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瑶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山西 晋中 030801)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三农”的根基是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处在经济转型、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于处在脱贫攻坚,实现内生增长的农村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落后、农民贫困是攻克的难点,资金扶贫撑不起长久的发展,知识和技术才是重要的源泉[1]。新型职业农民了解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知道市场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会努力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利用科技来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进而带动贫困农民参与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分享发展的福利[2,3]。
城乡的差距表面看是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实质是人能力的差距,农村人口普遍文化水平比较低,对于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也比较差,再加上长期以来农村精英人口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增强对于市场变化的把握水平,使农民更加专业化,使农村成为有活力的发展场所,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来农村进行投资和创业,促进人才、金融、技术向农村的流动,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乡村振兴要求经济、生态和农民和谐发展,其根本措施就是农民寻求一种合适的农业发展模式和合理的生产结构,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活动,实现和市场的准确对接。我们要培育的新型农民就是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职业农民,将他们从土地里解脱出来,通过整合资源、技术、人员、金钱等生产要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增加产量、改善生态和提高收入[4]。
我国现代化事业起步晚、基础差,国家的战略倾向于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带动了农村青壮年人口大规模向城市的单向流动,造成乡村人口数量显著下降,结构趋于老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面临主体不稳的问题,培育的人员要求受到限制。
水、电、路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但由于城乡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乡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农民享受多种公共服务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从而使职业农民的培育效果得不到好的实践,也阻碍了农村发展的进程。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缺乏优秀的教育人员、实训和创业的基地、信息化设施,造成社会人员和资本的参与度不高,培育效率低,精准度不高,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和产业融合的蓬勃发展[5]。
由于自然经济和国家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及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农业劳动者大多安于现状,较为保守,这极大地阻碍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使得他们对新的技术和经营方式一无所知,对现代化的发展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职业农民”的出现,意味着“农民”成为了可以被人选择的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被赋予的身份,作为一种体面的职业,它意味着从业者有了更高的文化水平、更大的发展潜力,对于农业的发展有了更大的把控力。所以职业农民的培训不再是一种分散的、局部的、片面的技能培训,而是由“一主多元”体系支撑、精准培训机制运行、规范系统保障的综合人才培养。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大事,具有基础性和社会性,所以要求政府将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农民的意愿为主,注重发展的问题,尽力满足农民需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职业农民队伍的培育不能一概而论,要依据地方发展的资源环境、重点产业以及个人水平和意愿来划分相应的类型、等级,实施精准的教育培训,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
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需要各政府部门建立一个记录培育对象基本情况和所受培训与发展产业类型等的动态信息系统。政府牵头组织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依据信息系统的记录,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定时间的跟踪指导,并带动一些农业院校、农业机械机构和涉农的研究所等社会公益性机构对培育对象开展定向服务和跟踪考核。
对于师资力量,主要是充实各个专业的老师,重点充实经营管理、创业指导、品牌建设、质量安全、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师资,建立培训对象直接评价的考核机制,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保障优质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开发要坚持中央和地方互相配合的原则,国家农业部负责全国通用教材、视频的选取和开发,省级和市、县级要分别针对区域发展水平、地方发展特色来选取和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教学的内容要设置合理,要充分考虑培育对象的知识文化水平,所需的教育培训类型。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只有在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下才能在培育的质量、时间和精确性上有所保障。对于一些农业高校、研究所、农业机械公司等公益性的社会机构,政府要与它们开展相应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于教学,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展各种针对性的实训,组织培训对象参观考察实验田和进入田地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网络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资源共享,教育培训要联合线上线下的资源为农民在网上的学习提供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为农民学习提供便利。
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应以农村为先,资金要落实到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通过财政补贴、金融扶持和土地流转等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合作组织来整合资源进行创新创业,扩大产业规模。
鼓励各地培育对象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试点和培育效果明显的地区进行参观和考察,通过经验分享会等形式开展交流和合作。政府要充分利用各个媒体平台来进行政策的宣传和氛围渲染,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知识技能竞赛,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决胜阶段,“三农问题”再次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在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的大环境下,随着经济转型,需求升级的市场变化,要求培育一批真正热爱农业,懂得运用科技,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