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民
(福建华威股份有限公司,福州 350001)
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据麦肯锡公司发布报告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速将放缓至8%,大致与GDP增速持平,按照这一增长比例,未来8年,年均汽车销量将保持2000多万辆。根据每增一辆车需增1.8个驾驶员的概率测算,每年要新增3000多万驾培量。汽车消费与驾培消费同频共振,为驾培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驾培行业唯有勇于创新、大胆突破,才能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踏上高质量、高品质、高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纵观我国驾培行业发展是一个从政府包办到培训专业化,从严格管理到分工协作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式,顺应时代潮流的市场化过程,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 1988年以前,由交通主管部门(车辆监理所)负责驾驶员管理与考试,驾驶员主要是从事专业服务和运输,主要靠技工学校驾驶专业、部队复转军人、运输企业以师带徒。第二阶段是1988年至1993年,划归公安交警部门负责管理和考试,驾驶员主要来源是公安交警部门自己举办的驾驶培训班、委托专业运输企业开办的培训学校和技工学校驾驶专业开办的培训班。第三阶段是 1993年至 2004年,交通部门负责驾培行业管理,公安部门负责驾驶证考试、发放工作,驾驶员的来源有公安交警部门办的驾校、公安交警部门认可的社会驾校、各类大专院学校办的培训班、原有的培训班等,这是我国驾驶员培训行业最为混乱的时期,驾驶培训班无序增长。第四阶段是2004年以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考培分离,交通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考试部门逐渐开始协调、配合,培训与考试制度逐渐完善,驾校开始有序发展,驾培市场逐渐规范,驾驶员培训走向社会化、市场化道路。
随着驾驶培训逐渐走向市场化道路,驾校遍地开花,仅福州市就有大小驾校共81家,从2016年至今,福州市新增教练车达到2000辆,目前共有教练车5700多辆。但由于受到人口红利消失、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大部分的驾校招生量急剧萎缩,营业额收入大幅度降低,驾培行业似乎进入了寒冬。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80后共有2.28亿人,90后1.75亿人,00后1.46亿人,00后与80后相比减少35.96%,作为学员主力军的年轻人呈现下降趋势;另外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力度加强,流动人口比例在沿海地区也逐年下降。2017年,福州市驾考培训人数为19.2万人,按照福州市运管部门2018年3月最新的招生政策,每车每月可招人数由4人降为3人,按照车辆数测算,2018年全年可培训20.52万人,加上全年1.2万个奖励名额,全年培训能力为21.72万人,培训能力已远远大于实际培训数量。据2016、2017年统计,福州60%的驾校,每月每车招生人数低于3人,只有40%的驾校超过3人。随着同质化无序竞争,福州驾培费用不断下降,已从2014年的6000元~7000元,降至2016年的5000元~6000元,到2018年已降至4500元左右。现阶段,驾培行业过剩供给短期难以消化,过剩产业资本沉淀无法退出,学驾需求持续下降,驾培经济整体陷入了萧条期。
驾培行业是一个重资产行业,传统组织架构的驾校,普遍实行挂靠经营模式,最大的弊端是教练车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驾校经营者经营处置权被抑制,对生产经营不花心思、没有想法,按部就班地坐收管理费用,难以实现突破与发展。
按照国家标准,开办驾校需要面积不小的训练场地和办公场所,用地成本高,驾培行业训练场缺乏统一规划,造成部分驾校车辆规模与场地不匹配,过剩的产能造成了一些驾校的场地、车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也带来了驾校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驾培市场粗放的经营管理发展方式,必然带来政策变革、成本飙升、利润摊薄、市场无序,严重影响驾培行业整体的运行效率与质量。
传统驾培行业的收入主要依靠培训费,提供的产品也局限于学车一口价。驾校盈利方式只能一靠学员量,二靠涨价。随着人力成本和燃油费的逐步走高,经营成本压力可见一斑,而招生量下降、市场竞争加剧又使行业雪上加霜,传统驾培行业从供给扩张时的一本万利逐渐转入供给成熟微利时代,甚至个别驾校已入不敷出,成本与利润已完全突破平衡点,影响经营管理水平提升。
由于挂靠经营,教练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练员向驾校缴纳管理费,驾校生源、培训都由教练员主导,驾校负责企业经营资质的相关工作,普遍存在“重收轻教忽视管理”。该方式直接导致驾校各项管理制度几乎都“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对教练员教学服务水平及规范经营难以管控,无法满足群众高品质、差异化需求。同时因缺乏有效的投诉渠道和服务配套机制,导致驾培服务跟不上新时代形势发展要求。
