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培钢琴曲《山歌与铜鼓乐》创作特色探析

2018-04-02 01:49吴启健
艺术评鉴 2018年3期

吴启健

摘要:陆培的钢琴曲《山歌与铜鼓乐》是我国钢琴音乐文献当中非常重要的作品之一,本文从乐曲创作特色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其音乐元素和创作技法等,藉以探析这部融合了广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以十二音序列体系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写成的作品的实践弹奏价值和文化核心价值。

关键词:陆培 《山歌与铜鼓乐》 广西钢琴作品 创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4-0021-03

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于20世纪初期开始萌芽,随着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于1915年问世,距今已有一百年有余的历史,在这一百年当中,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也走过了风风雨雨,历经了几个时期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频出佳作。在这些优秀的钢琴作品之中,以我国民族特色和民间音乐元素为素材写成的钢琴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中根据广西壮族或侗族民间音乐元素创作而成,极富代表性和较高知名度的作品有:陈怡的《多耶》(1985年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评比一等奖),陆培的《山歌与铜鼓乐》(1984年中央音乐学院征集中国钢琴作品评比二等奖),蔡世贤的《刘三姐主题幻想曲》(2002年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师范类)音乐创作比赛一等奖,倪洪进的《壮乡组曲》(1979年),陆华柏的《东兰铜鼓舞》和《滥河之歌》(1977年)等。

陆培,一位广西南宁土生土长的作曲家,数次深入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将十二音列现代作曲技法与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曲调融为一体创作而成的钢琴曲《山歌与铜鼓乐》,荣获了1984年中央音乐学院征集中国钢琴作品评比的二等奖,并刊登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一等奖空缺,也就是说这首作品相当于是那次比赛的头名了。那时还是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周龙和陈怡也参加了比赛,其中周龙的名作《五魁》获得了三等奖,陈怡的《萌》获得了鼓励奖。①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标题

标题性音乐从浪漫主义时期开始普遍使用,而中国钢琴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标题性音乐,音乐形象从而直观和具体化,使演奏者和听众得以迅速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或所描述的对象。《山歌与铜鼓乐》开篇点题,从标题就可以得知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是两种风格迥异的音乐形象,自始至终以“山歌”和“铜鼓”作为两大音乐主线,惟妙惟肖,贯穿始终,通过对各种音乐元素的临摹,把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象征生动鲜明地刻画出来。通过对广西民歌和民间器乐的巧妙临摹,把这两种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代表串联起来,演绎了令人振奋的音乐篇章,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和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二、形散神不散的框架结构

“形散神不散”本是用来形容散文的,意指文章的成篇结构虽不拘一格,组织材料也较自由,但其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统一。曲作者“洋为中用”地把西洋作曲技法借鉴过来,一方面保留了传统曲式特征的结构组合,另一方面又推陈出新,在原有技法的基础上灵活突破,赋予了作品新的结构生命。经过对比分析,不好明确界定此曲的曲式结构,因为它既有复三部曲式和回旋曲式的成分在里面,又符合变奏曲的特征,且带有幻想曲的气质,既然无法定出唯一,那我们暂且把它称呼为集多种曲式结构于一身而构成的混合曲式,图示如下:

三、变化频繁的音乐术语标记和节拍号

据笔者统计,此曲在只有八页乐谱并不算庞大的曲体内共使用了十一个速度标记,这还不包括其中数次出现的“rit”(减慢)和“a tempo”(回原速)标记,所以它显然也夹杂了变奏曲的曲式特征在其中。速度变化标记其相对应的小节数详见以下图示: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而鼓类的打击乐器更是通过对节奏节拍和力度张力的控制,把音乐生动的展现出来。多样化的节奏使用是本曲的一大特色,在保留了原汁原味铜鼓节奏的同时,还增加了弹性节奏及散板节奏,极大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全曲共使用了六种拍号,各小节的节拍号使用图表如下:

通过以上列表统计分析,作者使用了频繁的节拍变换,其中以常见的4/4、3/4居多,就连罕见的6/4拍和5/4拍也分别出现了两个小节,从而把少数民族丰富多变的民间音乐节奏展示得淋漓尽致。

