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兵
(山东工商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一论断明确指出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战略。众所周知,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2013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一直位于世界第一,但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仍然主要来自于低成本、低价格及大规模生产能力。当前,在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压力及产能过剩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刻不容缓。如何扭转之前的粗放增长思路,转向高效集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一些企业的成功实践,“互联网+制造业”逐渐成为理论界及产业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互联网+制造业”也为大学生择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互联网具有能够打破信息的不对称、减少降低交易成本、能够使专业化分工更为细致、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优势,为经济成功转型和不断升级提供了重要机会和引擎。而“互联网+制造业”是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核心体现[1],互联网平台的基本特性是互联互通、平台开放、灵活高效、共享协作、融合创新,信息通信技术是实现这些特性的一个基础条件,“互联网+制造业”的内涵是将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到制造业的全生命周期,以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最终以新产品、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等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互联网平台、智能装备、工业软件、云计算、工业大数据等是新工业制造体系的关键要素,更是“互联网+制造业”能够实现的基本保障。
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严峻挑战,“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其一,互联网带来的个性化设计、协同创新、融合创新等,可以有效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其二,互联网可以促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效提升生产效率、消费效率;其三,互联网的有效利用,能够使制造企业在产品初期设计、产品中间制造、产品外在包装与运输、产品后期消费、产品废处理等整个产品生产环节和生命周期,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害降到最低,进而实现对资源最高效率的利用,最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目前来看,我国“互联网+”战略下的制造业发展有以下若干趋势。
互联网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制造业领域,使得企业的生产制造逐步呈现出网络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特征,智能制造正日益成为一种新型生产方式,而数据制造和互联制造则是其主要的模式创新。
1.数据制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制造业也进入了数据爆炸的时代,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使工业大数据应用贯穿于产品设计、制造、营销及服务的整个过程,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以及数据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及共享,可以为企业提供观察与分析制造业价值链的全新视角,工业大数据已经成为制造业智能化的重要基础。
红领集团是大数据制造的典范,历时11年研发了个性化定制平台——RCMTM(Red Collar Made To Measure),用规模化工业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每天能够生产1 500套西服,一套西服的制作只需7个工作日,并且都是一次制作完成。RCMTM平台关键是用大数据系统替代手工打版,即输入顾客身体尺寸数据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会自动匹配最适合体型的版型。大数据系统建设的基础就是要有海量的技术数据,红领集团经过多年的数据积累,系统中的数据量已经达到了百万万亿级别。大数据系统建设的关键则是数据分析模型的建立,红领集团组建了一个上百人的建设团队,进行规则设立、数据库建设,并通过无数次试样衣服的制作测试、规则修改、数据库变动,使得系统逐渐完善。如今,系统的不满足率已降低到万分之一,全球第一家全面信息化的个性化服装生产线在红领集团诞生,这是一条神奇的生产线,工业流水线和驱动后台的供应链完全用数据来统率,这条流水线上生产的每一件衣服都拥有一个唯一的电子标签,每一个唯一的电子标签最终连接的都是一些活生生的个性十足的顾客,这些所有的标签全程记录着该顾客在每个个性化的工序定制中所使用的成百上千的生产数据。
大数据制造的主要特征包括:其一,产品本身就是数据终端,具有生产、存储、传输和加工数据的能力,比如无人飞机、智能手机,以及各种装入传感器的设备都可以成为数据终端;其二,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销售维护等整个流程都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数据方式实现;其三,以产品销售、持续服务等环节为基础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并日益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2]。
2.互联制造
在互联网环境下,工业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使信息可以在用户、企业、车间、机器设备、物流、供应商之间进行实时交互,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协同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于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不断优化。企业的产品研发制造逐渐转变为“C2B”(客户到企业)模式,由用户提出需求,并参与产品的设计、制造及定价,以此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海尔一直位于工业互联网探索的前列,海尔的互联工厂是“中国制造2025”的典范。互联工厂是欧美有些国家竞相发展的工业4.0的雏形,它的本质就是用智能制造满足广大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互联工厂打通了整个产业的价值链,一端连接着产品研发,另一端连接着用户,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用户、生产的产品、所用生产线以及机器人的智能化集成,根据用户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实现个性化人性化制造。海尔的互联制造系统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搭建了企业与用户、研发及供应商资源进行信息交互的平台,为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紧密协同提供了有效保障。海尔的互联工厂打造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生产线,使众多消费者不仅可以定制自己的家电产品,还能实时了解个人订单的进度,海尔互联工厂的本质是用户的全流程参与,这也标志着整个行业正在进入大规模定制时代。海尔冰箱沈阳互联工厂是目前行业内第一个数字化互联工厂,在东北地区沈阳工厂的生产线上,有多达一万多个的传感器,通过这些众多的传感器,不仅可以实现工厂中所有设备都能相互对话,同时实现了设备与产品、与用户的互联互通,其整体完善的程度、自动化的程度及互联程度较为成熟,目前已通过三大路径,即标准化也就是精益化、模块化和自动化,正在朝着数字化阶段飞速发展,最终可以实现高度智能化的目标。