现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已经普遍升级,如在高铁建设之前,人们对交通的需求多停留在可达性阶段,但高铁的出现大大催生了人们对速度及舒适度的需求,在乘客感受到高速带来的便利性之后,便很难从普速列车或公路客运中得到充分的满足。目前呈现的驾培市场产能过剩其实并不是全面产能过剩,而是落后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驾校教学服务手段较为传统粗放,精细化、精准化、信息化管理难以实现,因技术含量不高,缺乏技术人才,不懂得如何应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教学服务水平,重经验教学,轻信息技术,重传统训练,轻创新发展观念依然突出。在“互联网+”的时代许多驾校尚未从经验型培训桎梏中解放出来,依靠新技术、新能源实现转型升级目标不清、愿望不强。
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是驾培机构对教学服务质量全过程实施有效管控的关键。应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大力推行公司化经营,制定经营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目标,实行驾培机构教练车统一购置,教练员统一招聘,教学标准统一制定,培训学员统一招生,礼仪礼貌统一培训,教学场地统一监管等“六个统一”,形成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经营管理创新机制,实现教学场地资源和教练车产权清晰。驾培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合理优化配置训练场地,并根据场地规模配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车辆,按照交通部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制适合自身教学特点、具备实战教学技巧的教案,与聘用的教练员签订经营合同,对其进行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颁发教练证后方可上岗教学。教练员负责落实具体的教学工作,驾校应加大学员招生力度,并负责做好教练车的维修保养、保险理赔、安全管理、教练员定期培训,协调处理学员服务质量投诉、学员培训后送考等后续业务服务。
在创新经营管理过程中,驾培机构还应采取学员自主选择缴费方式,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一次性预收全部培训费用的单一模式,实行分科目培训、分段收费,计时收费、先培训后付费等多种经营收费模式,并为学员提供现金、银行卡,以及手机APP、微信和支付宝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方便学员选择学车付费方式及途径,减轻学员学车压力。
创新高品质、差异化的培训服务模式是促进驾培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驾培机构要以国家公安部和交通运输部联合推行机动车驾驶培训考试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驾培行业供给侧改革调整步伐,努力创新培训服务模式,提高教学服务水平。
一是应积极优化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打造一支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和技能精湛、作风优良、经验丰富的金牌教练员队伍。应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培训管理,开展以教学合格率、学员满意度、毕业学员违章率为关键指标的星级教练员考评,并将三星级到五星级教练通过驾培机构宣传栏、网络报名系统等渠道公开张榜公布,变过去“教练挑学员”为现在的“学员选教练”。二是应优化班型产品设计,增加特色培训班型,全力做好满意服务、感动服务。可组建富有驾校特色的女子教练队,开展差异化培训教学。组织夜训班、脱产班、暑期夏令营班、高级VIP班等班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学员的差异化培训需求。三是应建设相应齐全的教学服务配套设施,在教练场设立教练员和学员食堂、购物超市、餐饮美食街、休闲咖啡吧等服务场所,满足教练员和学员工作、训练、休憩需求,练好内功,创树品牌,展示形象。四是畅通学员投诉评价渠道。完善驾培服务投诉处理制度,开通网络、电话、校长信箱等投诉渠道,建立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服务质量投诉评价处理体系,及时跟踪反馈学员对驾校和教练员满意度评价,让学员积极主动参与并融入驾培服务监督管理全过程。五是推动建立学员自主择校机制。积极呼吁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及时向社会公布驾培机构培训和服务质量信息,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意愿选择质量高、服务好、品牌优的驾培机构进行学习。同时,可加强驾培机构之间的互动联动,探索开展跨驾培机构培训的试点,让学员学车方式更加便捷灵活。
