并用来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计划[1]。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动力源泉,也是人们不断追求和探索宇宙的基本素养。而教育的职能就是要唤醒儿童内在的希望品质,教育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能够培养人们对生活形成积极的动力,对未来充满期待,对人生保持乐观,并感到做人是一件美好而幸福的事情。事实上,学生希望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 (Erik H Erikson,1902-1994)在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时指出:人格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期 (0~1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希望品质,认为这是形成希望品质的重要时期[2]。这一理论是从潜意识理论出发的,但从人生社会实践的过程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来说,笔者认为成长在健康环境中的人,中小学时期才是他们自我意识发展迅速的时期,也是希望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内心矛盾冲突较多,发展迅速,自我意识增强,可塑性强,对未来开始充满遐想和期盼,容易接受家人和老师的指引,向往幸福的人生。而整个的基础教育,尤其是语文课程的教育,“希望就是力量”的丰富思想,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战胜挫折、摆脱困境和绝望及重获新的力量提供精神支持。课程将希望和梦想不断地注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使之成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心理的韧性与素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希望品质,对预防问题行为的形成,促进人生问题的转化,激励与鞭策学生积极进取,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具有重要价值[3];而学生希望品质的形成与提升,又对提高学生自尊心和生活满意度,降低自杀倾向及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4];能够提高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有效性,提高学生战胜逆境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并富有正能量品质[5]。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希望品质培养的体现

(一)用美景激发和启迪学生希望品质的萌发

一年级课文《我多想去看看》,引领学生向往走出大山,走出封闭的环境,投入绚丽多彩的城市之中,来到美丽壮观的天安门前,开启人生的求知求学之路;激发学生想往外面的美景,探寻炫丽多彩的世界。五年级课文直接指出“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这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渴望走进西部,来到草原、天山或是珠峰脚下,凝望那“丝绸之路”上的巨型石雕,遐想往日商贸和文化的繁荣,观看戈壁滩上的胡杨;或坐着火车去拉萨或去敦煌,欣赏先辈们留下的奇迹。而《在山的那边》因为听到“海”的喧腾,让人痴想大海的辽阔与壮观。《在沙漠中心》、《登上地球之巅》犹如望梅止渴,激发学生内心的动力,明白信念和希望的力量可以驱动人们克服挫折、战胜困难[6]。文章《松鼠和松果》、《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等也告诫了人们要保护环境,为子孙后代和未来留有余地,为人类的未来留下希望。《画家乡》、《日月潭》、《葡萄沟》和《爬天都峰》等,一幅幅壮丽的山河美景吸引着学生向往欣赏,激发了学生学会珍惜爱护环境,在大自然中探寻真理和探索未来,也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及为祖国而付出热血汗水之情。《游山西村》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先后在三年级和四年级课文中出现,生活中也常常被人用来勉励他人或自我,其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鼓舞了人们明白逆境中总有希望相伴随的道理,启迪了人们在走投无路时,也许就是新的开始,可见,这句诗对于培养学生树立坚持、坚韧、乐观和进取之心的品格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在《桃花源记》中,作者勾画的人间乐园,也吸引了无数个追求田园生活的人向往并试图寻找。伟人毛泽东的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其字面意义激发了同学们胸怀壮志,饱览山川,而《春》、《夏感》、《秋天》和《济南的冬天》更让人期待、向往四季的美丽景色,真是“风景那么美,说也说不尽,我想去看看”,给人留下无尽的向往空间。《太空生活趣事多》、《月球之谜》和《月亮上的足迹》以“上天”之梦激发了学生探寻未知的兴趣,为探索自然与科学而努力学习,并对梦想充满力量,为希望而不懈行动。

(二)用寓言和故事引导学生发展希望品质

经过对大量自然景观的介绍,语文教学已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向往之心,产生驱动之力,而寓言和故事又启发和引导了学生希望品质进一步的发展。如《乌鸦喝水》、《司马光》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打开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智慧,可培养学生灵活、乐观、坚毅不气馁的精神,增强了学生战胜挫折和逆境的动力和能力。《坐井观天》、《小猴子下山》、《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和《南辕北辙》等虽是讽刺那些做事不切实际的愚蠢之人,揭示不合规律的妄想最终只能事与愿违,落得两手空空,但从另一方面却反映了内心的希望和信念对行为的推动力量;它启迪了学生学会辩证性地看待问题,明白既要避免妄想又要运用梦想和希望来武装自己心灵的道理。《夸父逐日》既象征着古人对光明和真理的寻求,与大自然的竞赛,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又象征着华夏儿女不畏艰难及敢于挑战一切的民族精神,它和“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故事一样,都展现了古人为了梦想和希望而付出的努力,他们或实现愿望、或达成目标、或明白道理、或始终追求,启发了学生要建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并引导了学生学会对人生积极乐观地追求,以达到“自我实现”,以坚韧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给行为以精神的力量支撑。正如毛泽东用“愚公移山,改造中国”那样勉励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人民勇于建设家园,茅盾也曾用:“精卫填海象征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勉励人们无畏艰难,这些为人们克服挫折及战胜困难提供不竭动力的寓言和故事,鼓舞了无数的华夏儿女为梦想而勇往直前。课文《中华第一龙》以龙为图腾和民族的象征,代表吉祥、神圣、智慧、希望和力量,延续着民族的精神和根脉,引导学生形成生生不息的信念。故事《除三害》揭示了浪子可以回头,洗心革面终将成就志向,从当下做起,脚踏实地,一切皆有可能成功。而“望子成龙”的心情,则体现了父母为子女的未来而充满动力,只因那份期盼和希望,而让做父母的人虽生活劳累但却快乐满满。《纪昌学射》、“滴水穿石”,再次体现了恒心与毅力,坚持就有成功的可能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人道“顺”“正”,天之所助也,展示天道酬勤,抑邪扬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先后在五年级和九年级重复出现,呈现出梦想的实现终归一步一步地坚持和积累的过程。《临死前的严监生》因内心吝啬之信念,竟会死不瞑目;既有讽刺之意,又显内心精神力量的巨大影响。