互联工厂是一个系统或者整个大制造概念,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互联工厂的核心就是抓住并满足用户体验,实现用户个性定制可视化;第二,用户、研发、供应链、供应商全流程实时互联进行整合;第三,实现自动化的生产和个性化的结合,就是由原来的为库存生产变成为用户制造[3]。
制造业服务化主要是指制造型企业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围绕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一种转变趋势,由原来的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使产业链各环节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把企业价值链延伸延长,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企业的后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价值链管理以及会计、法律及金融服务等因素及环节的重要性、复杂性不断提高,运行效率超过了资产数量、技术质量、人力资源质量等企业传统的竞争力决定因素;另一方面,在企业外部,客户服务的重要性、复杂性也日益提高,除了产品的售后维护,还包括购买融资、系统集成和技术支持,通过这一系列的服务不断提高产品的价值。
我们面临这样的新常态发展背景:全球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等。“中国制造”经历着从未有过的挑战和困难,而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是制造业服务化。更有效地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可以通过“互联网+”战略来实现,使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运用互联网技术,服务类产品的一些传统属性可以改变,比如有些服务的无形化、不便甚至无法存储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服务的有形化,实现可存储化,提高贸易额,制造业和服务业有效协同的效果大大提高,这是提高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创新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互联网+”战略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主要形态:一是制造企业的远程监控、远程运行维护等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不但能够使产品的附加值得以大大提高,更为关键的是,可以由产品制造为主向产品服务为主转变,企业产品制造环节的服务化转型目标得以实现;二是制造企业在使用应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将不断衍生出一系列专业信息服务企业,主要涉及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运维等服务类业务,从而实现企业业务模式的服务化转型;三是工业互联网在应用中产生各类平台型服务业,专门为工业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互联网信息平台服务,衍生出众筹、众包、众设、行业电子商务等新型信息服务企业[4]。
制造业是对环境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也是对资源、能源依赖性最强的行业,面临着低碳转型的巨大压力。制造企业必须围绕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不断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从而实现绿色制造。
“互联网+”战略将助力制造企业绿色低碳化转型发展,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关的科技创新,可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质量与效率,紧密联系资源需求与供给方,促进资源利用的便捷化、互动化、透明化[5]。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制造业数据的集聚和分析作用,可以提高制造企业的绿色制造水平。其一,通过建设绿色制造数据库、知识库,为制造企业的绿色设计、绿色材料选择、绿色工艺规划、绿色回收处理方案设计等提供数据和知识的支撑;其二,通过互联网技术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及创新,可以帮助制造企业构建立绿色制造集成系统,主要包括产品和工艺设计与材料选择系统的集成、用户需求与产品使用的集成、绿色制造系统中的信息集成、绿色制造的过程集成等;其三,互联网技术可以进一步促进知识系统、模糊系统和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绿色制造中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比如,在产品制造过程中,企业运用专家系统可以识别和量化产品设计、材料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之间的关系,用于分析和评价产品设计及制造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当前,“互联网+制造业”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内容,一是依托传统制造业,对传统制造业加以互联网改造,实现研发、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的全程信息化;二是通过直接实现互联网与制造业结合而创办新企业,或者利用互联网的某些功能特征创造、引领需求,(如共享单车就是利用了网络支付以及大数据资源),或者利用互联网作为第三方服务提高传统制造业的运营效率。而考察这些创业团队,80%以上由40岁左右的发起人构成核心骨干,成员一般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种趋势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新思路。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也是对互联网最为熟悉的人群。他们对于“互联网+制造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作为最直接的消费者,其消费体验对于“互联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需求来源和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关行业工作,对于企业实现需求引领、需求分析、供给结构转换、盈利模式选择等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任何一个就业者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而大学生从事“互联网+”相关行业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消费前沿与供给前沿的结合。
目前,很多中国制造企业将“互联网+制造业”作为在低迷中寻求发展的新出路。然而,“互联网+制造业”并不意味着将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进行简单相加,因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制造业和互联网企业在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发展战略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互联网+制造业”不仅仅是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作用,关键在于相加之后,针对新的业务形式,如何调整战略思维,创新管理模式,不然的话,只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互联网时代,由于用户具有强大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用户在企业生产决策、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与用户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来的“推式”关系转变为“拉式”关系,企业首先了解用户的需求,据此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从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而以大规模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革命,奠定了传统制造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发展理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由企业资源以及生产能力来决定,企业与用户之间表现为一种“推式”关系: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向市场推出产品,进行销售,用户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任何主动权。这种传统的工业化思维无法体现“以客户为主导”的互联网精神,成为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发展的一大障碍。
