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地适树在园林建设中全面推广的理论与实践
——以厦门城市绿地建设为例

2018-04-03 11:04陈演泽
福建建筑 2018年8期
关键词:厦门乡土树种

陈演泽

(厦门宏旭达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

0 引言

园林建设中的“适地适树”,主要指人们在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根据其功能性的需求,选择适生于当地气候和景观营造场地条件的植物种类及品种,并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和养护管理,以形成稳定的、适宜的、节约资源的植物景观。世界城市规划大师彼得·霍尔曾说:“每个城市都应有其个性,只需让人置身其中,无需别人告诉就知道自己在哪里。”城市绿地建设亦如此,如果每个城市根据自身的地理气候条件选择和种植与城市主体相呼应的树种,既能彰显个性、保持生态稳定,也会给城市居住者带来亲和力,更能给旅游者新鲜感[1]。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习近平主席用“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深情点赞厦门,是什么样的城市美景让习主席对厦门“颜值”赞誉有加?其中当然少不了厦门城市绿地建设,“适地适树”原则在厦门的绿地建设中功不可没。

1 “适地适树”的考虑要素

风景园林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全面认识“适地适树”需从农学、工学、美学3大范畴着手理解。从农学角度,就是根据区域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生长的植物;工学方面,则侧重植物配置的自身科学内涵及环境保护功能;而美学以植物为素材,强调空间构成和视觉效果,抒写人文情怀等。本文将其通俗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并作相应的解释。

1.1 与区域自然条件适应

园林树木对区域自然条件的适应,主要表现为对温度、土壤、光照、湿度等影响植物生长几大因子的适应。

众所周知,园林树木的生长,都需要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进行,选择时要考虑种植区域所属的气候带,否则将导致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应该仔细观察和注意的是,即使同一地区,受小气候的影响,温度偏差也会造成树种的区别。比如,厦门岛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性气候,位于厦门岛东北部的五缘湾片区,因冬季受强劲且干冷的东北风影响,平均温度比中心市区和西南片区低3~5℃,厦门常见的棕榈科植物在此表现不佳,但在中亚热带常见的紫叶李(Prunuscerasifera)、碧桃(Amygdaluspersica)、木芙蓉(Hibiscusmutabilis)、合欢(Albiziajulibrissin)等在五缘湾片区长势稳定。

土壤一般有砂土、壤土、粘土3种基本类型,每种植物适应的土质不一样。

砂土通透性强,通气良好,毛管作用强,水分运行快,但养分含量低,保肥性能差,种植后期水肥管理需要及时跟进,棕榈科植物和速生树种就非常适合在砂土生长。

壤土是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是较理想的种植土壤,绝大部分植物都可以在壤土中健康成长。

黏土非常容易结合水、矿物质和有机营养,具有保肥、保水的特性,但“湿时一团糟、干时一把刀”,种植条件较差,一般只有根系发达的植物如榕属乔木,方可在黏土中较好地生长。

类似厦门这种沿海地区,除了考虑土质以外,树种选择还需要考虑土壤的酸碱度。厦门滨海地带基本都为滩涂和盐碱地,山地大都为钙质土和中性土。日常潮水可覆盖的滩涂只能种植红树林,如无瓣海桑(Sonneratiaapetala)、白骨壤(Avicenniamarina)、秋茄(Kandeliacandel)等;初一、十五大潮可接触到的地带,可考虑红刺露兜(Pandanusutilis)、黄槿(Hibiscustiliaceus)、巴西乳香(Schinusterebinthifolius)等被称为半红树林的品种;海边不易接触潮水但盐碱度较高的地带,可选择棕榈科植物、榕属植物或朴树(Celtissinensis)、苦楝(Meliaazedarace)、木麻黄(Casuarinaequisetifolia)等厦门乡土树种。

很多人误认为,将盐碱地表层的盐碱土进行换填酸性土或者中性土,便可适应更多苗木种类,其忽略了土壤的毛管作用会导致底层的盐分上渗,造成的后果往往是苗木种植前期长势良好,而后越长越差直至死亡。

