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路探讨

2018-04-03 08:39:19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公民培育价值观

刘 蕊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建构现代公民人格的教化力量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心理支撑,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基础。但公民意识不会自然生成,它需要公民在现代国家的语境中接受系统教育。重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世界各民族国家的通用做法,但如何进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各国做法不尽相同。在中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依托,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两者内在关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做法。这既契合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要求,又拓宽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新领域,因而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在关联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已进入新阶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业已宏大展开,无论是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还是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都需要良好的公民意识。公民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完全契合了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素质要求和价值追求,而国家理想的如期实现和社会价值的正确导向,则为公民意识教育创设了良性的外在环境,有利于助推合格公民教育目标实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公民意识教育,两者是内在契合、互为一体,互动互构、共生共长的关系。

首先,培育机理上两者内在契合、互为一体。从培育机理上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公民意识教育,两者是内在契合、互为一体。公民意识教育是诸多社会科学的核心概念,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解读,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蕴涵着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是指公民对其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体现为公民对其权利和义务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表征着公民对公民身份制度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主观认同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意识就是现代社会成员对于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的自觉反映,其主要体现了公民对于自身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地位、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公共政治参与的感受、认知和评价。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看,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应该是具备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意识、珍视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的公民,应该是模范遵守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合格公民。由此可见,公民的素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相契合,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又是培养现代合格公民最基本的素养目标。两者从培育机理上是内在契合、互为一体的。

其次,实践生成上两者互动互构,共生共长。从实践生成角度分析,两者是一种互动互构、共生共长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的最新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新的概括,不仅概括地反映出各方面意见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了国家政治理想、社会价值导向、公民行为准则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而且把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把个人的道德准则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从而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紧密相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意识培育的必然性成为公民意识内在发展的根据,由基本原则、关系处理、发展方略和内在建设所构成的公民意识自我完善体系,不仅是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在发生力,也对化解多元化矛盾、促进协商民主构建具有能动作用。公民意识教育强调以个体的全面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以社会的发展带动个体的发展,最终实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公民意识教育提出的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的这一思路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民教育的融会贯通的战略要求相一致。由此观之,从实践生成角度看,两者是一种互动互构、共生共长的关系。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当代价值意蕴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当代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其一,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增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并为其提供公民的主体力量支撑。当整个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必然要求每一个公民不断提高和强化自己的民主法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公平正义意识等,这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主体内容。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指引,同时也离不开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支持,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表里。其二,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增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并为其提供公民的基础心理支撑。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所努力塑成的公共精神与协商理念,对于大学生成长为现代化社会中的理性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大学生接受了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公平竞争、效率法治理念,在参与社会实践中锻炼并养成了善于合作、善于合作的意识,而这些精神和意识将会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公强大的民众心理支撑。其三,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增强,有利于现代民主政治观念的发展和确立,并为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公民的政治素养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最终要从精神层面上,让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植入人心,并融入现代社会公民的血液和灵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践行主体,其公民意识的增强必然将会进一步促进全民族民主政治观念的发展和确立。换言之,没有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善治目标的实现。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而公民意识是国家与社会保持良性关系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实现善治的关键所在。[1]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理路

目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还面临诸多现实困境,诸如教育目标不明晰、内容不全面、课程体系不完善、社会环境建构缺失等。究其因,教育理念的偏差、制度供给保障的不足、传统伦理文化消解、社会转型的阵痛等因素,是制约大学生公民意识提升的关键要素。因此,现阶段迫切需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视角,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关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之中,构建“理念、内容、载体”三位一体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注重课堂教学、家庭启蒙与社会实践三者融合,或许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可供借鉴的思路。

其一,思维转换:转换教育理念,从内隐零散教育转向外显系统教育。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形成专门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有时充当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功能。为此,应转换教育理念,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在关系,从宏观上科学界定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功能,改变原有的内隐零散教育理念,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系统工程建构,把公民意识教育贯穿于公民的整个生命历程,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介的共同教育作用,让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成为公民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二,内容选取:契合时代要求,把握好教育延续性和侧重点。国外公民意识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情感、态度和能力,培育具有政治信仰的公民。其特点是注重权利义务、爱国主义、参与意识、社会道德教育,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对公民意识形成的作用,并且把公民意识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借此来巩固其社会制度,缓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稳定。譬如,美国公民意识教育注重以课程为载体,把培育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目标,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公民学和社会科学,注重民族意识、责任意识和国际意识教育等。瑞士公民意识教育则依托学校开设的祖国知识课程,主要教授学生认知国家财政,思考政府机构作用,讨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工商业、贸易往来等。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以塑造适应民主政治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指向,协调和引导公民的政治心理,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引导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理念。要注意教育内容的延续性和侧重点,就道德素养而言,要侧重于培育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与独立人格,培育集体主义意识和公德意识;就法律素养而言,则要侧重于培育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主体地位意识和法治观念等。

其三,载体创新:创新教育方法,发挥自媒体时代互联网传播优势。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是公民意识养成的关键因素,在教育方法上,除了保持传统的理论宣传优势以外,更要着重从实践入手,正确引导公民的政治参与,引导公民的民主实践,增进公民对政治体系和民主程序的了解,传授公民政治知识,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技能,引导公民选择切实可行、与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政治参与形式,使新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更加切合实际,更富成效。在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为公民权利意识的成长提供了契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效率更高,方式更新颖,特别是自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新的宣传媒介,大学生参与公民意识教育的体验更真实、收获更大。

其四,课程建设:重视通识课程建设,完善公民意识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贯穿于公民的整个生命历程,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介的共同教育作用,是一个终身教育过程。学校作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这就要求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进行变革,重视通识课程建设,搭建社科、人文学科的课程融合平台,确定公民意识教育课题体系,实现从革命党的政治动员式

的教育,向执政党的国民教育和公民教育转变,不断普及和提高全体国民的公民意识和宪法观念,这是中国走向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

其五,家庭启蒙:发挥父母启蒙作用,用好言传身教的全时空教育。家庭环境熏陶在公民意识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家庭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在家庭环境中,每个人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如何认识社会、如何参与社会和适应社会。同样,家庭成员之间的融洽关系和理性民主精神也会在公民意识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成员间的启发和模仿在日常生活中对公民意识的涵养起到了潜移默化作用。因此,父母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要自觉运用这种潜移默化作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启发引导学生养成理性、平等和自由的价值观念,养成对公共利益、公共领域、公共精神、公共责任以及公共行动这一政治价值目标的自觉遵循。

其六,环境优化: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拓展中国公民的社会空间。当前我们还缺少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各种实践场所和实践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需要国家从长远战略高度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拓展中国公民的社会空间。[2]公民社会的健康成长和社会风气的培育养成有着很大的内在关联,大学生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才会真正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才会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见诸行动。因此,实践环节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校内实践教育和校外实践教育,大学生才会成为具有公民意识、掌握公民知识、具备公民能力、符合国家和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

[1]黄湘莲.公民社会、公民文化与善治[J].求索,2008 (8).

[2]马俊锋.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与民众公共精神品质的培养与化育[J].人文杂志,2006(1).

猜你喜欢
公民培育价值观
论公民美育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