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政治担当深化融媒创新突出民生关怀

2018-04-02 10:03刘倩欧阳宏生
中国广播 2018年2期
关键词:新闻广播舆论引导文化自信

刘倩 欧阳宏生

【摘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新闻广播紧跟党的领导,不断强化舆论引导力,持续融媒创新,积极传播中国声音,新闻媒体的政治担当和社会服务作用得到有效体现。广播新闻在重大时政和民生事件报道方面精心组织,通过系列报道增强媒体公信力,应急体系构建初见成效;在供给侧改革方面持续引入创新技术,“中央厨房”建设稳步推进。

【关键词】新闻广播 舆论引导 融媒创新 社会责任担当 文化自信

2017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贺电中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定“四个自信”,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广播新闻承担着坚持主流导向、助力文化自信的政治责任。新闻广播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贯彻融媒思维,积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内政外交,不仅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容。

一、坚持政政治担当,引领舆论导向

新闻广播承载传播中国立场、树立中国形象、弘扬中国文化的责任。解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针,把握时代脉搏并坚持正确方向,着眼大事、服务大局,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闻广播最突出的政治责任。

随着互联网、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不断繁荣,公共话语权得到了更大的开放,呈现出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向性互动。这在增强思想舆论多元化的同时,也给大量的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提供了土壤,民众对信息难辨真假;社会舆论需要有主流引导,团结一致共同奋进。2017年,国内新闻广播完成了党的十九大、两会、庆祝建军九十周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第十三届全运会、香港回归20周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等重大事件的报道工作,坚持正确导向,通过直播、实时报道、系列报道、特写报道、新媒体报道等形式对大事件认真梳理解读,让听众全方位无死角地了解国家方针政策,成效卓越。

(一)聚焦重大事件,正确引领舆论导向

党的十九大期间,广播媒体全员投入,做好大会精神的宣传报道,把握重点内容,增强自主策划,发挥广播传统优势,推动媒体融合创新,对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重大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准确、生动的宣传并做好热点引导。

在十九大的报道过程中,新闻广播体现了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使用多套频率并机直播,增设多类型节目形成差异化传播方式,让受众全方位了解会议情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场直播十九大新闻发布会、十九大开幕会、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等重要活动,开辟早午晚夜四档特别节目《大会之声》《做客中央台》《请回答2017》《央广公开课》,均推出权威访谈,24个整点报时滚动播出总书记报告中的精彩原声,线上线下结合,深入解读十九大精神。与此同时,全国各省级广播电台多次同时转播中央电台现场直播节目,力度空前、覆盖全面,取得了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据尼尔森网联RAM测量仪收听率数据,十九大期间,北京地区新闻类广播频率竞争力明显提升,10月份收听市场份额大幅提升,较9月同期增长31%;在车载收听市场,新闻类频率收听份额超过30%,较9月同期增幅20%。

二是广播新闻深入基层,全国农村乡镇积极收听十九大报道。河北沧州市170个乡镇5700个村广播喇叭不仅转播了十九大开幕会,还开设了“十九大报告摘要”“十九大精神解读”“十九大惠民实事”“百姓表心聲话发展”等板块;新疆焉耆县充分利用广播,将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广播喇叭传递到千家万户。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报道中,各地新闻广播再创丰绩,将广播的传统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三套频率并机直播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的《沙场点兵》盛大场面,并首次在大型直播节目中实现音视频直播。江西广播电视台联合全国15家广播电台于8月1日推出大型音视频联合直播节目《军旗飘飘》。这些全新尝试让民众全面、立体地感受到我国现代化、正规化的军力军容,极大地增强了广大民众的民族自豪感。