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互联网+制造业”的精髓与核心,主要表现为根据自己的行业特性,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企业价值链的数据化、智能化,同时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和提升,通过大数据技术集成分析企业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信息,充分挖掘数据价值,用于支持企业的管理决策。而目前很多制造企业对于“互联网+制造业”的认识非常粗浅和片面,有的企业认为互联网的成功是很容易复制的,所以盲目照搬其他企业的模式,由于没有考虑自身的情况,最终得到的只能是失败的结局,有的企业则认为互联网是万能的,只要企业具有网上营销宣传、产品销售等触网的行为,就是互联网化了,这些肤浅的认识导致企业的互联网化进程只是流于形式,与“互联网+制造业”的本质相去甚远,使得“互联网+”无法在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完善的创新体系、强大的创新能力、对核心技术的掌控,以及清晰的发展战略、高效的管理体制、先进的制造水平等等,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中国制造业,虽然在全球产业中是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但是由于我国制造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多数制造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缺少行业核心技术,很多的生产部件都要依赖进口,有些制造企业缺乏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以及清晰长远的发展战略,仍然沿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多层级的管理体制,效率低下,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息共享机制,协同能力不强,大部分制造企业仍处于低水平制造阶段,没有建立起执行制造系统,即使建立起这一系统,也没有实现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有效集成,大部分企业仍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初级阶段,因此我国传统制造业呈现出大而不强的局面,成为制约“互联网+制造业”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
“互联网+制造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商、应用系统服务商、内容服务商以及制造企业等多个层面,由于我国的互联网更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因此仍然存在着技术标准不统一、系统不兼容等问题,企业间无法进行业务流程、信息系统间的高效融合,往往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企业间的信息资源无法实现高度共享。“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商注重的是信息产品的研发,更多注重的是企业的设计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很少能够提供细分行业的互联网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无法满足制造企业价值链高端的服务环节的有效需求,一些公共服务平台正处于起步阶段,服务能力偏弱,无法对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支撑作用,另外,日益突出的网络犯罪和信息安全问题,也对“互联网+制造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我国网络安全方面的立法缺乏一定的及时性和系统性,网络安全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
互联网思维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方法、价值、规则、机会,及其民主、开放、平等精神,对产品、市场、用户、服务、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6],互联网思维正在成为所有商业思维的新起点。而制造业的互联网思维,就是通过充分运用互联网新思维来重新审视、思考、解决制造企业的一系列问题,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组织流程创新、用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在企业的商业模式选择、发展战略规划、业务流程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建立与商业伙伴开放共享的协作平台,共同为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共同分享利益,体现“与合作者共赢”的价值理念;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机制,形成部门及员工之间的平等、分享、协作关系,激发员工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获得最丰厚的劳动收益,体现“让员工满意”的发展理念。
通过建设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制造系统,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大力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大力发展智能生产线、智能制造单元、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使企业设备及生产线系统的集成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建设制造业信息系统,实现用户、企业、车间、机器设备、物流、供应商之间的实时交互,通过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高效协同,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与用户的实时沟通,了解用户需求,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制造及定价的过程中,实现制造业由“B2C”(企业到用户)向“C2B”(用户到企业)的转变,使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同时,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战略发展政策环境和创新机制,加快互联网转型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撑力度,逐步培育形成完善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积极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服务业,提升制造企业的生产方案设计能力以及业务系统、业务流程的综合集成能力,大力发展和创新产品、服务的融资租赁模式,将大型制造设备、全功能生产线等的融资租赁服务提供给制造企业,使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外包、检验检测认证、教育培训、专业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使企业间业务协作流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使产业链的整体效率不断得以提高。