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忽必烈汗》看柯尔律治的大同世界观

2018-04-03 10:23:15左金梅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宫殿少女诗人

刘 甜 左金梅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青岛 266003)

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作”[1]的《忽必烈汗》①曾经盛行一时,至今仍脍炙人口,可以说是在英国文学史乃至欧洲文学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而特殊的位置。诗歌中诸多二元对立项,皆可归置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这些看似不和谐、不匹配的“不同”只是为了表达诗人心中所强烈向往的大同世界。拥有霸权的人类代表忽必烈汗,无视大自然规律,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在老百姓生存的家园上建立一座供其享乐的“逍遥宫”。然而随后诗人多次将这所宫殿与“雪窖冰窟”并置,并且通过描写战争号角的吹响、宫女的悲恸哭泣与阿比西尼亚少女的低吟弹唱,说明人类敌对大自然、企图臣服大自然来创造繁荣盛茂的行为是不现实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无疑是大同世界,这表达了柯尔律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

一、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出现

全诗分为3节,54四行。诗歌的第一节讲到忽必烈汗下达令旨,要求在上都修筑一座方圆十英里的“逍遥宫”[2](a statelypleasuredome)。这座宫殿四周为森林和山峦所环绕,逶迤流淌的小溪犹如一条玉带,穿过明媚的花园。花园里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一片芬芳。诗人用“沃土”(fertile ground)、“围墙和楼台”(wallsandtowers)、“溪流”(rills)、“花园”(gardens)、“丘陵”(hills)、“森林”(forests)和“散发清香的树木”(incense-bearing tree)等一系列视觉和嗅觉意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和谐宁静、美不胜收的景象,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然而,拥有至高权威的忽必烈汗却无视大自然的美丽纯洁,肆意破坏这片神圣的土地,耗费大量财力和物力,只为了打造一座奢侈繁华的宫殿,供他享乐游玩。生活在18世纪60年代的柯尔律治亲眼目睹了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整个欧洲以及世界在英国的带动下走向了工业化的道路。在人类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中,人们源源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土地、食物等各种资源,更是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随心所欲地掠夺自然、改造自然,自诩为万物的主宰,将自然界践踏在脚下[3]。诗人用“降旨”(decree)、“堂皇”(stately)来凸显君王的至高权威,只要他下令,王臣百姓不敢不听,就连大自然都奈他不何。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把自己异化成自然的主人,无情贪婪地剥夺大自然这个生物宝库和天然氧吧。

在这一片看似生机盎然的景色中存在着不融洽的成分:“圣河阿尔弗从那里借道/流经一个个深不可测的山洞/注入不见阳光的海中。”诗人称神河为“Alph”,其与希腊语首字母“Alpha”相似,寓意着神河为生命之源,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宫殿御苑的修建打扰了河流原本的生态环境。接着,神河流经“深不可测”(measureless to man)的洞穴,最终注入“不见天日的大海”(sunless sea)。人类无法改变河流的终点,正如对破坏大自然所受到的惩罚无能为力一样。河流的尽头了无生机,这也正是大自然的威力所在。大自然孕育了人类等各种生物,对于人类来说大自然仍深不可测。作为成员之一,人类无法征服大自然,必须懂得尊重自然,人与大自然的分离与对抗冥冥之中自会得到报应。诗人称宫殿为“dome”而非“palace”,寓意深刻。“dome”从发音上与“tomb”相似,从字面意义上是圆顶穹窿,形状酷似古代人的坟墓形状[4]。剥开“欢愉的宫殿”的外衣,裸露在读者眼中的只是一座凄凉的坟墓。即使这座“逍遥宫”再如何穷奢极侈,也改不了最终衰亡的命运,定会引向万劫不复的地狱。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任人类宰割的大自然在第二节诗歌中开始报复怒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形似闪电的“巨壑”(chasm),一声“Butoh!”正如一个霹雳划过天边,随带着的就是轰隆隆的雷声,预兆着人类对大自然统治的末日即将到来。接下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怪异不协调的意象:“不绝的喧嚣声”(ceaseless turmoil)、“鬼魅情人”(demon lover)、“大股泉水”(mighty fountain)、“蹦跳的乱石”(dangcing rocks)、“弹起的冰雹”(rebounding hail)等,通过急速猛烈的动作,象征着自然对人类压迫的反抗。在这座“游乐宫”中,不仅有眼光明媚的绿地、明丽澄莹的花园,还有数以百计困守在“望楼”中的宫女。骄横奢侈的君王无视在月光下幽咽哭泣的她们,只顾自己欢愉享乐。此刻,在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仅人与自然的关系急剧恶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陌生化。忽必烈汗用城墙和岗楼将圣洁美丽的“原始之地”(savage)孤立出来,一门心思想要打造一个鸟语蝉鸣的人工花园。然而,他却听到了“先祖征战的预警”,这预告正是大自然的警告。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描写宫殿的鬼斧神工,影射了其风雨飘摇的最终结局:“殿宇楼台的迷离倒影/在粼粼碧波上漂摇荡漾。”富丽堂皇的“逍遥宫”现在只不过是“漂浮在水波上的影子”而已,被排斥在宫殿御苑之外的河流与泉水所形成的波浪,把投射在水面上的游乐宫的影子打得支离破碎。此时,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恶化到了极点,正如俄狄浦斯最后遭流放的结局一样,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人类的自我毁灭。因此,“阳光明媚的宫殿”(asunny pleasuredome)变成了“雪窟冰窖”(cavesofice),这一组对立的意象暗示了所谓的欢乐之宫只不过是异想天开、转瞬即逝的东西罢了。这座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宫殿,注定会被摧毁,人类通过破坏自然所达到的纵欲享乐,注定会遭到自然的严厉惩治。