(二)做好系列报道,提供权威深度解读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高速传播时代,广播不仅需要提供即时新闻信息,还需要对繁复的信息提供清晰、科学的解释说明,达到为听众释疑解惑的深层传播目的。因此,广播系列报道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2017年4月至10月,中央电台多个频率联动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系列报道,以音频为主,同时发挥广播讲故事特色,关怀社会民生多个方面,反映了十八大以来的社会巨大变化。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精心策划《国企故事》大型系列报道,通过新闻广播、城市广播、交通广播、外语广播四个频率进行播送。6月26日,陕西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部推出六集系列报道《走进新农人》,通过讲述“新农人”的创业故事,聚焦返乡群体在农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做出的探索和努力。十九大召开前夕,中央电台推出10集政论报道《听,习总书记的话》,十九大之后又推出系列直播访谈《政务直通——实干兴邦》;同时,中央电台财经节目中心、社教节目中心等也相继推出《五年成绩单》《总书记的三农足迹》等系列报道,反映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以上系列报道实现了围绕同一个新闻题材或同一新闻主题有计划、多侧面、系统性的持续报道,充分发挥了深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增强新闻报道深度的效果,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和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构建应急体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把维护公共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公共安全作为最基本的民生,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广播电台积极行动,做好应急广播新闻报道工作。

2017年,中央电台在内蒙古森林大火扑救、新疆塔什库尔干抗震救灾、四川茂县山体垮塌救援等一系列重大应急报道任务中,充分发挥广播媒体快速灵活的优势,通过密集播出连线实时新闻和图文视频新媒体报道,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紧密协同,构成深度融合的全媒体应急报道新格局。2017年5月17日,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三期上线,中央电台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正式接人该平台,为发布儿童失踪信息,帮助找回失踪和被拐卖儿童发挥了重要作用。6月6日,“国家应急广播装备拉动演练”在北京市房山区举行;11月16日,贵州长顺县模拟黔南州发生暴雨灾害应急演练,国家应急广播首次通过广播电台文稿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移动应急广播车、应急电台等多个手段实现应急信息综合发布的演练。

2017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发布了《全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体规划》,规范了各级广播新闻媒体面对紧急突发事件时报道的工作流程,这是在广播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可以预期,在该规划的指导下,全国广播媒体在应对重大热点事件、自然灾害时将有章可循,尤其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和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应急救援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深化融媒创新,实现由“加”到“融”实质跨越

按照中央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精神,2017年新闻广播坚持思維和模式同步创新,推进了融媒的深度和广度,采用移动直播、虚拟现实技术、H5应用等创新播报方式,与网络新媒体从“加”到“融”的实践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聚焦用户需求,报道形式持续创新

广播媒体具有即时性强和带人感好的传播优势。2017年,新闻广播继续发挥“原声”优势,引入创新技术,丰富新闻报道形式,提升听众的参与度与认同感。

在习近平主席发表2017年新年贺词和在中国政法大学寄语当代青年等重大时刻,中央电台第一时间播发领导人原声,并在网络媒体上同步推出讲话原声系列、短音频系列,配以专家解读、高端访谈,挖掘解读讲话内涵,反响热烈,被网友大量转发。

在2017年全国两会新闻报道中,全景影像、短视频、微视频、H5专题制作、虚拟现实技术(VR)、人工智能(AI)、大数据、数据图解等纷纷被采用,开启了“融媒体+报道”新航程。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后的第一时间,中央电台推出了《王小艺的朋友圈》产品,被称作“令人惊喜的现象级创新产品”。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910、上海东方广播中心新闻广播、山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之声、江西广播电视台综合新闻广播、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携手阿基米德FM推出系列两会报道H5作品。中央电台中国交通广播使用多机位视频直播云平台、全景摄像机、VR全景视频直播器,通过新媒体端口在会场内外进行报道和介绍。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融媒体报道采用“前方报道+后方编辑+技术保障”模式,在北京设立全媒体多语种演播室,现场安排越南语、泰国语、缅甸语、柬埔寨语和老挝语等小语种编译人员采集制作和对外推送,实现一次采集,多平台发送,及时报道两会盛况。

(二)加强全媒协作,主动提供广域覆盖

2017年,党的十九大、庆祝建军90周年、C919大飞机首飞、西成高铁正式开通、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时政、民生新闻事件不断。新闻广播在对这些重大时政、焦点、民生新闻的报道中体现出全媒协作、广域覆盖的鲜明特征。

