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文化类广播节目创新的思考

2018-04-02 10:10于霁丹
中国广播 2018年3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天津广播

于霁丹

【摘要】《城市记忆》节目采用以今寻古、古今结合的表现手法,从天津人熟悉的人、事、物讲起,挖掘鲜为人知的天津往事,反映天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笔者在制作这档节目的过程中,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类广播节目创新提出了几点思考,即坚持内容为王、创新制作技巧、创新传播方式等。

【关键词】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 广播节目《城市记忆》

一、突出历史文化类广播节目的“地方特色”是优势还是劣势

如今,广播节目的窄播化、分众化、本地化已经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与中央级的广播媒体相比,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广播因为和受众同处一个区域,更加具备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维系力。可以说,突出地方特色可以为历史文化类广播节目创造发展空间与条件。

(一)把握地方特色,提高传播实效

有人提出,太过鲜明的地方特色可能会限制节目的传播,不利于节目向更大范围推广。事实上,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类节目的主要目的,是向受众展示本地区的方方面面,是让受众有切实体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难忘的中国之声》节目,以声音档案的形式记录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值得铭记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很受听众欢迎。当然,这个节目具备其他广播媒体所不具备的中央级媒体优势和资源。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各个地方的“个性”正是最终汇成整个国家历史文化“共性”洪流的一条条支流,只要能够巧妙地在差异中找到平衡,节目的地方特色将不再是限制,而是优势。

例如:2014年天津广播电视台滨海广播《城市记忆》节目联合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启动天津一杭州一扬州一德州“大运河寻根”之旅。节目沿大运河天津段出发,深入异地寻访了天津历史的文脉传承,制作了多期专题节目,并在当年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前后联合天津、北京、杭州等五地进行了大型直播,在国内多地和海外一些国家均有播出,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一位海外非天津籍听众辗转联系到节目组表示:“以前对天津并不熟悉,通过节目对天津拥有如此深厚且丰富的历史积淀感到惊讶,对天津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传统感到新奇,今后有机会一定要到天津来看看,深入了解这座城市。”

(二)创建本地文化IP,增强节目吸引力

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城市文化》一书中提到:“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新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实际上,这三个使命也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终极目标。地方特色文化作为地域之魂、地域之根,是一个地域被人铭记的独特名片。正因如此,历史文化类节目完全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创造自己品牌的价值。

2017年,《城市记忆》节目推出了系列专题《名著与天津》,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孽海花》《桃花扇》以及《长生殿》等作品中所涉及的天津元素挖掘整理,系统性地在节目中播出。节目播出后,不仅引发了听众的热议,还受到了出版社的关注。出版社主动联系节目组,提出战略合作。目前,节目组与出版社已达成合作出版文字版及有声书的协议,并计划开启新一轮的全面合作。

这仅仅是节目将自身打造为文化IP的尝试,如果想要真正做好一个文化IP,则需要在前期策划选题时,就充分考虑选题在节目播出时能够吸引哪些产业的兴趣以及转化为其他形式的可能性。文化IP最大的价值在于差异化,地方广播节目之所以具备这样的吸引力,也是由于节目的地方特色。

(三)立足国际视野,深化对外传播

近年来,奥运会、世博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重大国际性活动不断在国内举行,中国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天津亦是如此。这种国际化的蔓延趋势为媒体报道带来机遇,自然也影响到历史类广播专题节目。

纵观中国百年近代史上发生的各种事件,无一不是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想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近代史,就必须具备国际视野。越是年代久远的历史题材报道,越是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融入国际大环境中,以此探寻更为清晰的传播路径。以这样的思路制作出来的节目,往往具有不可复制的特色与优势,更容易在一众雷同的、程式化的“简介式”节目中脱颖而出。

奥运冠军李爱锐在英国非常有名,伦敦奥运会上,憨豆先生表演的节目背景音乐就是以李爱锐的真实人生故事改编的奥斯卡获奖影片《烈火战车》中的插曲。然而,国人只对李爱锐前半生的奥运金牌故事比较熟悉,却鲜有人知道这位曾经的奥运冠军将后半生都奉献给了天津和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于是,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举办之际,《城市记忆》节目推出了《爱在中国——英国奥运冠军李爱锐的奔跑人生》专题节目。节目除在本地播出外,还借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景中国》栏目的平台在世界范围内播出,引发了海外和英国本土听众的关注。很多人通过这一档节目了解了天津,引发了对天津地方历史的浓厚兴趣。

此外,近年来,很多著名历史人物的后代,如严复的后人、张作霖的后人以及其他研究学者等,都不约而同地汇集于天津,甚至定居于天津,以专门研究祖辈的丰富经历,他们或多或少是受本地历史文化类广播、电视以及纸媒的影响。