对于光照而言,一般阳光充足的绿地空间,适合阳性喜光树种,而庇荫处如高架桥下、树林下、建筑北面的绿地空间,则选择半耐阴或耐阴植物。

笔者通过观察和实践,认为厦门城市绿地进行多种类植物配置时,按不同树种对光照需求的不同,最理想的状态应为上层乔木选择阳性喜光的盛花乔木,如火焰木(Spathodeacampanulata)、凤凰木(Delonixregia)、蓝花楹(Jacarandamimosifolia)等;中层选择耐半阴的芳香或观果小乔木,如香橼(Citrusmedica)、桂花(Osmanthusfragrans)、杨梅(MyricarubraSiebold)等;下层则选用耐半阴或耐阴的彩叶灌木,如金叶假连翘(Durantarepens‘Variegata’)、亮叶朱蕉(Cordylineterminalis)、花叶鹅掌柴(Scheffleraodorata)等;这样既兼顾植物群落稳定,又最大限度提高绿地景观效果。

对水分的需求方面来说,植物分为旱生、中生、湿生、水生植物4种类型。植物配置,应根据具体的场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如水边宜选择湿生植物,在土壤干旱贫瘠处则选用耐旱植物。

厦门作为国家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因受其调蓄功能影响,宜选择既耐旱又耐水湿的植物,这样既能保证在旱期的景观效果,又能保证汛期植物不被破坏,如花叶芦竹(Arundodonax)、蒲苇(Cortaderiaselloana)、风车草(Cyperusalternifolius)、紫叶皇竹草(Pennisetumsinese)等植物。

1.2 与绿地功能定位一致

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其它绿地5种类型,植物选择和配置的最终目标是要服务于绿地的功能。

公园绿地强调观赏和休闲,开阔的疏林草地上孤植或丛植落叶盛花乔木,特别是先花后叶的品种,春季可欣赏满树繁花,夏秋两季可在树阴下纳凉,冬季可在林下的草地上享受暖阳;厦门公园绿地中常用的黄花风铃木(Handroanthuschrysanthus)、木棉(Bombaxmalabaricum)、宫粉羊蹄甲(Bauhiniavariegata)等先花后叶品种,均为理想的公园绿化树种。

道路附属绿地,强调遮阴、防尘、降噪,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城市主要干道的附属绿地越来越兼顾观赏性;例如,厦门岛内厦禾路侧分带栽植火焰木作为行道树,四季常绿、枝繁叶茂、树形优美、盛花期长,遮阴的同时兼顾景观,在道路附属绿地的植物配置中具有代表性。

1.3 与内部生态系统协调

植物之间具有他感作用。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包括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内酯、生物碱、配糖体等),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了解植物的生态特征,合理选择树种进行群落配置,才能保证群落内部生态结构的稳定。此外,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也是维持群落稳定应考虑的内容。进行树木配置时,不应把共同栽植容易诱导病虫害的树种配置在一起。例如,厦门环岛路曾经种植的加拿利海枣(Phoenixcanariensis),在换苗时因苗源携带红棕象甲,结果造成1/3的加拿利海枣死亡,同时大面积感染其它棕榈科植物。加拿利海枣,因容易携带红棕象甲,能让棕榈科植物日渐枯萎,不动声色地死亡,不宜同其它棕榈科植物组合配置。

1.4 与各种环境污染相生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不同树种对有毒物质的忍耐力也各不相同,有的树种吸收了很低溶度的有毒物质,生长即会受到影响,而有的则能耐受较重的污染[2]。但仅仅停留在对污染耐受程度的讨论,还不足以体现“适地适树”,本文认为重点在于选择的树种是要能够与环境污染相生。

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中的“迷宫”景点,是一处集“休闲游憩、生态科普、水体净化”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水生植物大观园,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是其核心功能。五缘湾湿地公园上游居民区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厂初步处理后排入迷宫进行二次净化,之后再排入湿地公园。园中种植的墨西哥落羽杉(Taxodiummucronatum)、水生美人蕉(Cannaglauca)、再力花(Thaliadealbata)、纸莎草(Cyperuspapyrus)、睡莲(Nymphaeatetragona)等耐水湿和水生植物,能够大量吸收污水厂难以降解的N、P、Fe、Mn等造成水体污染的微量元素,而且,这些微量元素恰是上述水生植物生长的营养来源,日复一日吸收水中这些微量元素之后,长势也更加丰富。同时,在光合作用下根系释放氧气,这也带动了水里鱼类、贝类等多种动物的成长,达到相辅相生的共赢效应。

