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宣传要运用产品思维

2018-04-02 09:46■王
法治新闻传播 2018年4期
关键词:药神老百姓检察院

■王 栋

关于检察工作与宣传智慧这个主题。我想先说三个小事。

第一件事,在我十年的工作经历中,我遇到过不止一次这样的问题:你们检察院是干吗的?检查身体的,还是检查卫生的?

第二件事,去年我还在苏州做一名公诉人时,单位招了一批聘任制书记员,其中有一个90后小姑娘,我问她:你为什么要来检察院啊?她说因为看了《人民的名义》,觉得侯亮平好帅,想去反贪局,所以就考来了。我说可惜你来晚了啊,反贪已经转隶了,不过没关系,公诉比反贪工作有意思多了。

第三件事,我的一位朋友在某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说有一对夫妻傍晚在路边散步,妻子已经怀孕六七个月了,突然冲出来一个人,一脚把妻子踹倒在地,然后扬长而去。故事就这么简单,下面的评论,清一色的是:畜生、禽兽、连孕妇都打。第二天,我朋友又发了一个帖子,内容几乎一样,他说有一位年轻的检察官,陪着他怀孕六七个月的妻子在路边散步,突然冲出来一个人,一脚把孕妇踹倒在地,然后扬长而去。下面的评论也是清一色的:活该!定有冤情!黑心的检察官就应该断子绝孙。

以上三件小事,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即说好检察故事的必要性。因为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检察机关处于一个中间的环节,与老百姓直接接触得少,因为接触得少,就会不了解,因为不了解,就会容易受到一些负面言论的影响。而如果我们能讲出像《人民的名义》这样的好故事,就能让老百姓更加了解我们,从而更加支持我们。

检察工作是一座故事的富矿,因为我们要办理大量的案件,可以说每一个案件都是一个很好的故事素材,如果从中仔细筛选、挖掘,是可以找出很多优秀故事的。比如说最近很火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就取材于湖南省沅江市检察院所办理的一起不起诉案件。我相信,类似《我不是药神》这样的故事,在检察院不止一件,还有很多有待我们去发现,去讲述。

如何讲好检察故事,就是这场研讨会的主题,即宣传智慧。在我看来,我们讲的检察故事、所做的检察宣传,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音频、视频作品,说到底,跟《我不是药神》一样,都是一种文化产品。既然是提供产品,就要运用产品思维去看待它。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所讲述的故事、所提供的产品,它的用户是谁。检察宣传的用户可分为两个群体,一个是检察官自身这个群体,一个是检察官以外的社会公众,即对内和对外两个方向。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也就需要提供不同的文化产品。

过去,检察宣传是一锅烩的模式,不管是内是外,走的要么是高大全的宣传模式,要么是苦大仇深的宣传模式。常见的是生病不去医院、遇事不回家、彻底的大公无私,最后积劳成疾,塑造的检察官形象是一种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但现在,在检察机关内部,80后、90后已经逐渐成为检察机关的主力军,他们会更加关注个人的成长、发展,他们不愿意成为积劳成疾的那种人,他们希望的是健康工作、快乐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比如说,我所在的《清风苑》杂志在今年2月份改版的时候,那一期封面故事的主题是“体制内的创业者”,选取了四位在法院、检察院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在仕途上、职级上并不能谈得上成功,但是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内,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四个人的成长经历传递了一种理念,即对于法检的年轻人来说,每个人都像是一家创业公司,每个人的能力就是创业公司最终的产品。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你某一个点上做得足够好,就可以获得自己的价值。这期杂志投放之后,传播效果非常好。所以,对内来说,我们的宣传要更多关注个体的成长。

对外,老百姓对检察官的期待,也开始转向精英化、专业化。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侯亮平式的检察官,是电影《全民目击》里郭富城饰演的那种检察官。他们对法律专业问题本身不是特别的关注,这个案件到底是故意杀人还是故意伤害,到底是交通肇事还是危险驾驶,他们都不关心,他们关注的点在于故事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性的东西,是那些平时他们没有看过、没有听过,有新鲜感的情节,以及检察官这个个体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如何为老百姓服务的。

所以,我们在做对外的宣传时,应该更多地去借鉴现在流行的“软广”模式,认认真真讲好一个故事,在把故事讲好的基础上,通过植入、神转折等方法,将检察机关所起的作用以最柔软的方式嵌入进去,最好的宣传方式是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方式。

猜你喜欢
药神老百姓检察院
扶贫队“砸锅”——记山西省检察院扶贫队员武海龙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中国药神李时珍
“轻装”后的检察机关该干啥——子洲检察院践行“人民的名义”
《我不是药神》
徐峥 从“猪八戒”到“药神”
《我不是药神》:神不存在,能救人的,只有人
老百姓的话
老百姓的福
西安市检察院依法对白雪山案提起公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