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莹(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江苏南京 210013)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正如唐朝诗人王勃(约650—约676)在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所写到的那样,千百年来,赣鄱大地一直以诗文名世,才人代出。既是文化兴盛之地,书香文化自然也十分昌盛。根据当代藏书史研究学者范凤书先生的研究统计,其所查5045名中国历代藏书家中,江西籍的有331名,占全国总数的6.15%,在各省份中位列第四。[1]从此数据,可以看出江西藏书文化所占一席之地。时至今日,这一缕文脉仍未断绝。
江西丰城藏书文化研究学者毛静先生多年来致力梳理江西藏书脉络,成果颇丰。有感于文化传承之责任,加之自身兴趣使然,毛先生悉心收集纸上故旧,又多方寻访藏书故址,对江西藏书史可谓了若指掌。2014年他开始写作江西籍藏书家的专题文稿,陆陆续续撰写到2016年,终于集结成册,受台湾学者苏精《近代藏书三十家》[2]启发,题名《近代江西藏书三十家》(学苑出版社2017年8月版),全书共320页,定价86元。该书以时间为顺序,罗列了三十位近代江西藏书名家,以“籍贯/姓名/堂号”为题,评讲他们的生平际遇和藏书往事,勾勒出一副生动的近代江西藏书图景。
考察整个中国古代藏书史,其历史分期与发展阶段特征,学界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定论。谢灼华教授提出汉魏六朝是酝酿时期,隋唐五代为形成时期,宋元是体系建立时期,明清为体系完善时期。[3]徐雁教授则指出中国古代藏书“大致在明之前,只有藏书实践和藏书思想的发展,明以后,才有藏书实践和藏书思想的理论总结”。[4]总而言之,清代藏书思想是集历代之大成者。就清代而言,又可以大致分为清初开创与恢复时期、清中全盛时期、晚清衰变时期三个阶段,这是中山大学王蕾博士所著《清代藏书思想研究》[5]中的观点。
毛静此书所述自晚清藏书家庄肇麟始(生卒年不详,活动时间大约为咸丰至同治时期),至民国藏书家张劼(1890-1945),共三十位江西籍藏书家,他们所生活的这百余年,正是晚清至民国这段动荡时代。此时国家动荡,社会剧变,面对亡国之虞,救亡图存迫在眉睫,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重新兴起,并与鸦片战争以后第二次“西学东渐”思潮合流,催生了大量新生思想与事物。频繁的战乱与政变,也使文化典籍的保存面临严峻态势。这一时期的藏书思想与活动,可谓衰中有变,变中生新,新旧交织。毛书中的诸位藏书家,其生平与思想自然也带着当时政治文化的深刻烙印,他们的人生际遇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缩影。
开篇所叙江西宜丰籍庄肇麟,是清代中后期颇有盛名的一位藏书家兼书商,他的长恩书室是当时文人学者争相拜访之所。毛静将此人摆在首位,不仅因其生年较早,更是因为他在藏书、刻书方面对江西地区有着不小影响,算得上是近代江西藏书文化的一方源流。今人或许对这位藏书家并不熟悉,但有两位与他交情甚深的中兴名臣却为世人所熟知,即林则徐(1785-1850)和曾国藩(1811-1872)。林、曾二人对庄的赞誉,一方面来源于庄氏丰厚的书藏与学识,同时也是因为庄氏秉持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与二人不谋而合。当时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本着启发民智的社会责任感,庄肇麟积极投身刻书事业,所选书籍多是实用之书。所刻两辑丛书包括军、政、医、农等类别,有曾国藩做序,时人评价颇高。[6]庄氏之后,又有黄秩模(1808-1868)编印《逊敏堂丛书》、朱舲(1808-1898)提倡“藏有用之书”和吴坤修(1816-1872)刻印《半亩园丛书》等,均是当时的藏书家、刻书家们有感时局,积极救世的体现。