1.5 与周边建筑风格融合

从美学角度来看,植物在大小、形态、色彩、质地以及所体现的性格特征上的不同,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效果。通过季相变化的生长特点,可使建筑具有多层次的动态变化[3]。枝杆苍劲、形态飘逸、色彩丰富的植物,如罗汉松(Podocarpusmacrophyllus)、垂柳(Salixbabylonica)、佛肚竹(Bambusaventricosa)、鸡爪槭(Acerpalmatum)、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等,可营造中式建筑宁静、幽远、富有意境美的空间。枝杆简洁、层次分明、花小色淡的植物,如小叶榄仁(Terminalianeotaliala)、南洋楹(Albiziafalcataria)、桂花(Osmanthusfragrans)、水石榕(Elaeocarpushainanensis)、盆架子(Alstoniascholaris)等,可烘托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的气息。而欧式建筑一般呈规则几何形态,强调尊贵,植物配置可选用冠大浓密、修剪整齐、富有仪式感的品种,如垂叶榕(Ficusbenjamina)、香樟(Cinnamomumcamphora)、银海枣(Phoenixsylvestris)、苏铁(Cycasrevoluta)、圆柏(Sabinachinensis)等。

1.6 与服务对象心理共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民族、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文化涵养,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提出“适人适树”方可让“适地适树”更容易实现。植物的选择和配置,不仅能够满足服务对象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甚至更进一个层次给人产生心理的感触。

三角梅(Bougainvilleaspectabilis)深受厦门人民喜爱,除了花期长、花色艳等特点,还因为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顽强地生长,吻合闽南人的爱拼性格。

厦门大学的学子普遍对凤凰木有特殊的情怀,只因开花时节恰逢送别老生、迎接新生,再结合一曲《凤凰花开的路口》,更深深植入厦大学子的心灵。

厦门城市建设管理者对榕属植物有普遍的好感,它们具有大绿量、低管养等优点,又是厦门本地乡土树种或者优势树种,一定程度上可代表厦门本地的绿化基调,几乎所有园林建设项目的业主、专家、设计师都会选用。

2 园林建设未能全面实现适地适树原因

植物造景作为园林建设最重要的专业环节之一,当前业界在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已初步体现“适地适树”的概念;但实际应用中植物选择多数停留在对土壤、气温、光照、湿度等立地条件的认识阶段,或植物配置仅仅重视空间构成、追求视觉效果的功能满足,缺乏对前文各要素的通盘考虑。笔者总结多年工作经验并结合相关文献,认为园林建设中未能全面实现适地适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5点。

2.1 建设任务重、周期较短,缺乏合理考虑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城市建设速度飞快,很多千万级甚至亿级的园林建设项目要求几个月内同时完成设计和施工,设计单位“五加二”“白加黑”赶工,根本没时间对项目立地条件进行详细调查,最多只能在参照网络资料、植物书籍、周边案例后进行生搬硬套,树种选择和群落配置无法详细斟酌,根本谈不上“适地适树”和“植物造景”。大多数施工单位因为专业能力有限,同时迫于工期压力,施工过程中无力优化设计图纸。也有的项目因时间紧迫只能采取边设计、边施工、边调整的“三边工程”,前期设计图纸只能作为控制工程量使用。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建设方式,造成恶性循环,城市绿地建成效果较差,此现象尤其在市政景观建设中普遍存在。

2.2 舍弃乡土树种,盲目引进外来品种

乡土植物是指本地区天然分布树种,在当地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其生理、遗传、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对病虫害抵抗能力强,能体现当地植被特色,是“适地适树”的最优选择,理应成为园林建设的主要品种来源。然而,当前乡土树种普遍被认为普通、单调、低廉,在园林建设中占比还不大,很多公共绿地为了更具特色、楼盘景观为了更具卖点,追求欧陆风情、模仿热带雨林等,舍弃本地乡土树种,盲目引进仅仅与本地自然条件相近的新奇树种。殊不知,这些树种未在本地经过长期的考验,一旦遭遇极端气候,恐将造成毁灭性破坏。厦门本地的乡土树种丰富,在园林建设中也越来越受到业界重视,但在种类、数量、质量上缺乏系统性的开发利用,下文在“开发优势苗源”篇章将进行重点介绍。

2.3 为达快绿效果,提倡大树进城

“适地适树”,除了考虑树木的品种以外,还需要考虑单品种的胸(地)径、高度、冠幅、分枝、分层等规格。园林工程中,理论上将胸径20cm 以上,高度6m以上,或者树龄20年以上的树木称为大树。由于大树的树冠和根系较大,在移植的过程中经历起苗、吊装、运输、栽植、修剪后极易受到创伤,特别是根系受到创伤后不能很好地吸收营养和水分,较难恢复正常生长,使其逐步丧失生态功能和抵抗能力,成为群落中的弱势个体,养护成本和难度非常高。加之,不少苗木经营者歪曲了“大树”的概念,为牟取暴利,把“大树”移植的范围扩大到了野生树、古树名木的搬运,付出的代价是不可估量的[4]。市政景观追求种树“立竿见影”,地产开发商要求树木“气势宏伟”,在项目中大量采购大树,除了高昂的移植和管养成本外,原生长地生态也遭到破坏,造成“乡愁”元素的流失,这与“适地适树”原则是相违背的。