2017年度新闻广播工作的第一个特点是全频率、全时段、高强度地报道重大焦点新闻事件。10月18日十九大开幕当天,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从8:00打通早间节目板块,播出特别节目《大会之声》,在十九大预备会、主席团会议、新闻发布会、开幕会、十九届一中全会等各场次会议,中国之声都以现场直播、记者连线、插播快讯、录音报道等多形式及时准确报道,全台各频率共享播出。两会期间,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旗下的东方广播中心新闻广播、东广新闻台主要新闻栏目协同播报,共播发消息182条,录音报道270篇,加上相关专题节目,时长约1620分钟。

特点二是“台、网、微、端”融媒成为标配,全媒体报道优势充分发挥。2017年1月1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七档品牌栏目入驻北京新媒体集团“北京时间”,24小时直播,开启了“互联网+广播”模式,首发的七档节目中就包括《照亮新闻深处》栏目。山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搭建、组织了四个专为山东广播融媒体发展服务的平台,并赋予一个统一的品牌名称——“51听”,这四个平台分别是:“51听”音频客户端、“51听”直播平台、山东广播网络台和以“51听”微信为首的新闻聚合平台,呈现出全品类覆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特点三是跨地域协同广播与广播联盟不断涌现,新闻广播全区域覆盖。2017年1月13日春运起,太原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四大场站协同进行“直播大交通”,122交警指挥中心、武宿机场、太原南站、太原火车站四大分直播间联动直播,无缝连接交广直播室,专业、权威、及时发布出行信息。6月21日京津冀交通广播联盟正式成立,充分发挥三地交通广播在当地交通领域及相关行业的资源优势,相互协作,为三地出行人群提供立体化交通信息服务,努力为民众出行打造权威、可信、实用的信息发布渠道。湖北广播电视台正式启动湖北省媒体融合协作机制,打破媒介区隔,整合台内各频率和地市州广电系统共200名骨干记者,组成“云上报道团”,所有记者通过培训熟练掌握移动采编系统,使用全省共享的“云稿库”。

(三)整合顶层资源,“中央厨房”稳步推进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扶持重点主流媒体创新思路,推动融合发展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形成新型传播模式。通过深度的媒体融合促进广播新闻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广播界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央厨房”就是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手段。

2017年,中央电台和多个地方广播电台的“中央厨房”工程,逐渐建成、投入使用并不断完善。虽然各地的“中央厨房”实践不尽相同,但“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全天滚动、多元覆盖”是其基本的特征。

中央电台以广播云平台为核心建立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完成了四网融合,构建基于传统电台为核心的具有广播特色的“中央厨房”体系,被中央领导称赞为媒体融合的“样板间”。2017年3月31日,在天津数字广播大厦,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津云”中央厨房正式启动运行。“津云”平台是天津深入推进媒体融合的重点工程,融合中央驻津媒体、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广播电视台、北方网等主流媒体的优质资源,打造了适合全媒体融合的新闻生产机制和指挥调控体系,实现了天津市“播、视、报、网”的全媒体融合,在全国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堪称首创之举。2017年7月,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集中新闻广播、交通广播、财经广播、广播新媒体等多个部门的优质资源,推出“创造者”融媒体新闻行动,将传统的新闻报道做成全媒体产品,短音频产品、图文推送、视频直播等形式丰富多彩,单篇微信推送阅读数超过40万人次,视频直播超过100万人次。通过这种融合传播,增强了新闻报道的表现力,极大地放大了传播效果。

三、牢记社会责任,突出民生关怀

新闻内容上保持真实和理性、涵盖民生关怀,报道形式上兼顾公众知情权,这是广播新闻除政治责任外所要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2017年,国内新闻广播秉持以听众为本的服务理念,深挖本土特色文化,突出民生关怀,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一)强化社会服务,民生与公益并举

新闻广播在推进城市建设发展、提升城市文明形象、丰富市民日常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7年,广播新闻媒体从城市化发展规律出发,更加关注民生、民情和民意,通过强化服务创造价值,各类本土化广播新闻品牌不断涌现。