四、铜鼓演奏技法与音响的模仿

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用铜铸成的打击乐器,象征权力和财富,被视之为珍贵的礼器或祭器,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沿传至今,以广西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也在一些东南亚国家与地区流传。众所周知,钢琴和鼓同属打击乐器的类别,钢琴作品里不乏用钢琴演奏技法来模仿鼓点音响效果的,比如《夕阳箫鼓》《东兰铜鼓舞》《花鼓》《瑶族长鼓舞》等,《山歌与铜鼓乐》则是把铜鼓的音响模仿和民族特色节奏型展现得淋漓尽致。如谱例1里的铜鼓主题,节拍游走于4/4拍和2/4拍之间,节奏型为| x xx x x | x o | xx xx x x | x x |,无调性体系里用了二度音集,徒生不协和音程间的强烈撞击感,把拍击铜鼓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此曲还出现了好几处非常规的节奏型,由八分音符逐渐变成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六十四分音符再演变回来。如谱例2里的第14小节,借鉴了我国京剧里的板鼓节奏,属散板节奏型,它由松入紧,再由紧回松,张弛有度,营造了铜鼓声由远及近,再渐行渐远的意境,亦或是表达了气氛由缓变强烈,再由剧烈回缓的过程。

五、对西方作曲技法的借鉴和运用

钢琴本身是一件西洋乐器,我国作曲家们的创作当然也脱离不开西方作曲技法的规则和使用,因为我国的专业作曲家们几乎都是在欧美音乐教育模式中出来的,这正是洋为中用、中外融化、百花齐放的体现,《山歌与铜鼓乐》里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西洋作曲技法就有以下兩种。

(一)十二音序列无调性手法的运用

十二音序列法,是作曲家用自己排列的十二个平均律半音的序列及其各种变化进行音乐创作的方法。②它由美籍作曲家勋伯格首创,是无调性音乐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以勋伯格于1923年创作的《钢琴组曲》作为十二音体系确立的标志。

如谱例3所示,低声部采用了一模一样的律动循环,相同的重复音型共持续了九个小节(62-70小节),其十二音序列的排列顺序为:

如谱例4所示,低声部也是采用了连续的十二音序列律动进行,共持续了八个小节(73-80小节),其十二音序列的排列顺序为:

(二)作品中蕴含的托卡塔元素

托卡塔是一种常见的器乐体裁形式,又是一种键盘演奏技巧,又名“触技曲”,由意大利语“Toccata”音译而来,始于巴洛克时期,已有四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特征是快速同音反复,具敲击性效果,一般以左右手交替轮换弹奏,《山歌与铜鼓乐》中多次出现了托卡塔式的节奏型,展现出了打击乐的音响效果,模仿了铜鼓的节奏和声音。例如谱例5和谱例6中用双手交替快速弹奏的方式展现出了不同的铜鼓鼓点节奏。

六、结语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的总人数位于全国首列,蕴藏着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宝藏有待发掘,作曲家与八桂大地有着不能割舍的民族血脉,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促使他去探寻和提炼广西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及精华。这部刻画了广西侗族等少数民族音乐形象的优秀钢琴作品,也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中外融合”的价值观。正如曲作者陆培先生本人所说:“学习掌握中国的民间音乐所以重要,只因为中国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文化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东西。学习我们自己的民间音乐,就是为了有创见性地结合所掌握的作曲技法,进而去创作出与别人不一样的音乐语言风格”③。

注释:

①《钢琴系举办中国钢琴作品征稿活动并举行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比赛》,《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第15页。

②王震亚:《十二音序列》,《音乐研究》,1986年第4期。

③陆培:《关于“百川奖”的创作和思考》,《人民音乐》,2015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陆培.山歌与铜鼓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04).

[2]陆培.关于“百川奖”的创作和思考[J].人民音乐,2015,(02).

[3]王萃.平实中见睿智,纯净中显真情——感受作曲家陆培的音乐魅力[J].人民音乐,2012,(07).

[4]庞卡.从钢琴曲《山歌与铜鼓乐》的演奏教学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之传承[J].艺术百家,2012,(04).

[5]韋柳春.如何演奏陆培的《山歌与铜鼓乐》[J].艺术探索,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