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敌报》看抗战时期中共的社会动员

2018-04-03 11:58:02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日寇边区动员

刘 宇

(太原理工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社会动员,即有组织地把社会成员发动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在战争年代,社会动员主要是政治动员或民众动员,指特定的政治主体为实现政治目标,把社会力量组织和聚集起来进行政治宣传和政治鼓动。20世纪中期,中国人民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社会动员功不可没。一部抗日战争史本身就是一部唤起民众、组织民众,争取外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胜敌人的历史。《抗敌报》是中共在敌人大后方创办最早、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该报的出版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当地民众,成为党和边区人民紧密联系、共同战斗的精神力量。

一、中共舌喉—《抗敌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随即爆发。同年11月7日,即太原城失守的前一天,敌后第一个根据地在五台山树起抗日救国的战旗,此后抗日烽火在长城内外广大农村熊熊燃起。敌后广大农村地区长期受到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人民生活极其困难,文化闭塞,思想落后,因而创办党报就成了开拓根据地迫切需要的头等大事。1937年12月11日,中共在根据地中心阜平城正式创办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抗敌报》。在聂荣臻将军的直接领导下,《抗敌报》成为中共思想战线和新闻战线上对敌作战的一面旗帜,承担着建设根据地舆论思想的战斗任务,并教育和武装了边区民众。

1941年至1943年是《抗敌报》在敌后出版最困难的时期。在日寇重重封锁和频繁扫荡的北岳山区,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抗敌报》仍坚持游击办报,不懈地宣传、鼓动和组织边区军民坚持抗战,在思想上武装了边区民众。在连年的炮火中,《抗敌报》不可能有长期稳定的出版地点,报社职工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冲破敌人围攻、闪过多次敌人奔袭,坚持游击办报。生死关头,《抗敌报》传播了党中央坚持抗战必胜的声音,是党和人民共同作战的宣传武器,为宣传、动员和组织人民艰苦抗战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二、《抗敌报》之内容与中共社会动员

(一)对抗日救亡的呐喊

1.控诉日军残暴行径,激起全民族奋起抗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侵华日军首先在华北开始大屠杀。日寇的手段极其残忍,用刺刀直穿、马刀横劈,善良无辜的老百姓倒在了血泊中。《抗敌报》对日寇在边区的烧杀暴行,进行了及时而且翔实的报道。如1938年3月25日《被日寇烧毁后的阜平城》,1939年2月5日《皇军的兽道》,1941年8月10日《血肉染红了曲阳西野北》,1941年12月6日《暴敌蹂躏我女同胞的兽行》,1942年4月9日《冀东潘家峪大惨案》,1943年3月11日《为刘庄惨案而控诉》,1944年1月9日《记阜平县平阳大惨案》,1944年1月15日《易县寨头惨案》等。《抗敌报》揭露了日寇侵华残害民众的滔天罪行,激发了老百姓内心的仇恨和奋起反抗的决心。日寇侵华战争中,最恶毒、最残忍的是日寇到处进行毒气战、细菌战,妄图毁灭敌后抗日根据地,屠杀中国人民,《抗敌报》在1941年12月25日《人间地狱》中报道了日寇残暴地用感染细菌的蚊虫致我国民众大量死亡的野蛮行为,敌人到处捕捉蚊蝇、老鼠、蝗虫等,传播疟疾、伤寒、霍乱、鼠疫等疾病,造成当地疾病暴发。这种控诉日本法西斯侩子手的报道还有很多,边区老百姓心中的怒火也逐渐被燃烧起来!《抗敌报》在报道了日寇惨绝人寰暴行的,同时,还发表激情澎湃的社论进行驳斥,足以警醒抗战前夕麻木的民众,坚定了边区民众抗日到底、重建家园的决心,使救亡图存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2.宣传持久战思想,鼓舞民众抗战到底。 《抗敌报》在创刊伊始,就把宣传持久抗战思想作为工作重点。1938年4月,晋察冀第一次党代会把坚持持久战作为边区的斗争方针和任务。10月,抗战形势进入相持阶段,为了把党中央关于抗战形势大转变的消息及时传达给边区群众,《抗敌报》用大量篇幅报道新阶段的形势:“在中日双方,彼此都遭遇到更大的困难的局面下,就要看谁最能持久,谁能够坚持到最后一分钟,而决定最后胜败。我们只要能够坚决地持久抗战到底,胜利必然属于我们……只要我们全国同胞,能够本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可杀不可辱的民族的自尊心,和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坚强的自信心,以顽强持久的精神,长期抗战,则任何外来的压迫,都要最后为我们克服”[1],使边区群众对度过相持阶段的难关,有充分的精神准备。《抗敌报》还登载了毛泽东主席1938年5、6月间在延安发表的《论持久战》的讲演,使持久战思想深入广大边区民众心中。《抗敌报》大量刊载关于持久战的文章,这对于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武装广大民众、坚定人们坚持敌后持久抗战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3.反对投降主义,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在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日寇竭力从外交上用威胁利诱的手段进行挑拨离间,造谣污蔑,阴谋破坏我军民的抗战,而我国少数失败主义者和汉奸又乘机活跃,鼓吹“和平妥协”。对于当时局势,周恩来警示民众:目前抗战阵营中存在着的比任何时候都危险的投降倾向。日寇还派遣特务汉奸秘密潜伏、伺机活动,从政治上有计划的进攻,以配合其军事行动。亲日派汪精卫自公开叛国投敌以来,出卖民族利益,成为伪政府,利诱和拉拢亲英美的蒋介石集团,全民抗战处于危险阶段。在这严重形势下,声讨汪精卫投降叛国成为《抗敌报》宣传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1939年到1940年间,《抗敌报》发表声讨汪逆的社论,报道了汪逆投敌叛国的丑剧,揭露了汉奸卖国贼的丑恶嘴脸,传播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吼声。如1940年12月4日《抗敌报》发表社论《论敌汪条约的签订》,指出:“今天我全国抗日军民一致坚持团结抗战,反对投降,反对亲日派阴谋家‘反共’内战卖国亡国的鬼蜮伎俩,我们更坚决反对汪逆伪政府 ,坚决反对与粉碎敌汪条约……我们要彻底粉碎敌寇汪逆汉奸及一切卖国投降分子,亲日派阴谋家与内战挑拨者和所有企图断送中国神圣抗战的阴谋罪行,我们必定要坚持中华民族正义的为独立解放的自卫战争到最后的胜利。”[2]《抗敌报》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摧毁了一切投降卖国者和日寇的阴谋伎俩。

