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燕
本次展览的主题“未来折叠”延溢了对未来的想象,亦是对今天这个世界正在经历的垂直式发展的记录,并试图探讨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中,人面对发展所产生的现实焦虑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思考。“折叠”,是嫁接不可预知和现实的通道。“未来折叠”是发生在多个平行空间不可交的交集,它的关键在于多元的叠加,以及不可想象的相遇。早在2006年,科学家Paul Rothemund发现利用DNA制作各种微型形状的方法,并给这个技术取名为“DNA折纸”——通过触发DNA的一个折叠,引发DNA自我折叠将形成一个新的结果。微观世界中这一惊奇的发现,很快就被运用到生物分子科学、纳米技术和新材料以及医疗科学等研究领域,并进一步改观我们的生活。类似于当下,随着科学与信息交融时代的到来,技术变革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信息大爆炸,虚拟世界的不断扩张,人工智能带来社会发展的机遇与威胁论等,这些发展甚至更大范围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我们似乎已经感受到未来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世界折叠,就像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被渗透到生活中、思想中的经验——在未来数字系统的控制下,人将被越来越精密地被划分到不同的区块,随着某种持续的兴趣,以及数字信息的处理和分类,最终,计算机提供给我们的选择将以“理性”主宰我们的感性判断。
人类社会自计算机诞生以来的发展速率,变得不可比拟。人的不断自我迭代和“知识进化”,也无前人所及。“时代英雄”越来越无法归纳一个时代的价值,因为迭代或服务于更庞大机器系统的本质,超过特定时间与语境的个人性和价值将被刷新。然而,善于抓住机遇的商业本质,用铺天盖地的广告让人对事情的本质充耳不闻。资本对权力和话语的垄断越来越癫狂,游戏世界中的人却自得其乐,与现实架起鸿沟。而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与环境,无数次拉响警报却无人忌惮。这个时代的折叠,就像我们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眺望着远方,而远方将发生的一切,扑朔迷离。时间像穿梭机,不停的运转。我们只能假设,在社会与现实坍塌的边缘,人们才可能静下来思考,我们将如何再赖以生存。
在这样一个交融的时代,人正在经历着穿梭于“折叠”的世界景观的体验。这个展览邀请的十组新媒体艺术家,以他们的作品展开了对这个世界的全新阐释,它渗透着对历史的思考,对人精神与现实的探究,对社会文化价值的再探,对科技改观生活的质疑,对虚拟与现实世界转化的思考,关乎社会、文化和我们每个个体。
第一幕:面对现“实”的焦虑,我们习惯于援引历史,追溯我们从何而来;提炼当下,思考我们又将奔赴何处。艺术家甘健的作品《基石》,重塑历史长河中的纪念碑性,他将雄伟建筑、宗教带来的通感——凝结的秩序和永恒,用新媒体、影像和声音的方式加以处理,并将延溢在历史长河中的能量和精神与科技及时代发展的脉搏贯穿起来,渲染强大的作品场域,带领人们思考未来,体验时空。在他作品的空间里,历史、当下、未来交叠于此,贯穿与转换。艺术家应歆珣则以女性特有的感性,在她的作品《无体》和《尘埃》中表达她所感知的现实,并在作品中传达对超脱死亡的想象,她试图用不同的生物形态,及纤维、电子声音、感光纤维、感光灯、电子机械等技术材料,不断强化观众身体的感知,并试图表达超越于身体的精神的存在方式。在她塑造的不能鉴别的时间与空间中,人在现实与未知的时空中穿越和游走。钱泓霖的作品《体内冥想》与应歆珣的作品互相呼应,观照身体和精神所构建的内在宇宙景观,12件装有机械结构的木盒表面绘制了19世纪欧洲的人体解剖学图录,木盒内部却将身体塑造成承载精神的容器,翻阅人类进化的历史,展望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艺术家的作品让观众回到当下,关怀“这一秒”的自我和身体。王志鹏的VR作品《Flow Viod》则试图塑造一个“流动”的世界,在艺术家塑造的这个虚拟世界中,事物是以某种波动或者说流动的形式存在着。而“下一秒”将承载的是对未来世界中“永恒”的探究。
第二幕:我们的世界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中穿梭,虚构真实的虚拟空间让人更真实地活在当下。刘佳玉的作品《窗边》,将在展厅中打造一个“逼真”的天窗,悬置在天花板上的“天窗”根据当地坐标参数生成天空和云彩,并跟随室外的实时风速和风向移动。林欣的作品《有风的空间》利用作品的布局,形成一个关于虚拟世界“风”的矩阵,艺术家试图在虚拟的空间中用视觉强调风的“真实”触感。洪启乐《Scale》是对未来时间维度下考古采样的思考,在他的作品面前,时间被模糊了,这虚拟的视觉像发生在未来对现在的观看,又像在当下发问历史,在时间和空间发生折叠的瞬间,人们发现通向平行世界的通道,在突然到来的断层和坍塌下平静的相遇。
第三幕:想象的折叠是暴力的,现实世界的折叠是自然而然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正被信息化系统所控制和包裹,正改观我们的生活。龙星如和周姜杉的作品《监控》是一场与金鱼“Sharky”和“George”共同完成的表演装置。在表演过程中,Sharky 和 George 的动作被一个实时动态监控程序跟踪, 记录下它们在环境中的移动速度和总计移动距离。通过特殊的设计,金鱼Sharky 和 George还将每10秒发生“对话”,对话内容是从百度搜索到的最新新闻,同时,现场观众也可以参与进来与金鱼“对话”。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像个幕后导演,类比数据控制在现实世界中的无形和无处不在。Charles Lindsay与苏少禹的《红山试验2.0》这件作品融合了艺术家对历史、未来和科技的共同兴趣,作品包括“未来人”雕塑、“未来漩涡”声音装置和“未来悖论”投影。交互的声音来自于世界各地七个风的声波采样,在与观众互动过程中,将观众带入远古、未来以及流动空间的体验。邓悦君的《漫衍》是一组发光的运动机械装置,观众在作品中可以获取视觉、听觉、感知的多维体验和交互。作品装置顶部投射出经过编码的光线并蕴含声音信号,接收器可以听到光线中传递的声音。同时,作品中旋转的蜻蜓翅膀也将参与干扰、阻挡以及分化光线的传播和空间中光影的形成,观众可以选择游走在纵横交错的声音空间里,或者作为光影变化的观察者。现象的结果最终是由实时收集的数据生成和演算出来的感知的世界,就像我们在交融的信息世界中,随着趣味的引导和人们的参与互动,世界最终会还是被改观成一个“新”的模样。
此次展览仅邀请10组作品,并不能代表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全貌,但可以折射出新媒体艺术家利用媒介本身的能量参与表达他们对未来世界的认知。以此启示我们每个“人”在世界发展轨迹中的“主导性”和自身的选择,仍将决定着未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