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还原”在教学 《麦哨》中的运用

2018-04-02 08:57深圳市百草园小学李晓蓉
师道(教研) 2018年10期
关键词:黑白相间哨声石榴花

文/深圳市百草园小学 李晓蓉

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麦哨》一课时,大多数学生表示并不喜欢这篇文章。诧异之余,我意识到城乡学生的感知有很大的差距。学生不喜欢的原因是 “不知道麦哨到底是什么” “不知道文中的孩子为什么高兴”。面对这一真实的学情,结合程红兵校长 《课堂模型设计》一文中写的 “理解迁移讲究还原。课堂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可以有意识地引入生活故事、背景故事、知识发明人的故事,还原当时发明的背景、情境……”,我尝试在教学中三用“还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还原哨声,激发兴趣

《麦哨》一课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篇设疑,结尾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首尾呼应。可身处大都市的孩子们不明白 “麦哨”到底是什么,更感受不到这哨声的变化和美妙。于是,我从网上查找到 “麦哨”的具体图片,用简短的文字配以说明。再在课前与班上口哨吹得好的两位同学约定好,模拟课本中 “忽高忽低” “欢快”“柔美”的哨声变化。

课堂简洁的导入之后,展示图片及文字说明 (图片略):麦哨是一种用麦秆做成的哨子,声音清脆、动听。再用引语:“听——”此时,两名学生模拟麦哨的声音在教室里呼应着,格外美妙。孩子们都安安静静地听着、看着,一个个脸上露出了微笑,之前的迷惑不解消散了,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这就是 “实物图片+哨声模拟”来还原的妙处吧。

二、还原实景,积累佳句

《麦哨》一文第4自然段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田间最具代表性的几种作物,从颜色、形状进行描写,为读者生动地再现了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字里行间流露着丰收在即的喜悦。可班上的孩子们对农作物了解得很少,更谈不到细致观察。我尝试了分步教学。

1.出示文章片段,发现表达特点

“金黄色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找出描写作物颜色、形状的词语, “金黄色的” “黑白相间”“雪白的” “密密的” “小指头似的” “一蓬蓬的”,发现表达的特点,感受用词的准确。

2.展示实物图片,进入情境朗读

一幅幅实物图片把学生带进了田间,陌生的萝卜花、黑白相间的蚕豆花……都让他们惊喜。把那一份惊叹带入文字,再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学生已然成了田间的小主人,声音里表情中洋溢着满满的喜悦的期待!

3.展示实物图片,进行梯度练说

先出示一组梨花与梨子图,让学生观察,再自由练说: ( )的梨花谢了,结出了 ( )的( )。学生们发言踊跃: “雪白的梨花谢了,结出了黄澄澄的梨子。” “洁白的梨花谢了,结出了一个个金葫芦似的梨子。”……

再出示石榴花与石榴的图片,小组内练说: ( )的 ( )谢了,结出了 ( )的 ( )。“红艳艳的石榴花谢了,结出了满树的石榴。” “红似火的石榴花谢了,结出了又大又红的石榴。”……

最后让学生运用这种句式自由说说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练说的内容更丰富了,句式的运用更熟练了。有梯度的句式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勇敢尝试,都有收获。

4.积累文中佳句,再现美好画面

再出示下面的文字,引导学生背诵。

( )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 ( )的荚; ( )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 ( )的豆荚;( )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 )的种子。

理性的提炼,感性的朗读,为练说、积累打下了基础。

三、还原生活,迁移练笔

《麦哨》一文中 “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采集起 ‘茅茅针’来。那是……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这段文字通过 “剥开” “抽出” “嚼嚼” “吮吮”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吮吸 “茅茅针”茎的过程写得清楚生动,是抓住动作描写进行练笔迁移的好范例。可孩子们觉得自己没有这种经历,无话可写。这时,我展示出课前从家长那收集到的照片,有 “田间插秧”“老家的 ‘宠物鸡’” “摘山果”……一张张生动有趣的照片,还原他们的农村生活体验,唤醒了他们的记忆,课堂沸腾起来。

课后,我再问学生们喜不喜欢《麦哨》,他们争着抢着说 “喜欢”“好想去吹一吹麦哨” “好想去看看那儿的美景”……由 “不喜欢”到“喜欢”,这份情感的变化,源于课堂巧用 “还原”要素,帮助他们真正地走进了乡村生活,感受到了丰收在即的那份喜悦,感受到了农村儿童的那份无忧无虑,那份自由自在。

猜你喜欢
黑白相间哨声石榴花
那一刻
观察:找狗狗
问答歌
石榴花
石榴花
石榴花开
石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