(二)深入报道抗战形势

1.大力宣传共产党敌后游击战争的佳绩。 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毅然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顾全大局提出武装抗日、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晋察冀根据地开辟初期,《抗敌报》就大力宣传敌后游击战,并发表社论、专论、短评,连续报道敌后频频告捷的游击战争。主要有:冀中平原的齐会战斗,北岳区的大龙华、陈庄等战斗,雁宿崖、黄土岭的歼灭战,以及太行山高洪口等战斗的重大胜利。《抗敌报》不仅发表大量文章称赞晋察冀游击队取得的好战绩,还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游击战取得胜利的激动心情:“这些不断的伟大的胜利,大大打击了敌人,大大配合了主力,大大兴奋了友军和抗日民众,大大提高了我们部队的自信心,大大粉碎了‘群众无组织无力量’的托派理论,大大的锻炼了我们的战术素养,大大扩大了我们在全国以至全世界的政治影响。”[3]在这期间,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加敌后游击战争,成为《抗敌报》的主要工作之一。

2.抗议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 1938年,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在全国许多地方制造分裂、制造摩擦,乘机大肆迫害共产党和进步势力,并派兵北上,企图从共产党、八路军手里“收复失地”。1939年,蒋介石在全国掀起反共高潮,摩擦和反摩擦的斗争在许多地方爆发了。国民党反共顽固派不顾抗战团结大局和民族危亡,对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新四军进行残酷围攻,使抗战力量遭受重大损失。《抗敌报》报道了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摩擦事件,主要有:皖南事变,平江惨案和茂林惨变等,控诉了反共顽固分子的罪行,揭露了日寇政治阴谋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国内顽固派昧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大义,受敌寇唆使,亲日派投降分子之挑拨怂恿,竟不顾抗战团结之大局,对八路军新四军横加残酷无理之压迫,在全国实行反动的高压政策”,号召边区民众积极抗日,“站在团结抗战的立场上,不能不向当局严正抗议,向全国同胞沥血控诉。”[4]《抗敌报》坚决拥护党中央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破坏抗战大局的顽固势力作坚决的斗争,使“抗战、团结、进步”深入人心,使人民在危难形势中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光明前途。