二、在充分利用本地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打造精品历史文化类广播节目

(一)坚持内容为王

“講故事”不仅是一种表述方式,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与其他节目不同的是,历史文化类节目是经过筛选的,具有指向性、目标性、方向性的广播产品,正可以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展现思想、表达观念。天津这座城市拥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为《城市记忆》节目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各地就这一题材制作了大量节目。面对众多的同质化节目,如何使节目脱颖而出成为一大难点。《城市记忆》节目为此下了很大功夫,节目组一是督促制作人员加强学习、钻研相关历史知识,二是特邀天津地方党史、近代史研究专家召开研讨会。在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后,制作了三个系列专题节目——《苦难天津》《中流砥柱》和《全民抗战》,以及多期成品节目,如《苦难深重敌占那八年》《楚云与敌占时期的天津抗联》《抗日洪流中的奥地利“白求恩”——医生傅莱》等。这三个节目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天津抗战在华北中心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作用做了详细描绘,广播在这里充分发挥了“旧闻新知”的功能,实现了用史实讲好故事。很多听众在收听节目后都感叹,原来天津抗战史上还有如此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件,通过了解历史,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二)创新制作技巧

有别于电视媒体采取演员嵌入式表演再现当时历史场景的模式,广播主要是依靠声音展现历史的厚重,为听众营造想象空间。

尽管电视拥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想象往往更有魅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广播便有了优势。通过听觉,受众可以摆脱固定画面的藩篱,创造出自己心目中最美好的场景。《城市记忆》节目曾播出过一个系列专题《听,这是天津的声音》,整个节目没有大量使用串词,而是运用了许多现场采集的和声音资料库中收集保留的原声,多角度地展示了城市的面貌。节目播出后广受好评,并顺应趋势举办了“寻找‘最天津的声音大赛”,激发了人们对于家乡的热爱。这样一种向“声音”求发展的理念,可以看作是广播节目尤其是历史文化类广播节目寻求创新的方向。为此,广播人更加需要专注于音频制作,熟练掌握运用声音、音效的能力,对音频进行深度开发。

(三)创新传播方式

1.议题创新

为了顺应飞速发展、信息爆棚的时代,满足人们对信息的迫切需求,很多广播电视节目变得越来越“快餐化”。然而,历史文化类节目的本质决定了它的“不寻常”。2017年,《城市记忆》节目设置了两大议题:一是通过结合2016年策划的“寻找天津最美独立书店”系列活动,开展了“寻找最美的读书声”系列活动,再次将读书与朗读相结合。经过对听众发来的“读书声”的筛选,评选出了滨海广播“声音大使”,邀请他们录制频率的整点报时。这一活动调动了天津全市范围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的积极性,很好地传递了文化价值与读书理念,从而提升了节目和频率的形象。二是推出了《博物馆里的记忆》系列节目。记者走访了天津市多家博物馆,从70余家博物馆中精挑出13家进行了采访,充分挖掘了这些博物馆背后的历史故事。这些博物馆中,既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博物馆——北疆博物院,也有拥有重量级文物的天津博物馆,还有彰显中国近代体育发展史的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和奥林匹克博物馆。这个系列选择在世界博物馆日前后推出,由于播出期间正值端午节小长假,所以在天津范围内引发了一个“假期去参观博物馆”的热潮。很多听众都在滨海广播的微信公众号下留言,表示从未想到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还有如此厚重历史的“国宝级”博物馆,让他们感到自豪。

2.载体创新

(1)融媒体传播

当前,移动化传播成为传播的主要通道,新媒体的“微传播”也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广播“一次性收听,错过收听时段则无法弥补”的缺憾,打破了受众收听节目的时空限制。基于此,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可以更有效地传播传统文化。

《城市记忆》节目是一档典型的历史文化类节目,该节目在2014年年底曾试验性地将一期节目上传至“喜马拉雅FM”,节目上线仅两小时,点击量便超过2200人次。2015年至2017年,节目多次将部分音频与文稿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一天之内最高点击量超过两万五千多人次,有的文稿还被其他微信公众号转载,形成了更大范围内的影响力。

(2)体验式传播

2014年,随着纪录片《五大道》的热播,关注天津近代史与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城市记忆》节目在推出《跑马场和百年历史俱乐部的故事》《五大道上的中国肿瘤医学之父》《金编钟传奇》等讲述五大道历史文化的专题节目后,于2014年11月和2015年6月,两次组织听众畅游五大道,并邀请节目顾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研究专家金彭育老师全程讲解这段历史。这一活动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拉近了广播节目与听众之间的距离,给本地文化旅游项目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提升了旅游背后的文化品位与层次,为进一步拉动旅游经济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历史文化类广播节目,必须讲好具有本地特色的历史文化故事。利用地方特色打造本土化的历史文化类节目,在节目的制作方式、播出方式、传播途径上不断创新,不仅可以让这类节目在潜移默化中宣传所在地的深厚人文历史底蕴,为推进所在地的文化繁荣发展起到良好效果,而且還能够让更多百姓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与辉煌成就,从而激发受众对所在地的热爱和归属感。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天津广播
如果天津有“画”说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天津卷
《天津之眼》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天津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