除了受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保存典籍、重易风气也是当时文人学者的急迫心事。晚清时社会动荡,国家无暇顾及典籍的寻访编纂,多处藏书也惨遭战火毁坏。同时,小农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的逐渐崩坏大大削弱了地主和商贾的实力,使家藏之书因家道中落而流失散佚。地主、商贾,即绅士阶层与士大夫是互相流通的群体,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1910-2005)在《中国绅士》[7]一书中详细讲述了社会上下阶层如何流动,绅士阶层在政治生活中居中调停的作用十分重要,维系着“读书人——考试做官—告老还乡——福泽乡里”这一循环模式。在藏书文化中,绅士阶层同样占据着私人藏书的主体,是官私藏书流通的重要一环。学者做官之后,有机会接触宫廷和官方藏书,从而扩充私人收藏,便是书籍自上而下的一种流通模式。晚清社会政治经济全面崩溃,“中央集权地方自治”的政治模式崩坏,官私藏书的交流也同样随之断裂。因此这一时期,藏书文化遭受了严重的全面打击。官方藏书与刊刻事业不幸陷入停滞,但是文脉危急的紧迫形势,使得地方书局与地方、私人刊刻事业有所发展。例如晚清巨著、乾嘉学派汇总之集《皇清经解》虽然由时任两广总督的阮元(1764-1849)主持刊刻,却是江西临川籍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李宗瀚(1769-1831)父子私人出资。倾慕阮学,加上恩师遗志,丰城欧阳熙(1840-1899)和同学陶福履(1853-1911)自费刊刻《豫章丛书》,所收均为《四库全书》未录的江西籍人士所著经集,以期“表彰先哲,津逮后学”。[8]后来宜丰著名藏书家、刻书家胡思敬(1869-1922)又刊刻了第二套《豫章丛书》,两套丛书成为江西第一批地方文献集成,为今人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厚文献资料。这两套丛书的刊刻本末,毛静在有关欧阳熙和胡思敬的两篇小文里有详细叙述。
在中国古代,无论读经治学,还是手艺奇技,都注重师门传承,讲究一个谱系。藏书文化自然也有此一说。《江西近代藏书三十家》的特色之一,就是将每篇原本孤立的叙事关联起来,使得断点式的藏书家故事形成了面,较为立体全面地体现出了当时当地的藏书文化面貌。例如欧阳熙-熊罗宿(1866-1930)-张劼-王咨臣(1914-2001)、王令策(1957-)父子一系,是少有的能够追本溯源的江西藏书家师承谱系。欧阳熙是教授熊罗宿版本目录学知识的导师,同时二人也是姻亲;熊罗宿则是张劼藏书事业的启蒙老师。至于张劼和王咨臣,则是张劼逝世之后,他的藏书被江西省图书馆负责整理古籍的王咨臣接收,代为实现了藏书为公的愿望。[9]
欧阳熙一系是通过师生关系传承的藏书理念,除此之外,还有吴修坤(1816-1872)、许振祎(1827-1899)和欧阳熙等人,或多或少受曾国藩影响,继承了曾氏藏书癖好。吴修坤曾是追随曾国藩的幕僚,许振祎则是慕名投入曾门下,成为其得意门生。欧阳熙亦投奔过曾国藩,并受其资助。可以说曾国藩对江西地区藏书风潮有深刻影响。巧的是,与曾国藩往来甚密的庄肇麟也与几位藏书家有间接关系。毛静认为吴坤修所刻《半亩园丛书》,其辑刻思想明显受到庄肇麟《长恩书室丛书》影响,庄氏丛书集成军、政、医、农等类别,吴刻则“多有关于吏治、民生,表彰忠义、节烈、儒林、文苑及史学、兵法、算法、地舆、医术皆备焉”。[10]二者多有重复内容,传承关系明显。庄肇麟的藏书则托付给了许振祎。晚年庄肇麟无力再经营长恩书室,便送了一批比较有价值的藏书给许振祎,算是为许的“第一桶书”出了一份力。而许振祎身后藏书散出,又为姻亲王咨臣收藏抢救。书中这些互相关联的故旧往事,令读者对近代江西地区藏书情况有更加立体的印象。书后还附有《近代江西藏书家关系图》,进一步明确了江西藏书家们的交往、传承关系,方便读者查询。
