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124)
长期以来,广大的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一直影响着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关系全局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同时也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方面,现代化对于造福群众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注重影响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注意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问题,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的根本需要,也是满足农村居民精神文明与健康的需要,对农村居民生活空间扩展、资源共享和生存环境的优化等方面也有重大意义
21 世纪以来,党中央愈加重视农村发展问题,国家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城乡统筹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以解决历史遗留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饮水安全工程、公路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以及做好乡村建设规划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 2020年农村公共服务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的根本需要,也是满足农村居民精神文明与健康的根本需要,对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空间扩展、资源共享和生存环境的优化等方面意义重大。因此,加强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研究,是深入农村区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旧明显表现如下:
1.环境卫生设施不健全。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的环节,乡政府对于村子里的环境进行了专项整治,村委员会就会组织低保户进行全村道路锄草处理垃圾的活动,对于门外堆积玉米草的农户予以建议,让其整顿,虽然实行所取得效果不错,但在一些基础设施上并没有进行投放与整合,使得卫生环境出现了临时性与短暂性恢复洁净。一方面基础设施缺乏,比如在硬化路以及省道旁缺乏垃圾桶和缺乏清洁人员,对于垃圾的处理都是自扫门前雪,缺乏统一回收与处理。将清理的垃圾由自家拉到所谓的适宜地方倾倒,例如在高速公路两旁的小坑地或者山脚下洪水冲击留下的坑道。夏天到来就会伴随着阵阵臭味。另一方面乡政府以及村里的管理力度不足和垃圾分类处理经验缺乏,缺乏相应的配套处罚措施。
2.给水排水系统不完善。给水方面:整个乡政府都运用的是黄河水灌溉,两年前唯一的给水路径就是黄河水的东干渠灌溉,即是农业用水也是农民生活、生产用水。每家都用水窖用来度过灌溉期过后的日子,将黄河水通过渠道流淌到水窖里,然后沉淀,水清即可食用,对于水的食用没有进行深加工和处理,对于人体健康不利。但是随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以及三农现代化的发展,给水方面开始发生变化,村村通自来水,两年前开始安装自来水工程,但进展缓慢,还得看“相关人员”脸色安装,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收费不明朗现象依旧存在。
排水方面:排水系统更是处于萌芽期,和给水一样都是自家自行处理,没有统一的排水系统,各家做法不一,有的家庭自己挖污水井子,有的更是直接排放到硬化路与土泥路上,这也使得农村卫生环境质量不佳。综上,给水排水系统不完善依然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3.广场缺乏健身设施。新农村的建设使的农村发展的也越来越好,为了调动全民健身的积极性,乡政府在每个村里找出一片空地,作为娱乐、健身广场,但是,由于经费、人均素质、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虽然作为广场的空地已经腾出了,但缺乏健身设施。例如李岗子村的健身广场设在了清真寺旁边,广场布局不合理,受宗教、习俗文化的影响,民众的舆论压力较大,都使得健身人数稀少,还有基础设施不全,很多的村都只有一副破烂的篮球板,缺乏健全的设备。广场没有真正意义上发挥到作用,全民健身依旧是停留在精神和口号上。
大力发展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离不开大力发展经济的总方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政府改变财政投资结构模式,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成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及时投资、足额投资,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力。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灌溉用水保障能力。生活用水标准,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农民喝上安全水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广场设施等硬件基础设施,提高和转换灌溉模式,通过水利改革调节田地生产能力,提升农村整体综合水平。同时对于广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引进社会力量,进行多方投资减少政府财政压力。要加强全民运动、健康生活的思想宣传力度,让民众了解健身的益处,变被动为主动,调动民众积极性。
【注释】
①金凤君.基础设施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3):276 ~ 286.
②杨莉,杨德刚,张豫芳等.新疆区域基础设施与经济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3):345 ~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