三、人与自然达到统一

俄狄浦斯曾通过破解“斯芬克斯之谜”,成功地把人从自然中提升了出来,造成了人与自然异化的雏形。正如俄狄浦斯最后遭流放的结局一样,人从自然中提升出来的那一刻也就预示了人类的自我毁灭。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回归自然,人类心灵得到净化,精神也会达到最自然的状态。柯尔律治曾满怀着诗人的抱负,与罗伯特·骚塞商议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Pantisocracy)[5]。但是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失败,“他的大同世界——乌托邦的希望在1795年底彻底幻灭了”[6]。作为浪漫主义先驱、湖畔派代表之一,柯尔律治寄情山水、歌颂自然,希冀通过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艺术创造达到世界万物和谐共处的美好状态。三年后,他在《忽必烈汗》中凭借想象力实现了理想。诗歌的第三节讲述了一个诗人借助梦境所构建的心目中所向往的“大同世界”,这节诗的背景从东方的逍遥宫转到了非洲的阿比西尼亚,时间也似乎从古代回到了现代。

在诗中,描写了一位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少女弹奏着扬琴,歌颂圣山阿布拉(MountAbra)。圣山阿布拉,也是以象征着生命起源的字母A开头的,这象征着大自然的神圣。通过少女美妙的歌声与琴声,诗人打造了一座阳光明媚的空中圣殿,同忽必烈汗的“逍遥宫”一样,是一个“冰凌洞府”。但与“逍遥宫“不同的是,这是诗人由少女的歌声所得到的灵感,这位阿比西尼亚少女因崇敬自然而抚琴歌唱自然,由此获得精神上的平和安静。相反,忽必烈汗则妄想用霸权把“圣河”“山丘”等大自然的景色排斥在外,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最终导致衰亡的结局。阿比西尼亚少女的出现虽然看似突兀,实则是诗人的有意安排。

柏拉图在《伊安篇》中说道,诗人作诗时,“飞到诗神的园里,从流蜜的泉源吸取精英,来酿成他们的诗歌。”[7]在这里,诗人在啜饮了大自然的精华——仙乳和蜜露后,如有神助。这时,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正如他在其《笔记》第三卷中说的,“整一(unity)是人类思想和情感发展的终极目的”。作为一个具有深刻哲学思想的诗人,他把诗歌创作和宇宙自然观结合起来,通过荒诞、神奇且不协调的故事来构建一个理想中的“整一”世界、一个有机整体以最终达到“和谐”的思想和情感[8]。

结语

在这首《忽必烈汗》充满奇幻色彩的超自然诗作中,忽必烈汗下旨修建的游乐之宫与诗人想象中的艺术宫殿相对衬:同样是阳光明媚的“乐园”,一个将君王推向地狱,一个把诗人送进天堂。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对立”再到“天人对立统一”的演变,通过两组截然不同的结局,警示了人们与自然对立的后果,只有明白人与自然之间平等和谐的重要性,人类才能与自然共存,否则只能自取灭亡,这也正是诗人希冀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人友爱互助,没有差异、没有战争的大同世界观的体现。

注释:

①本文引用的《忽必烈汗》诗行,参考了杨德豫的译文,一些地方根据作者的理解稍作改动。

猜你喜欢
宫殿少女诗人
神秘宫殿
一击即中
记忆宫殿
现代装饰(2019年11期)2019-12-20 07:05:34
承认吧,这就是暑假在家的你
意林(2019年17期)2019-10-07 12:28:52
当这届90后老了
意林(2019年15期)2019-09-03 18:55:50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我的少女心一击即中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39:32
阿掘的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