3.及时报道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喜讯。 在日寇入侵,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抗敌报》很重视向边区民众传播国际形势,使边区民众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是密切相关的。《抗敌报》1939年9月5日《国际大事》用通俗的语言报道了波兰人民英勇抵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世界上法西斯强盗,是一样的残暴,一样的没有人性啊!可是,哪怕它们怎样的疯狂,到底儿是吓唬不来要争自由、争生存的人们。看哪!德法西斯进攻波兰的三路强盗兵,已被英勇的波兰人打退了两路。”[5]《抗敌报》不仅报道了世界人民争取独立与自由的英勇事迹,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抗战必胜的信心,还重点宣传了中国抗日战争已在国际上获得援助和支持。如1939年3月3日发表《世界援华制日运动》:“英美助我贷款对我国抗战已有相当大的帮助,同时,在我国中已有美援一千八百四十万元。我国的金融在抗战期中虽然敌人千方百计的阴谋破坏,但金融基础不但不会被动摇,甚至在沦陷区域以及敌寇强占大的城市里,我们的法币,仍在中外商民中坚持着永远的信用……敌人的余威将在我们坚决抵抗以及在世界友邦积极援助之下被毁灭了。”[6]《抗敌报》及时报道了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形势,使边区人民了解到中国抗日战争获得国际支持和同情、法西斯反人道侵略必定失败及和平战线的日益扩大,坚定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

(三)宣传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号召大生产,奋力过难关。 抗日战争是一场长期、持久的战争,它不仅是中日双方军事的较量,更是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竞赛。因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要动员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战,还要动员所有的物力财力来供给抗战的需要,才能保证抗战的最后胜利。北岳山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根据地开创初期,经济问题尤为严重。晋察冀边区身处敌后被敌人四面包围之中,很难得到后方的救济,一切抗战政策的出发点必须是自力更生。《抗敌报》创刊后,热情宣传农业生产,把农业放在经济报道的首位。1938年2月17日发表《迅速开展春耕运动》一文,要求军队协助农民春耕运动,并指出春耕运动对于抗日持久战争和战时经济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一,它会充实与奠定长期抗战的物质基础;第二,它会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三,它可以巩固抗日部队,提高抗战情绪;第四,它可以粉碎敌人的封锁与包围,取得最后的胜利。”[7]在晋察冀边区严重的对敌斗争中,敌寇企图破坏边区的一切生产条件,摧毁抗日根据地,把边区群众由饥饿线上逼上死亡道路,《抗敌报》1944年2月13日发表《开展大生产是全边区军民的神圣任务》,鼓舞边区各阶层抗日人民团结起来,开展大生产运动,为生存而斗争:“我们边区二千万人民,是一支巨大的不可战胜的劳动大军,我们将用英勇的斗争来取得我们这一神圣任务的胜利。让我们高呼: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大家动手,克服困难!战斗英雄,要成为劳动英雄!组织起来,开展大生产运动!”[8]《抗敌报》报道了边区军民齐心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盛况。大生产运动对于增加边区粮食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坚持华北游击战争、提高人民抗战积极性和打败日本法西斯强盗奠定了物资基础。

2. 重视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 在边区军政民的共同努力下,晋察冀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很快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新的人民政权。但是,边区民主政治的基础仍很薄弱,还不能满足战争形势以及广大边区民众的要求,尤其在边远落后的村庄,民众不懂也不敢民主,因而也不能充分发挥抗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抗敌报》十分重视宣传边区民主政权建设,1940年9月2日发表《胜利地完成边区参议会的选举》:“边区参议会的选举,不仅会进一步加强边区内部的团结,巩固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一步实行新的民主建设,而且是在于他的贯彻到底的新民主主义的精神,为一切关怀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幸福的人士所景仰,给全国坚持团结抗战的人士以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和活生生的榜样,给游击区敌占区关怀祖国的人民以无限的兴奋与有力的推动,可以坚定全国人民胜利的信心。”[9]《抗敌报》1940年6月25日刊登边区政府公布的《论边区参议会与县区村暂行组织条例》,使边区政府真正代表各抗日阶级、阶层、党派、民族的要求和利益。《抗敌报》大力宣传了有关边区民主选举和民主政权建设,使民主政治深入人心,成为巩固与扩大边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边区内部团结、巩固边区根据地的有力武器。