(三)用美文熏陶和鼓励学生内化希望品质

优美的课文《阿德的梦》、《看浪花》和《风筝》等展望了未来,流露了梦想,引领人们去寻找“幸福鸟”。而《幸福是什么》则启发学生明白幸福是靠劳动和付出而实现的。文章《中彩那天》亦是给人无限的“中彩”憧憬,让人心怀诚信,即使为了梦想和希望,也不可逾越诚信之底线。《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祈祷世界和平;《生命的药方》期盼生命的奇迹;而《地震中的父与子》则因相信奇迹,奇迹终于发生;《丑小鸭》从不绝望或沉沦,为灵魂深处的信念执着追寻,终成美丽而高贵的天鹅;《我的信念》弘扬了学者科学追求的精神;《再塑生命》则呈现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坚强、意志与梦想,并最终成功;《梦想的力量》让更多的非洲小朋友喝上干净的水;这些都启发了学生懂得内心的力量能给人的不仅是动力,更是真实的成功和收获。《金色的鱼钩》传递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詹天佑》、《中华少年》、《千年梦圆在今朝》等用爱国、建国的决心和信心,鼓舞学生充满激情的奋斗,创造璀璨的文明。曹操在《龟虽寿》中展现的志在千里、壮心不已,虽是暮年,但依然壮怀激烈;普希金的深情呼唤:“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鼓舞着学生即使遭遇挫折,但仍应相信未来。而《理想》中充满的激情和动力,却鞭策着学生为理想而付出努力。《日》、《月》和《我的叔叔于勒》也因为希望,让人们能够幸福地活着;小说《老人与海》描述的主人翁,其不肯认输和充满奋斗的精神,因勇敢、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坚毅和智慧的奋斗与抗争,传递了正能量——尊严和希望的力量。《蝉》说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重生的夏天,启迪学生明白了在漫长的生命蜕变过程中要学会等待与坚持。《贝壳》则启发了学生学会珍惜当下,留下智慧和光辉,“也许千年之后”能作后世典范。《马说》则鼓舞人们即使遭遇艰难挫折,也应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正如李白豪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激起了学子们相信 “会有机会大展宏图”。杜甫的凌云之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则鼓舞了无数书生为苍生而读书,为凌云之志而奋斗,激起了学生的责任感和未来意识。《陈涉世家》呐喊:“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告诫了学生:立志、拼搏,命运因自己的努力而改变。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劳、饿等考验,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揭示愿望的实现,必经一番锤炼;而当人们遭遇挫折或是苦难和历练时,也可能就是大任将至的征兆,同时,成就大事业者,必经磨砺的过程。在《伟大的悲剧》中,人们因心存征服南极的希望,全队人员都拥有超人的力量;而回程的路上,却因失望和沮丧而丧失了战斗力以致全部牺牲,告诫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丢掉自己内心的信念和希望。

结语

在整个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尤其是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教师始终不断地引领学生感悟“希望之力”,有时从正面激励鞭策,有时从反面启迪引导,激发学生对未来充满期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认知和行动充满力量,对真善美执著追求,促进了学生形成积极正向的阳光品质,从而形成希望品质,这有利于学生将来营造幸福而美好的人生。从语文教学的过程来看,低年级注重以启示、启发和启迪的形式呈现“希望就是力量”,而高年级则强调实践、行动和体会,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希望品质。由于中学生已有较好的辨别能力和自主意识,基本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简单而粗鲁地将希望和梦想传授给学生,容易造成说教或洗脑,引起学生逆反心理,而以美文欣赏和借用他山之石的形式来感化学生的心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也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希望品质。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更是“润物细无声,乐学修品行”,无论是文学欣赏、人物传记或是民俗经典,都以文字的魅力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明白“相信奇迹,奇迹才会发生”的道理。达到了对学生进行“希望品质”培养的需求。可以说,整个的教育过程就是引导和激发学生不断建筑梦想和希望,并努力追逐及实现梦想与希望的过程。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在接受希望品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塑造了积极进取、坚毅、勇敢、乐观和开放的个性品质,也有的学生形成了幻想、内隐、稳定和韧性十足的个性品质,即使是成绩落后的学生,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六年级下册)。因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希望品质,促进了个体思维灵活性的增强,提高了归属感,降低了负担水平的感受性,也有效预防和阻抑了精神障碍的发生,减少了问题行为的出现,并促进了个体倾向于使用积极的应对策略,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积极的正性品质。这一切,可以说主要归功于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它对人们进行的希望品质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梦想学生
如此梦想
快把我哥带走
小梦想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梦想
学生写话
梦想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