为庆祝十九大顺利召开,新华广播制作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百集音频专题》,强化“民生民情”板块,由数个3~10分钟典型主题的短音频构成,包含百姓关注的住房保障、生态环保、交通出行、扶贫惠民等内容,既让节目简单易听也能让百姓可以随时融入节目,被称作有针对性的定制式广播新闻典范。中央电台《十九大时光》专栏2017年10月12日起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推出,用百姓语言说百姓心声,14天时间,专栏播发了33集广播特写,集中反映了黨的十九大在基层群众中的反响,被听评誉为“大海中一滴晶莹剔透的水珠”,折射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2017上海民生访谈”从4月17日至4月28日每天9:00在上海台新闻广播《市民政务通——直通990》节目中播出,以每期推出记者深度报道、街头采访,并出品“民生热点聚焦报告”,全面解析本年度民生热点话题。

近些年,公益慈善、帮扶类广播节目作为一种新型的广播节目形式,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公众的视听,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媒体圈的克隆效仿。“公益”是2017年广播新闻的关键词之一,各级广播电台通过帮扶类、文化民生类新闻节目顺应时代旋律和主流价值观,体现了深度的人文关怀,促进了社会和谐,为国家和地方城市形象的宣传起到了正面作用。2017年初,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推出公益行动“书声计划”,与福建省68家市县电台合作,把听友捐赠的图书送到偏远贫困地区学校,在全省59个县建立了59所“听友爱心书屋”,让孩子们在读书中陶冶情操,不断进步。继2016年10月份“全国交通广播‘帮扶类节目分享会”在上海举行后,2017年9月22日上海广播节《市民与社会》高峰论坛举行,以《市民与社会》为代表,联合国内多家顶尖民生类节目进行探讨。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为纪念恢复高考40年,推出了系列报道《那年我高考》,其中浓浓的人文关怀,受到广泛好评、热议,并引发共鸣和深思。

(二)讲好中国故事,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部门、各地区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广播媒体牢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在自身发展创新的同时,积极增强“四个自信”,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在对内传播上,各广播新闻频率从新闻内容供给侧着手,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央电台香港之声推出13集系列专题《习总书记引用的名言典故》,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所引用的典故进行中华文化上的追根溯源,阐释其现实意义,增强港澳听众“文化自信”。为庆祝第五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召开,中央电台深入百姓生活,从精心采录的几十个小时最代表成都声音的原声录音素材中剪辑出“成都声音标识”音频纪录片,用声音记录城市的鲜明特征,铭记故乡的情怀。

在对外传播上,在“一带一路”、广播影视走出去等国家倡议的带动下,国内新闻广播依托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视听内容的丰富、产业规模的增大,不断探索借用外方渠道促成中国声音走出去、运用对方“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新模式。2017年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外记者和海外节目制作室相继走访在缅甸、巴基斯坦、津巴布韦、俄罗斯等国的石油、港口、医疗、技术项目,打造“一带一路”之高端访谈、重返现场、民生故事等媒体产品,向海外受众展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精彩瞬间。在中央的支持下,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开发建设了“中国——东盟多语种全媒体生产聚合及传播体系建设项目”,运用小语种资源优势,通过“互联网+广播+外宣”的模式,为用户开发个性化的点对点多语种、多媒体信息服务。9月19日由中央电台主办的“2017全球华语广播网年度会议”召开,来自海内外近30家华语广播机构及欧洲广播联盟等国际组织的代表荟聚中国,此次会议在继续连接和服务华人社群和学习华语人群宗旨外,进一步呼吁大家利用华语广播网独有的优势,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和世界和谐共处的故事,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包含的智慧和责任。

四、小结

2017年,国内新闻广播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落实新闻媒体政治与社会责任的同时,积极拥抱互联网变化与创新,为服务于党领导下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践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猜你喜欢
新闻广播舆论引导文化自信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试论新形势下新闻广播中的采编技巧
新媒体时代新闻广播该怎么走
社会化网络时代新闻广播的突围节点:以微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