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

2018-04-03 03:16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思政意识政治

(滁州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是对特定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是在意识形态上的观念教育,这种教育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课程教育,具有课程内容固定,观念统一等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容更新和观念进步,一定程度上具有时代性。高校思政课是国家和党为了培养社会未来的精英阶层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其建立的基础是党的领导,主要内容涉及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和发展战略。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国家和党帮助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爱国热情和正确国民意识的特殊教育,承载着特殊的育人功能。而问题意识导向指的是将高校思政课的教材内容课堂化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出大学生对思政理论方面的相关思考,在教师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帮助下研究该思政问题,从而解决该问题,达到帮助大学生树立端正的国民意识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热情的目的。问题意识导向的教学手段是连接高校思政课程内容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值得深入分析一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在思政类型的纯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1.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特点

1.1 高校思政理论课内容的抽象性

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党的执政理念、指导方针和政策,是帮助大学生理解党的执政思路的一种意识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抽象层面。在内容上的抽象性还体现在纯粹的理论内容,包括爱国主义、爱国热情,对这种情感和主义的内涵理解和情感升华,在空白的白纸黑字和他人的案例讲述下要达到情感认同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困难。缺乏实践机会和情感体验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实施的最大阻碍,往往在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一方面教育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物质追求,在现实的物欲社会把握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教育大学生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意义,精神追求,通过马列主义和物质意识之间的区别来告诉学生,人是个组合动物,既包括自然属性也包括社会属性,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同等重要。所以,理论联系社会热点问题是将高校思政课的抽象内容具象化的一种手段。

1.2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高校思政课程是一门独立的理论学科,它的教育对象特定而广泛,它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和理论内容又与其他的相关学科有所交叉,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相互影响。既独立于其他各学科单独存在,也与其他人文社科互成体系。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内容的专业性体现在教材的选编上,所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材都是统一的,统一出版社、统一内容、统一编排。这种编排不仅仅体现在学科的横向上,即所有专业和学科的政治课程都是统一,还体现在纵向学科层次上,政治课程从初中到高中、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还开设有一定量的思政课程,包括在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时,政治课程是一门必考科目,而这些所有的统一充分的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专业性。因此,在专业性和系统性上思想政治学科的特征非常的明显,这也就要求从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基础,才能将相关理论徐大学生进行讲授。

1.3 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时代性

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程的由来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一党执政的国家政治体制之上的,在政治课程里就是要不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为公、执政为民的伟大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时代性是指课程内容不断进行理论更新和发展,不断创新的一个过程,而在不同的执政团队和执政时期的时代特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也与时俱进,不断地将新的理论创新成果加入进来,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确保能够达到将最新的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宣传和教育的保证。

1.4 高校思政理论课面向对象的多样性

青年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受体,其作为青年大学生的知识传承者,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全国大学生不仅在地域上手经济条件影响而存在不同的差异,在文化层次上也是良莠不齐,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统一内容和统一要求,面向的是不同层次和知识程度的受教育群体。所以,在针对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大学生作为受教育对象时,要充分考虑到面向群体的多样性和不同点。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就是要满足不同专业学科背景学生的相同的政治意识和政治信仰,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行为规范。

2.问题意识导向的逻辑指向

2.1 问题意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所谓问题意识是在马克思曾指出的关于主要的问题不是答案,主要的问题是问题,真正需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这一言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灌输式”的结论性教学是终结性的,没有发散和扩展性,在教育效果上只能起到短时间的记忆和掌握,而知识不是用来被掌握的,知识是建构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经过分析得出相关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整合,最终得到的成一定体系的信息组合,被称之为知识,这种知识传递不是简单的文字传递,而是一种独立个体的知识建构。而个体的知识建构产生于个体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体验,也就是能从内心发问,这就是问题意识的体现。

2.2 问题逻辑

问题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问题的产生和怎样去问问题,以及去问什么问题都是一种思维的体现,而问题意识的逻辑出发点就是逻辑思维的,也就是抽象思维。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抽象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某一现象或事件经过判断、分析,经过自己的逻辑思维后将这一具体化事件进行抽象反映,思想政治课程具有主观性,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而在大学生的思维活动中,逻辑思维应该占据学生思维的大部分,应该将思维引向“为什么”而不是简单的“是什么”,这也是问题意识的来源和培养的动力。

3.高校思政理论课问题意识教学模式的培养

3.1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高校思政课成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学生的主体性是高校思政课成进行教学实践的本质属性,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觉的认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实践意义,在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上都有一定的认同感,觉得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学科,所培养的主流价值观是融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观念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自主的调节作为学习主体的思想行为和学习活动。高“问题意识”是一种牵引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探究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间接的促进了学生树立正确和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就是利于我们的高校思政课程的课程目标的达成。

3.2 教师问题意识的引导

问题意识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有力法宝,对于教师来说也同样对其教学的主体性的发挥具有积极意义。传统的教师在备课和授课中国缺乏主体意识,这个主体是教和授的主体,不是学的主体,这主体性的意识体现是教师是否只是教材的“传声筒”,而不是将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赋予课程内容以生命力,再通过言传身教将这种生命力传达给学生。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并能够运用问题意识去引导学生。这种问题意识的树立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政教师在对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深入理解上进行思考,也能够引导自身围绕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课堂教育质量。

3.3 问题教学与教学主客体间的融合

教学的主客体之间进行交流和融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上,激活主客体之间的问题意识,形成师生之间的对话是问题教学的意义所在。问题教学模式应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师生进行协同合作,共同来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种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问题群”应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课堂外的授后解疑,加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面交流和深度交流,培养学生在问题意识上的能力和素养。所以,宽松的教学环境、有意识的问题引导是架起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深度“问题”交流的桥梁。

猜你喜欢
思政意识政治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