2.4 业内不够重视或麻木服从

园林绿化建设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然而,现实中大部分园林设计单位,将植物设计师定位为辅助角色,辅助方案设计师和土建施工图设计师完成图纸,认为种植设计施工图只是简单地在平面图上画圈种树,不注重种植设计人才的培养;甚至很多园林设计单位没有配备专门植物设计师,而是将种植设计施工图低价外包,导致很多植物设计师没有全面的专业技能,无法对植物的特性、配置手法、苗源市场进行全盘的把握,设计时往往生搬硬套,图纸质量无法得到很好的控制。设计源头确定的植物品种如果考虑不到位,一旦经过财政审核和工程招标后,后期施工过程中将很难再进行变更调整。

另一方面,很多专业的技术人员缺乏沟通协调能力,习惯于服从决策者、业主的主观要求,最终沦为决策者、业主的的制图员。厦门城市绿地建设中,曾经一度出现“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i)”热、 “贵妃红草(Alternantheradentata)”热,均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的习惯服从。因而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红叶石楠在厦门较难呈现“红叶”,而贵妃红草已渐渐消亡。

2.5 苗源缺乏

苗源的开发建设,主要包括3方面类型,即本地乡土树种、本地优势树种、新优适生树种。

本地乡土树种作为“适地适树”的最优选择,但开发较少,苗源匮乏。园林应用乡土植物之所以数量少、种类少,在于认为乡土植物不够档次、单调、普通。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进行有效的开发,即数量的开发与质量的开发[5]。

本地优势树种,是指早期从外地或者外国引进,经过20年甚至50年不遇的异常气候变化考验,证明适应本地自然条件,并且在本地城市绿地建设中进行大量应用且表现稳定的适生树种。通俗来讲,就是引种多年且在当地一直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比如:原产于热带非洲的厦门市树凤凰木、原产于南美洲的美丽异木棉(Chorisiaspeciosa)、原产于台湾的台湾栾树(Koelreuteriaelegans)等,均属于本地优势树种。这部分苗木品种类型丰富、适应本地气候,兼具观赏效果,是当前苗圃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也是当前“适地适树”的主要苗源。但是,这部分苗源因财审单价控制、苗农专业素养、采购利益驱使等因素,质量参差不齐。

新优适生树种,通常为近年引进的、适应本地条件的、具备园林观赏价值的、符合园林建设发展需求的苗木,是“适地适树”的“潜力股”。例如,厦门市园林植物园近年来引进的短萼仪花(Lysidicebrevicalyx)、花旗木(Cassiabakeriana)、广州樱(CerasusMill)等品种,从花量、花色、树形等方面都堪称上乘,但未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极端自然条件的考验,目前尚未在本土苗木生产基地中进行大量开发。

3 违背“适地适树”原则的危害

不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引发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财政投资浪费、生态功能降低、养护难度加大、效果适得其反”4个方面。

4 园林建设全面实现“适地适树”途径

园林建设中,适地适树原则能否落实,涉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苗木基地等多个层面,每个层级在选择和配置植物时,应全方位理解“适地适树”中“地”与“树”之间的相互关系。两者之间只有相互和谐适应,树木才能健康成长,表现出应有的美感,发挥其最佳生态效益。业界可从以下6方面入手,探索全面实现和推广“适地适树”的途径。

4.1 提高专业认知

城市绿地建设中,出于对造价的控制、对环保的重视,人们越来越重视植物造景的积极作用,很多居住绿地中植物景观和硬质景观的面积占比达到7∶3,大部分公园绿地中植物景观和硬质景观的面积占比高达8∶2,而道路绿地几乎百分百植物造景。可以说,与风景园林相关的各个模块方向中,植物造景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业界应非常重视对植物造景从业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前文所提农学(植物的生长特征)、工学(运用的科学内涵)、美学(配置的艺术理念)方面知识的全方位认知,同时结合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不断理论创新;此外,还必须及时掌握苗木市场动态、锻炼现场协调能力等。