3.宣传抗战文化的大发展。 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彻底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将中国变成其永久的殖民地。在敌寇进行疯狂扫荡、加紧摧毁、奴役我国民众思想的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开展冬学运动,动员边区同胞接受抗战文化政治教育,加强边区群众的民族意识和抗战精神。抗战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战斗性,而且会一直战斗下去。《抗敌报》非常重视抗日文化的传播,成为抗击日寇“奴役文化”的主要阵地。1941年6月20日发表《庆祝边区文联成立》,提出:“我们就应该在文化战线上更加妥适地布置开我们的兵力,统一我们的指挥,向敌人猛扑过去,打垮它的文化进攻,粉碎它的阴谋毒计。同时,在边区这个新民主主义的地区,在文化上,我们自然还应该更加大踏步前进,更加健全与灿烂的建设我们的新民主主义文化。”[10]《抗敌报》积极传播抗战文化,是晋察冀根据地文化战线上的先锋队,也是对日寇、汉奸奴役文化进行斗争的中流砥柱。在坚持敌后抗战、巩固壮大根据地的过程中,《抗敌报》深入报道了党和边区政府普及国民教育、开展边区文艺活动的情况,激励了广大边区群众对敌斗争的热情,积极推动了边区抗战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抗战时期中共社会动员的现实启示

近年来,随着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社会动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面对突发事件,需要动员全社会来控制和克服困难。社会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总结抗战时期中共社会动员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动员有很好的借鉴。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领导社会各阶层团结抗日的一面鲜明旗帜。现阶段,面对突发事件,我们仍要坚持党的领导。在突发事件面前,党中央和政府最高领导通过讲话、指示、奔赴现场指挥等方式,甚至发布特定的政策法规,将突发事件提升到政治上是否服从中央领导的高度,引起全社会组织和成员的高度重视,调动社会公共资源,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战胜困难。

第二,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必须满足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利益需求,才能达到动员人民群众的目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减租减息政策,带领人民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优待抗日家属,赈灾救荒,千方百计改善民生,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在今天发生的突发事件面前,中国共产党仍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尽量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缓解群众心理上的恐慌和不安全感,使群众对突发事件形成正确的认识,增强战胜危机的信心。

第三,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战胜困难。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国民党抗日救国人士和海外同胞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也动员各种形式的抗日团体,如救国会、锄奸队、妇救会、儿童团等参与抗日战争,形成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爱国救亡运动,这是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当今社会,面对突发事件时,政府是主导力量,社会各界与人民群众是主体力量,有效的社会动员需要这两种力量的共同配合,共同战胜危机。

[参考文献]

[1] 论全国及边区的抗战形势:聂荣臻司令答记者问[N]∥《抗敌报》影印版.(1938-10-26).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 论敌汪条约的签订[N]∥《抗敌报》影印版.(1940-12-04).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 怎样来庆祝我们的胜利[N]∥《抗敌报》影印版.(1938-02-1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 为茂林惨变控诉[N]∥《抗敌报》影印版.(1941-01-19).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 国际大事[N]∥《抗敌报》影印版.(1939-09-05).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 世界援华制日运动[N]∥《抗敌报》影印版.(1939-03-03).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 迅速开展春耕运动[N]∥《抗敌报》影印版.(1938-02-1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 开展大生产是全边区军民的神圣任务[N]∥《抗敌报》影印版.(1944-02-13).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 胜利地完成边区参议会的选举[N].《抗敌报》影印版.(1940-09-0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 庆祝边区文联成立[N].《抗敌报》影印版.(1941-06-20).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日寇边区动员
唐学咏早期抗日救亡歌曲《去灭日寇》回顾
中国音乐学(2021年4期)2022-01-12 06:24:54
中医药堂传奇 第五十二回 曲焕章研制百宝丹 六十军携药杀日寇
基层中医药(2020年8期)2020-11-16 00:55:06
海底总动员
国防动员歌
青年歌声(2018年3期)2018-10-20 03:25:16
国防动员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8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回顾与思考
军事历史(2000年5期)2000-08-21 05:38:06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军事历史(1998年3期)1998-08-21 02:59:36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军事历史(1994年5期)1994-01-18 04:16:09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
军事历史(1993年3期)1993-08-21 06:16:10
冀鲁豫边区革命史概述
军事历史(1991年4期)1991-08-16 03: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