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思想探析

2018-04-02 23:08王东红王琳琳
关键词:人民性党性马克思主义

王东红,王琳琳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是贯穿新发展理念的灵魂。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习近平始终坚持深入基层体察群众疾苦,并逐渐形成了亲民、爱民、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其中“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思想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体现。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开启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工作新征程。

一、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思想的提出依据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思想不是无的放矢的,而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日趋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问题而逐步提出的。同时,这一思想也体现了习近平为人民服务、勇于担当的执政理念,是对这一新理念的响亮回答。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

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习近平提出“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思想,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种延承的内在关联恰恰就在于人民性。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期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因此其对意识形态始终是持否定和批判态度的。也正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表达了对人民利益的诉求和关切,提出消灭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是由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所决定的,为了蒙蔽人民,一些“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意识形态家”,常常把“编造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当做主要的谋生之道”[1]。将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意识说成是全体人民的意志,这种依赖于想象和编造而产生的意识形态必然是错误的虚伪的,应对其进行否定和批判。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伪人民性的揭露,已显现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人民性的萌芽。

而到了列宁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无产阶级占统治地位,其意识形态就是无产阶级意志的体现,而无产阶级代表着全体人民的利益,所以,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就是全体人民意志的直接体现。至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性得到彰显。也正因如此,列宁提出了科学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性思想。

承继着这种人民性,习近平提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和要求,并在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人民利益、人民幸福。可以说,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人民性思想的新发展。

(二)意识形态斗争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虽总体向好,但仍有一些错误思潮暗潮涌动,敌对势力采取更为隐蔽的手段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活动,攻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只讲党性、不讲人民性”等。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现状,习近平作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的意识形态领域的科学判定,强调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和方法,以清除频繁引发意识形态斗争的根源。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它始终坚持党性(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如果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拥有一个为之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那么这个思想基石必定是马克思主义。当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是抵御错误社会思潮进攻的有效方法,更是汇集民众思想意志的重要体现。只有全党全国人民具备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问题,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自觉抵御错误社会思潮的渗透,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和稳定。这是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思想提出的现实需要。

(三)新执政理念的客观要求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电视台专访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3]一方面,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4],使改革发展成果普惠全体人民,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4]36,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根人民创造,使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整体覆盖和利益共享;另一方面,勇于担当,就必须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点,承认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并在党的一切工作中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重点抓党风廉政建设,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严肃了党纪,纯洁了党性,获得了民心。习近平为人民服务、勇于担当的执政新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过程,其中必然包含着对“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的具体要求。可以说,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思想,是对新执政理念的直接回应,二者以人民性为纽带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二、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思想的基本内涵

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习近平以全局眼光阐释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给予“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以更为丰厚的内涵。

(一)意识形态工作的党性就是人民性

习近平向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中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并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上作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重要阐释。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曾在宁德地区新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强调的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我们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她没有独立于人民利益的自身利益,而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使党的主张能够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虽然这是习近平对党性与人民性关系较早的阐述,但这种一致性的思想却始终贯穿在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论述中。他在2013年“8·19”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我们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来自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讲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

而对于如何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习近平也作出科学回答。他指出,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既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原则,把“人民满不满意”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效验标准,真正做到将党的主张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党性和人民性从来不是对立的、互相矛盾的,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的立场是与人民的立场完全一致的,对人民负责就是对党负责。可见,习近平的“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思想彰显着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这正是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党性就是人民性的有力阐释。

(二)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的含义

“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5]这是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含义作出的明确界定,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前提就是承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肯定其首创精神。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2]5因此,意识形态工作者,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等,必须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携手人民开展意识形态工作。

二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民性内涵,还体现在准确分析人民群众在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文化。受知识结构、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群众的需求层次也存在差异。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深入群众生活调查其普遍需求和特殊需求,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2]154。这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民性内涵。

三是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听取群众呼声,反馈群众意见。因此,他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要多报道人民群众中的典型事迹,文艺工作要以群众生活为创作蓝本,新闻舆论工作要为人民发声,一切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都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6],以更好地服务人民。

三、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各领域工作体现“人民性”的原则要求

习近平在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及人民利益、以人民为中心,并对宣传思想、高校意识形态、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舆论及网络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人民性原则。这些具体工作要求,渗透着习近平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殷切希望,也成为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宣传思想工作,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习近平强调,落实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原则,就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他在“8·19”讲话中,首先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科学定位,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随后又阐述了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观点,并提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具体要求。一方面,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把握正确导向,要坚定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另一方面,又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多宣传和报道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与真实感受,深入基层生活寻找群众中的典型事迹,尊重人民创造,聆听群众呼声。此外,宣传思想工作还要自觉地把坚持党性原则的要求贯彻到为人民群众服务中去,了解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做思想舆论引导者和答疑释惑者,使群众明确党为人民服务的政策和宗旨。所有宣传战线的工作者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唯有做好民情调查,坚持真实报道,才能保证宣传思想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获取人民的认同和支持。

(二)强化思想引领,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

当前,高校已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尤为重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高校的理论工作者要成为研究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力军。作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实现立德树人重要目标的主体,高校理论工作者必须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以不断壮大自己,成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高校要肩负起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责任。各高校必须强化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讨和学习,增强其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从而为国家和人民培养优秀的青年后备力量。此外,高等教育“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7],培养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长远计划,是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服务。

(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8]。一时间,“为什么人”的问题被提升到了历史的高度,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指向。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提出了三个具体要求:其一,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为人民著书、为人民立说。其二,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人民创造就是要明确人民群众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主体,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其三,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要经得起人民检验。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大变革必定能够为理论创造和学术繁荣提供极为宽广的空间,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工作者要抓住这一机遇期进行理论研究和创造,努力取得经得起人民检验的研究成果,使这些成果能够为民所用、为民所享,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及其工作者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四)文艺工作,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9]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明了文艺工作的创作导向——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他指出,文艺工作必须秉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念,始终明确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0],这样才能实现文艺工作的人民性指向。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制作、风格等的要求在逐渐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电影、电视、文学、音乐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转换创作思维,及时把握人民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广大文艺工作者还要明确,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的具体的人,文艺创作要对人民充满感情,要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冷暖幸福真实地展现在文艺作品中。为实现这一工作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融入人民的生活圈进行文艺创作,凝练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并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扎扎实实地进行艺术创作。

(五)新闻舆论工作,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

习近平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人民性价值取向,指出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喉舌,其关键作用是为民发声。2016年2月,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而要想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就必须站在党的立场,把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使人民群众真听、真信党的理论政策是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习近平还指出,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明确自己的宗旨始终是为人民服务、为民族发声,切实反映人民愿望、反映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此外,他还特别强调,在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过程中,广大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使新闻舆论工作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发声器,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为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奠定坚实基础。

(六)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让互联网造福人民

随着网络信息、网络媒体及网络用户的增多,互联网成为各种思想交锋的重要场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16年5月25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针对新形势下如何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指出,在国际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再次强调网信事业的服务宗旨——以人民为中心,造福人民。互联网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我国网信事业要适应和满足人民的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的普及,使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互联网。2018年4月21日,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网信事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核心要义,因此他要求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始终致力于打造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严格管控利用网络宣扬民族分裂的思想,打击煽动极端主义、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违法行为,从而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防护措施。这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路径,更是维护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的关键。

猜你喜欢
人民性党性马克思主义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