晚清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内忧外患使得国家战乱频仍,兵灾人祸对藏书事业打击巨大。此后直至建国初期,政治局势仍然对藏书家与藏书影响颇深。在《近代江西藏书三十家》中,凄怆往事,比比皆是。如黄秩模编印《逊敏堂丛书》,由于太平军在江西与湘军拉锯十年,中断了黄氏的编刻事业。吴坤修的半亩园藏书则很有可能自太平军战乱中抢救而出。民国以后军阀混战和日寇入侵,更是对藏书事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1926年,北伐军与孙传芳部在江西激战,萧敷政(1866-1921)遐观楼藏书被抢卖。1922年北洋军阀与北伐军在江西鏖战,泰和藏书家欧阳辅(1860-1939)的藏书字画均被劫掠,待到1939年南昌沦陷,他的开智书局再次毁于战火。1938年日寇占领吴城,吴氏半亩园也随之灰飞烟灭。同年日寇入侵赣北,张劼将闲云馆藏书送往学生家密藏,自此与心爱的珍藏永别,至死未能重聚。除了战火,人祸也是一大书厄。高安翰林藏书家蓝钰(1862-1940)的负笈砚斋藏书在五十年代“土改”开始后被族人贱卖,与朱舲的古欢斋藏书一起被当作废纸出售。曾任帝师的九江藏书家刘廷琛(1867-1932)藏书,则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后人贱卖,其藏书楼潜楼也在1990年被拆除。为此,作者毛静感叹,藏书家除了水、火、兵、虫藏书四大厄之外,还有一厄是后继无人,“有书还须好儿孙”![11]
其实风雨飘摇之时,命途多舛的何止是那些藏书呢?即使是藏书家本人,也难逃世事无常。欧阳辅在1939年藏书毁散之后,死于国仇家恨的忧愤之中。蓝钰亦于同年逝于逃亡途中。修水藏书家廖士翘(1891-1951)和武宁藏书家葛第春(1879-1952)均于“镇反”运动中被错误杀害。近代词学大家、万载藏书家龙榆生(1902-1966)在“文革”中因书稿文物被查抄,因病身故。被誉为“近三百年一人而已”的国学大师陈寅恪(1890-1969)的藏书文稿先因日军侵华而蒙受惨重损失,后又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查抄,最终悲愤离世。往事历历,实在令人扼腕!
在本书中,毛静除了叙述藏书家生平与藏书活动,还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如近代著名藏书家九江李盛铎(1859-1934),毛静赞其为当时中国顶级藏书家。但在介绍之时,也并不回避李盛铎借职务与姻亲关系,窃取敦煌遗书的宵小行为。此外,毛静素好填诗作赋,因此别出心裁地以一段诗词作为每位藏书家故事的提挈之语,并且每篇文章内各段落也以一句诗作为小题。亦是本书一大特色。同时,本书很注重手札碑帖史料的收集和解读,书中多次引用多位学者文人的往来书信手记。毛静多年来收集的多枚藏书家印鉴也附于书中,与其主人故事相映成趣。读者在阅读文本之余,还能欣赏到各式鉴章与刻本书影,别有韵味。另,由于本书采用锁线胶订,牛津皮质包裹书脊的形式,封面部分折进印张之间,为免单调,便在这部分加盖了一枚“有钱都购书”的印鉴,爱书之人阅之,不禁莞尔。
〔1〕 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678
〔2〕 苏精.中国私家藏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谢灼华.中国图书馆学史序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5(3):122-127
〔4〕 徐雁.我国古代藏书实践和藏书思想的历史总结:中国古代藏书学述略[J].四川图书馆学报,1986(1):57-62
〔5〕 王蕾.清代藏书思想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 毛静.近代江西藏书三十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8-9
〔7〕 费孝通.中国绅士[M].惠海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 毛静.近代江西藏书三十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92
〔9〕 毛静.近代江西藏书三十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162;311;313
〔10〕 (清)程鸿诏.安徽布政使赠内阁学士衔吴君墓志铭.续碑传集:卷三十七
〔11〕 毛静.近代江西藏书三十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