信息技术是驱动驾培行业整体转型升级的核心。尤其当今世界已进入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产业为主导的信息新时代,驾培行业应加速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拥抱互联网,闯出一条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撑新型教学服务模式的创新之路。
4.3.1 应用当代最新科技成果,实现驾校+互联网
运用互联网信息科技手段,实施驾培计时软件系统与硬件计时终端系统对接,数据接口并入行业平台,实现学员、教练员、驾培机构和行业监管部门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强化驾培服务全过程的监管与考核。在计时系统的学员端,上车前学员可通过手机账号串码绑定,预防其他手机登录,并通过人脸识别、扫描终端二维码开始练车计时,杜绝学时造假。练车时车载终端按设定时间抓拍学车过程,进行人脸识别,全程记录学车过程,并可实现练车服务评价。在计时系统教练端,教练上车前与学员端操作一致,教学时车载终端每隔一段时间自动抓拍进行人脸识别,可做到教学日志电子化、查看教学课表、详细记录教学进度、评估学车进程。对于驾培机构而言则可应用电脑端,全面管理教练和学员,并对教学车辆进行实时监管、练车数据实时反馈,预防学员学时、学车里程造假。同时还可划定驾校电子围栏,实行后台监管,确保车辆在规定场地进行训练。计时系统的监管端,可将所有驾培机构、学员、教练员、教学车辆信息实时查看移动管理。对所有驾校均设电子围栏,后台监管查看车辆场内训练轨迹。将教练员上车信息核对、学员练车期间计时计程、学员练车过程抓拍、练车期间数据实时传入监管平台。实施计时培训系统后学员可以先预约教练和训练的时间段,改变以前那种3~4人一车等候排队为“一人一车一教练”,大大节省学员学习等候练习时间,并提升学车针对性,给学员更充分学习的空间。学员通过驾培机构计时系统的网络端预约培训,自主选择培训时间、自主选择教练员。驾培训机构应公开教练员培训质量、诚信考核、学员评价、不同时段培训价格等信息,便于学员选择信誉度高的教练员。同时,驾培机构之间的教学水平、服务水平和教学质量将变得更加透明,“黑车、黑教练、黑驾校”也将失去市场。
4.3.2 采用VR、AR和机器人辅助教学
在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今天,智能教练将有助于驾校提高生产力,提高学员服务体验,减轻教练员的工作压力。VR、AR驾驶模拟器就是应用VR、AR等前沿科技开发出的现实虚拟和增强现实学车设备。这种智能设备能真实还原训练场及考场的实景道路和环境,让学员身临其境,真实还原驾驶操作体验。驾驶模拟训练的引入,将使学员获得真实体验感,更快熟练掌握车辆操作,消除上车时紧张感,学会观察、判断各类复杂的路况,提升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员考试通过率。机器人(智能电子)教练是装载在教练车上的一款智能教学系统。通过精准车辆定位、智能语音提示、三维图像虚拟和回放、音视频多媒体内容等智能手段,如同机器人在学车过程中实时提示学员如何操作,使学员更快、更好掌握驾驶技术。其附带的考前模拟测试系统,可将学员学习效果进行大数据分析和评价,实现针对性和个性化教学,对符合考试要求的学员,系统将提示该学员“推荐考试”,对不符合考试要求的学员,系统将提示该学员“继续训练”。机器人教学系统还具备主动防御功能,在车辆运行中可实现主动判断车辆距离,在前后车辆距离超出安全距离时,通过超声波判断可实现主动制动功能,确保安全教学。4.3.3 推广新能源电动教练车教学
当今时代发展新能源汽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国内电动汽车产业链已经基本成熟,相关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正在破除,特别在各项政策鼓励推动之下,已经具备与传统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加速增长,新能源电动车普及范围越来越广,驾培机构应坚持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步引入新能源纯电动车开展教学活动,满足新能源电动车学员的学车需求。应针对新能源电动车与传统教练车的区别,拟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选派经过新能源电动车技术培训,对新能源电动车技术性能和操控性能熟悉、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教练员开展教学。应在训练场地安装新能源充电装置,满足新能源电动车充电补电的需求。加强交通运管部门与公安交管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探索应用新能源电动车培训考试的标准化流程,为新能源电动车的培训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学员学习掌握新能源电动车的驾驶技术,进一步促进新能源电动车的推广普及,降低培训教学成本,实现供给侧改革在驾培行业的结构性调整。
用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行动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驾校”,可有效降低教学成本,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精准教学,解决驾培行业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通过技术升级去除低端产能,推动整体产业转型升级,促使驾培行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