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主义视阈下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方案

2018-04-02 22:08僧婉妍王静华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文明人类

僧婉妍,王静华

(1.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中共新乡市委党校 培训处,河南 新乡 453000)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全世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各种绿色主张与思潮不断涌现,旨在竭力促使人类尽快摆脱严重的生态危机与困境。这其中,生态社会主义占有重要且主流的地位。生态社会主义是生态学原则与社会主义原则相结合的产物。[1]68-69生态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为指导,将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思想体系。[2]7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思想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与现实启示。

一、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时代抉择

进入工业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由最初对自然的初步开发与改造演变为对自然的征服与掠夺,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泥沼之中。文明的发展与生态的破坏成为近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悖论,人类陷入经济与环境难以调和的怪圈。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类的生存危机,是传统发展观的危机。面对近现代工业文明的不可持续性及其导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困境,人类开始逐渐对自身的生存境遇进行理性、系统的审视与反思,转而探求一种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人类要想摆脱生态危机,就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逻辑,以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进入人类文明发展新阶段,即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共荣为宗旨,以倡导和谐观念、推行和谐生产生活方式为着重点。[2]其一,生态文明的自然价值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作为人与自然关系演进到特定历史阶段与状态的产物,是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逻辑图景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现实诉求与客观展现,也是人与自然辩证运动的结果,彰显了人的自我价值与自然的内在价值的对等性,具体表现为分别从个体人、全人类和人格化客体角度出发的以人为本、群际共享及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其二,生态文明的人伦价值反映在人与人关系的共生、合作与和谐状态方面。其三,生态文明的社会价值表现为人与社会的融合。构建生态文明理论的落脚点在于通过保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维持社会自身良性运行,并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文明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克服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两败俱伤的固有疾患。与工业文明形态相比,生态文明实现了文明观念的“范式转换”,也是文明观念真正意义上的革命。[3]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人类文明必定是不断累积、循序渐进向前发展的,需要选择性地吸收前一阶段文明发展的合理部分。生态文明是在继承工业文明合理成分并革除其错误弊端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嬗变,实现生态文明离不开工业文明尤其是现代工业文明所奠定的雄厚经济基础。既然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范式的转换,那么按照范式可通约的性质,这种范式转换不是要对工业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完全的否定,而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生态危机面前探寻一条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即生态文明,这既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强大惯性,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

二、生态社会主义: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来源

自英国产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整个世界的生产能力突飞猛进。但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资源被过度开采与浪费,环境被破坏,生态问题日益凸显。正是于此种生态危机之中,人们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开始反思传统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而生态社会主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与发展的。

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产生于发达国家的新兴政治思潮,特别强调未来人类利益和人类整体利益,通过反思现有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模式,试图建立人类社会不同利益群体、阶级、种族、国别之间的新兴关系。第一,生态社会主义是对人类生存状态恶化这个严重现实的回应。随着一些发达国家日益高涨的对环境破坏的不满呼声以及国家环保法制的渐趋成熟与完善,发达国家的资本家们相继将一些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的产业转移到原料成本等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短期内看,这种环境危机的转嫁缓和了发达国家的生态压力,但从长期看,它破坏了全球生态平衡,导致全球生态恶化,最终将会造成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人类的生态灾难。第二,生态社会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强化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整体的、系统的批判,坚持以“人的尺度”来认识自然环境问题。生态社会主义正确揭示出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逻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实现了对人的统治、对科学技术的统治,还实现了对自然的全面统治,而对人的统治是以对自然的统治为条件的。第三,生态社会主义在产生、发展过程中,除了对工业资本主义造成的高消耗、高污染持激烈的批判态度外,还伴随着对人类传统消费方式的批判。泛物质主义的生活消费方式存在着严重的自然道德伦理危机,使整个世界的资源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第四,生态社会主义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持审慎的态度。生态主义承认,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层面上,现代科技都发挥了造福于人类的巨大功能,使人类日常生活越来越便利,而且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现代科技破坏生态平衡的能力与日俱增。第五,后工业社会价值观念的转换与中产阶级队伍的成长为生态社会主义的勃兴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物质载体。后工业社会新中间阶级的兴起及其价值观念的转换,为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群众基础。虽然生态社会主义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从探索人类未来发展道路的角度看,它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共同要求,对当代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三、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之原因分析

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虽然我国已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在认识、政策、体制和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当前生态环境形势仍然非常严峻,许多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依旧广泛存在。“我国环境形势呈现出压缩型、叠加型、复合型、耦合型的特点。”[4]10目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脆弱、资源形势紧张等方面。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存在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便会发现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生态社会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不同角度对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盲目追求西方工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

生态社会主义者詹姆斯·奥康纳(JamesO'Connor)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是从西方引入技术、生产系统和劳动控制(甚至还有关于技术和生产的核心观念)的。”[5]409我国存在着盲目向往和追求西方工业主义模式的现象,甚至产生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的消极思想,这些思想倾向严重影响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另外,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还未完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与法规尚未健全,许多方面还不够细化甚至没有涉及,不利于政府相关部门对生态环境的监管。由此可见,我国仍需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与法规,以适应新时代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经济发展未能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存在“大量消费”现象