基于集成能力的强化、产品功能的拓展、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交易效率的提升等发展要求,支持和引导制造企业向服务环节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拓展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资租赁服务、生产流程的在线监控、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实现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发展。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企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将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环节,降低有害物质的使用率,通过实时监控产品的生产过程,发现生产设备上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实现清洁生产;加快推进“互联网+物流业”发展战略,借助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互动交流,使“三流合一”得以实现,即实现了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机融合,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通过企业之间的高效协同,建立智能化的物流配送体系,降低企业采购、销售等环节的成本,降低库存量,全面实施个性化的柔性制造模式,通过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制造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不断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
要大力建设区域性或行业性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可以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有效合作对接,创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机制、创新网络平台,满足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共性需求;建立制造业研发信息共享开放平台,比如建设重大设施研究、设计、实验中心,建设重点行业工程数据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创新研发中心等;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瓶颈要尽快突破,集成电路、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要加快实现。
针对重要领域的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必须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使用的重要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安全可靠性要重点审查,安全可控性不容小视;对于航空航天、电力、能源、核设施等领域的工控系统,以及关键装备系统、物联网应用系统等,信息安全的检查和评估必须进一步强化,系统的设备选择配置、组网连接、数据集成、系统升级、应急策略等方面的有效管理必须加强,工控系统的研发生产实现产业化和知识产权化要进一步扶持,促进国产工控芯片、操作系统、系统集成技术、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互联网+制造业”战略的实时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日益增大,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带来了就业相对困难等现象,而“互联网+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则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第一,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前,高校教育已经呈现目标导向、分类教育的趋势,但改革进程仍需加快。一部分高校较为适合培养学术型大学生,其目标定位于培养从事基础问题研究的学者,从而为应用问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余大部分高校则应着眼于培养现实应用的实用性人才,以技术实现为导向。在此背景下,后者就应该改革课程体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合格的技术工人,而是具有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技术人才[6]。
第二,在校大学生要注意自身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方面,很多大学生表现出两大缺陷:其一是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其二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耐心。年轻人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时,却甚少思考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甚少思考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宁愿被时代裹挟,而不去思考如何引领时代进步。在面对难题时,攻坚克难、吃苦耐劳精神明显不足。如果在求学时代不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则在就业后难免遇到手足无措的困境。大学生可以在学校依托导师或相关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将自身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使自己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高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宏观政策层面应进一步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针对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还存在一些争议,一些研究者认为大学生还不具备创业能力,让他们在未毕业时就考虑创业无异于拔苗助长,结果必然得不偿失。本文认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目的并不在于大学生真正创办了多少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而在于培养其创新创业的意识和习惯,这种意识和习惯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一些地方的实践已经证明,合适的政策支持及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即创业、毕业即立业具有重要意义。
[1]文芳.“互联网+制造业”是什么?[J].互联网经济,2015,(6):40-43.
[2]罗文.“互联网+”:制造业强国的新引擎[J].决策探索,2015,(9)下:29-30.
[3]童有好.互联网+制造业的路径与机遇[J].企业管理,2015,(6):6-11.
[4]孙柏林.试评“互联网+装备制造业”[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6,(1):1-7.
[5]秦业,张群,杜娟.“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绿色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5,17(8):70-74.
[6]邹毅彬.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