4.2 制定行业标准

植树造林结构较为单一,因此有相关的理论研究提出了简易实用的单因子适宜度快速判定准则、多因子综合快速判定方法,为森林经营规划和设计的适地适树快速判定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6]。此法对园林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园林建设中的植物造景大都为复合混交类型,适地适树判定方法更为复杂,很难有客观的评定标准和规范,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但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循,比如对前文所提的6方面适地适树考虑要素的通盘考量。

园林管理部门牵头企业、院校、协会等社会力量,全面且详尽统计本地乡土树种和本地优势树种,形成书籍供业界参考。如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牵头出台的《厦门市道路绿化常用植物指引》《厦门常见园林植物图说》《厦门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等,均为厦门城市绿地建设中比较好的“适地适树”参考书籍,从业者可在此基础上,结合场地立地条件,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加以灵活应用。

城市绿地建设中除了对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进行控制外,还应该对绿地中本地乡土树种、本地优势树种、新优适生品种的占比进行要求,控制大树的应用比例,明确野生树木和古树名木的限制开发和保护条款;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审查时,建设单位和专家委员,应针对树种和配置的合理性重点把关;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和质检部门严格监控;评选生态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市容考评过程中,把乡土树种占比作为评价指标。

4.3 科学合理设计

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和观赏特征,设计应在充分理解场地自然条件和周围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地选苗和配置,植物尽量选择本地乡土树种为主,控制好乔木与灌木、落叶树与常绿树、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比例,加强立面上林冠线的变化和平面上林缘线的变化。

科学合理设计,不仅表现在土层上部空间,还表现在对土层下部空间的配置,即对植物根系的配置,这甚至比上部空间的配置更为重要。例如,深根植物和浅根植物的配置,可避免互相争夺土壤养分;再比如,土壤贫瘠地带可选用豆科植物,其根部长有根瘤菌,能把空气中的无机氮转化成有机氮,促进自身生长的同时也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利于其它植物生长;榕树的根系发达,对其它植物根系具有绞杀性,因此要注重榕树与其它植物之间的种植距离。

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除了上文提及的温度、光照、湿度、土壤4大因子以外,根据所处地域不同,还存在特殊的因子,设计过程中必须谨慎看待。比如:厦门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性气候,冬季受干冷的东北风影响,夏季受台风影响,因此植物选择还必须重点考虑抗风性。2016年9月15日凌晨,受17级台风“莫兰蒂”影响,厦门的城市绿化遭受毁灭性破坏。次日,笔者开始对全岛苗木损毁情况进行排查,掌握第一手资料,认为:棕榈科植物、台湾栾树、香樟、石栗(Aleuritesmoluccana)、杧果(Mangiferaindica)、吊瓜树(Kigeliaafricana)、盆架子、小叶榕(Ficusmicrocarpa)、高山榕(Ficusaltissima)、大叶榕(Ficusvirens)、凤凰木、水翁(Cleistocalyxoperculatus)等属于抗风性能及其优越的树种,风口区重点推荐设计使用。

植物造景的科学合理设计,还应考虑到植物生长的动态变化对立地自然条件的改变。上层乔木刚种植时冠幅有限、枝叶稀疏,林下基本属于阳性空间,随着上层乔木的生长,林下阳性空间逐渐过渡为荫庇空间,因此对于新建的城市绿地来说,为了保证前期种植成活和后期生长稳定,林下植物应该选择既耐阴又喜阳的耐半阴品种。种植设计师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举一反三。

4.4 选树适地适时

选树适地中,“选树”是最关键的,是成本最低的,这是对“适地适树”最普遍认识。而改树适地、改地适树必须以选树适地为基础,因为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改树和改地的程度都是很有限的,而且改树及改地措施,也只是在地树尽量相适的基础上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树种选择,不仅要适地还要适时,最好与苗木自身适应的种植季节吻合。大部分苗木,通常在春秋两季最适合种植,但个别植物在个别地域也有区别。如:厦门地区的夏、秋两季通常可理解为夏季,越是性喜高温、长势较快的树种越允许在夏季种植,夏季光照强、光合作用快,只要水、肥能够及时跟进,生根抽叶也快,如小叶榄仁、火焰木等;反之,越耐寒的树种适合在冬季种植,特别是落叶乔木适合在冬季休眠期种植。此外,冬季雨水少,很多耐寒且怕涝的植物,如香樟、桂花等,越要在冬季旱期种植。

