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丽
(湖北省武汉七一华源中学 430010)
本课题选自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金属材料,课时分配为1课时,内容由浅入深.第一部分是介绍金属的分类、物理性质、用途,紧密联系生活,并提供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再通过问题来讨论物质的性质是不是决定用途的唯一因素.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合金.通过举例、展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合金与纯金属性质和用途,体会到合金具有比某些纯金属拥有更好的性能,理解合金具有广泛用途的原因.教材还介绍了钛合金、形状记忆合金,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特性和应用.
2.了解常见合金与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区别,知道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认识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材料.
1.重点: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及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合金与纯金属的性能比较.
2.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合金与纯金属的性能比较.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课件、微课视频、图片、实验器材等.
自主学习任务单
阅读课本第2页至第7页内容,先观看微课视频[2],后完成下列填空.
第一部分:金属几种重要的金属
1.金属材料包括 以及 .
2.金属的物质性质:通性有 和个性有 .
3.阅读课本表8-1,了解一些金属物理性质.
4.阅读金属之最
5.你的生活中用到了哪些金属材料,请记录.
第二部分:合金
1.如果在金属中加热熔合 ,就可以制得合金.这种组成的改变,使得合金性能也随之改变.
2. 是使用最多的合金,请查阅资料,从组成元素上面比较生铁和钢的特点.
3.阅读材料:纯金属(铅、镉、铋、锡)和合金(焊锡、武德合金)的熔点,写下启示.
4.阅读课本表8-2,认识一些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
自学质疑:
关于以上内容,你还有哪些问题?请记录.
1.导疑——情境导入,提出疑问
视频介绍人类历史上使用到的材料有石器、青铜器、铁器等,至今,金属材料一直被广泛地应用着.为什么金属材料有如此广泛的应用呢?
2.引探——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图片展示:学生自己整理的生活中金属材料;文字展示:物理性质的通性.学生在电子白板上用连线的方式建立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3.释疑——主动展示,阐释疑点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和讨论问题: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铝制?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是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会怎么样?
4.启思——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学生根据讨论后的结果,小结:物质的性质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要考虑 等多种因素.
5.精炼——当堂训练,提升能力
(1)在下列物理性质中,铁、铜、铝三种金属都具有的性质是 .
A.银白色金属 B.延展性C.导热性 D.导电性 E.被磁铁吸引
(2)选择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A.硬度 B.价格 C.耐腐蚀性 D.导电性
精炼部分当堂学生完成,再在白板上评讲.
6.释疑——主动展示,阐释疑点:
(1)合金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合金是( ).
(2)阅读学生收集到的有关铁合金的资料,记录生铁和钢的含碳量、组成成分和性能.
(3)动手实验:①用黄铜和铜片相互刻画,比较硬度大小,观察金属片上是否留下痕迹.②比较黄铜与铜片、硬铝与铝片的光泽、颜色、硬度.
(4)比较纯金属(铅、镉、铋、锡)和合金(焊锡、武德合金)的熔点,写下启示.
7.启思——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小结:
8.精炼——当堂训练,提升能力
(1)下列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
A.矿泉水瓶 B.伍角硬币 C.钻石 D.不锈钢锅 E.纯铜丝
(2)下列有关合金的叙述中,其中正确的是( ).
A.合金中至少含有两种金属
B.生铁是含杂质较多的铁合金
C.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
D.生铁的含碳量小于钢
(3)下列关于合金与纯金属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抗腐蚀性:不锈钢大于生铁
B.硬度:铜大于黄铜
C.含碳量:钢大于生铁
D.熔点:焊锡大于锡
本节课采用的是翻转课堂的形式,充分运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其中金属材料的分类和物理性质,作为基本知识点放在任务单中,学生预习课本后能较好完成.疑难较多的是性质是不是决定用途的唯一因素,就安排在课堂上讨论,再能根据本小组的情况进行归纳,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合金部分,动手实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硬度更大等优良性能,同时配合教材提供的资料和学生收集的资料,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树立严谨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李周平,曹新庆.“翻转式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模式[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7/8):4~6.
[3]徐妲,钟绍春,马相春.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系统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5):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