许多生态社会主义者都将矛头对准资本主义,认为当前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是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度生产与过度消费造成的。但事实上,中国也同样存在着经济发展未能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以及“大量消费”现象的问题。詹姆斯·奥康纳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国家以发展生产力为第一要务而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5]409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是全党和全国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而“经济发展指标”也成为评价各级政府政绩的主要依据。在这种社会政治环境之下,各级政府往往倾向于优先发展经济而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社会消费水平的日渐提高,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良的生活与消费模式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生态社会主义者本·阿格尔(Ben Agger)首次提出“异化消费”的观点,认为消费最大化是由生产最大化引起的,并必然会导致资源消耗最大化与污染最大化,生态危机就此酿成。[6]31-32现如今,中国就存在着类似资本主义“异化消费”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抛弃”的消费模式。如此循环模式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制约着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三)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高

大卫·佩珀(David Pepper)和詹姆斯·奥康纳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并不必然地导致大规模的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社会主义国家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是价值观的问题。[7]152威廉·莱易斯(William Lesiss)指出,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是“人们头脑中的控制自然的观念”,其目的是为了控制人。[6]32而正是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控制与支配,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虽然一些学者认为威廉·莱易斯的观念带有唯心主义和乌托邦的色彩,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人类控制自然的观念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

而“人类控制自然”观念的深入人心实际上也是大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甚至缺失的表现。在我国,许多公民缺乏甚至丝毫没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诸如浪费自然资源、随手乱丢垃圾、焚烧麦秸秆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比比皆是。还有一些企业不顾公众的利益,盲目开发甚至过度索取自然资源,或是向河流和湖泊中排放大量污水。这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积少成多,最终生态危机愈来愈严重。

不仅如此,生态环境意识较低或缺乏的大众也不能积极、广泛地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事业中去,不能有效地行使国家赋予公民的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权、检举权和控告权。许多人总认为保护环境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自己微薄的力量也不能改变什么,于是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最终,公众也就难以享有优质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帝国主义造成的不良影响

20世纪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者提出了生态帝国主义的概念。生态帝国主义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对人类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占有与生态帝国主义式的掠夺,将生态危机转嫁于发展中国家,还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污染,甚至还发动生态战争。[6]62-63正如大卫·佩珀所言,“环境的质量与一个社会物质财富的丰裕或缺乏是紧密相关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掠夺来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环境”[8]95。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的不良影响,生态帝国主义的生态掠夺造成了中国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和自然资源的减少,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方案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近些年党中央陆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等一系列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与理念。随着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尽管如此,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仍需积极探索解决现存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方案。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为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要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在解决生态危机方面更具有优越性。同时,还应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近些年来,党中央陆续出台的多项有关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政策,为我国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指明了方向,这是我国不可忽视更不能放弃的优势所在。

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生态现代化,即‘生态重建’”。其中,在“强化社会理性”方面,“民主、法制等社会理性的进一步健全是实现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的基本手段”,“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也要以契约加以规范,在契约的约束下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9]199-200在生态社会主义者眼中,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契约”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制度与法规。因而,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还必须继续健全、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与法规,使之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生态环境实际,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党的十八大报告就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重要且突出的战略地位。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更是将十九大报告中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大计”上升为“根本大计”。

(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树立“合理消费”新理念

生态社会主义中有关经济方面的理论对我国改进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高兹(Andre Gorz)在“社会主义‘生态重建’”理论中提到要“重新定位经济理性”,即在坚持经济效率、保证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人们在其中生活得更好然而劳动和消费更少的社会”。[9]199-201虽然中国未必要像生态社会主义主张的那样用“社会生态经济”取代“市场经济”,但也必须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转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相协调,走中国特色的生态现代化与生态文明之路。

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应使人们更加关注精神需要与生活质量。[9]207针对“大量消费”的问题,中国政府应倡导合理、绿色的消费模式。我们应尽快摒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抛弃”的恶性消费模式,树立“合理消费”的绿色消费新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健康生活方式。例如,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倡导的“3R”模式,即资源利用减量化(Reduce)、产品再利用(Reuse)和废弃物再循环(Recycle)。[9]207

(三)提高大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公民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

我国社会大众是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党和政府政府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保护生态环境。

面对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一方面应全面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生态环境意识能够使人们正确认识、对待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并且身体力行地珍惜、节约资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应培养公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改变人类控制自然的错误意识。另一方面,还应广泛动员社会大众积极投身到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中去。如果大众的生态意识强,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就高,进而就会很自觉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这样一来,生态环境就会得到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问题就会得到控制和缓解,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反对生态帝国主义,积极进行国际生态环境合作

对外交往是我国建立良好国际关系与国际形象的重要方面,生态社会主义提出的生态帝国主义理论为我国的对外交往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应坚决反对生态帝国主义,抵制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的生态掠夺与发动的生态战争。面对生态帝国主义的污染输出,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和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杜绝资本主义国家的“洋垃圾”输入我国;另一方面,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环境评价,反对引进高污染的企业和项目。同时,还应本着客观务实、互相尊重的态度积极进行国际间的生态环境合作,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并运用全球环境治理的崭新理念与方式争取实现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继续为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作出积极贡献。[10]176

进入新世纪,中国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选择。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内在一致性,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真正落实,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美丽中国等一大批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早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与主要阵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同时也是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关键点。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研究、吸收借鉴包括生态社会主义在内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及时总结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切实推动生态问题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断走向深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文明人类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