“适地适树”,不仅表现在苗木品种的选择,还表现在苗源类型的选择。苗源不一定一味追求“假植苗”甚至“容器苗”,造成投资浪费。一般情况下,常绿乔木尽可能选用“假植苗”或者“容器苗”,特别是在夏季种植,假植时间一般控制在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苗木,既能保证一定的骨架,又能避免长时间假植导致根系过多的生长成为地栽苗,影响移植成活率。落叶乔木则更多可以选择地栽苗,尤其是在冬季休眠期和春季活力期种植,可采用挖大土球留大骨架的方式,景观效果更佳。部分生长能力较强,胸径在20 cm 以下的落叶乔木,如木棉、美丽异木棉等,冬春季节种植甚至可以裸根。园林建设过程中,务必根据种植地点、种植季节,合理选择苗木品种和苗源类型,提升景观效果,节约财政资源。

4.5 开发优势苗源

本地优势树种,目前在城市绿地建设中使用量较大,业界普遍认识度较高,因此在苗木基地中也有大量的储备,数量不成问题,但质量参差不齐。这部分品种侧重对质量的开发,建议苗圃假植时规范种植间距,做大土球,延长假植年限,定期修剪整形,同时可对单品种做多种造型的开发。

我国观赏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各地应加强对本地乡土植物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引导苗圃种植乡土树种。厦门可开发的乡土苗木资源比较丰富,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例如,朴树和小叶榕作为厦门本地乡土树种,目前数量上的开发较多,且在质量上侧重全冠造型、丛生造型、树桩造型、弯曲造型等的开发,是乡土树种在数量和质量开发方面的很好案例,但仍有很多乡土植物还未引起业界重视。根据植物造景的应用需求,可归纳为:

观花乡土树种,如泡桐(Paulowiniafortunei)、千年桐(Verniciamontana)、山苍子(Litseamollis)等均为先花后叶,生长能力很强,景观效果极佳;

观果乡土树种,如厦门本地经济果树荔枝(Litchichinensis)、龙眼(Dimocarpuslongan)、黄皮(Clausenalansium)等,四季常绿、枝干苍劲,用于城市绿地的建设还可吸引大量的鸟类,营造生物的多样性;

观叶乡土树种,如杧果树春季的红叶、石栗在阳光下呈现的白叶、黄连木(Pistaciachinensis)深秋的黄叶等可弥补厦门地区色叶乔木的欠缺。

注重外地或者国外引进的新优品种的改良和驯化,不断补充本地优势树种资源库,使“适地适树”有更多的选择资源。

4.6 保育乡土群落

原生乡土群落中,物种多样、长势优良、结构稳定。城市绿地建设中若能够留存一定数量的原生植物加以保育,能够展现出原生植物与移栽植物和谐共生,营造出一种园林植物新旧组合的平衡之美,也实现了对于园林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7],更重要的是,为城市绿地在生态园林建设方面参考原生群落特点、选择相近树种类型、推广典型配置群落、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等提供科学依据,对全面推广“适地适树”具有参考价值。

厦门非常重视乡土原生群落的保育,以五缘湾湿地公园为例,园内分为淡水、海水和咸淡水3种水质,其咸淡水交汇地带的植被生长环境和原生植被群落在全国范围内极为罕见,为同类环境中实现“适地适树”提供极高的科研价值。目前,公园将其划定为核心保护区,仅供鸟类栖居和科研机构进入;同时,园中保育有厦门最大的原生朴树群落和多株原生大榕树,对研究地域的立地自然条件、历史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5 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 “适地适树”必须从农学、工学、美学范畴全方位考量,在此基础上提倡运用本地乡土树种,模仿乡土群落模式,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园林系统,对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然而,万事万物皆有局限性,各个层面的园林工作者应该思考问题所在,研究解决策略,勇于担当职责,才能使“适地适树”真正在园林建设中得到全面推广。

当前,关于“适地适树”的理论研究较多,本文结合笔者10余年的植物造景历练,基于实践角度进行阐述,较类似文献全面和深入。文中列举不易被关注到、但又极其重要的“适地适树”观点并结合案例说明,可作为类似研究的重要理论补充,希冀读者在实践中能加以重视,并灵活应用,举一反三,在实践中形成新的理论,以期在推广“适地适树”的过程中做到“真正”“全面”。

猜你喜欢
厦门乡土树种
厦门正新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偶”遇厦门
常绿树种在新疆的应用现状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城市绿化树种选择,只顾眼前你就输了
一个树种的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