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艺术中心 河南 郑州 450000)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强盛的重要支撑。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了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1]。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先进文化、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较为较为稳定的文化形态,它表现出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引领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体现一个民族的凝聚力[2]。虽然我国传统文化来源于农村,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均在社会各个阶层。在当代农村中,传统文化体现了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面貌,其内涵包括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规范等。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明显滞后,与经济发展现状严重不协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沉淀、积累,形成了我国的传统的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因素,传统文化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及群众生活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发展及外来文化的植入等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这使得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减弱。如互联网通讯的发展,极大的简化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方式,但也悄然改变了许多传统文化。
第二,落后的基础设施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虽然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改善。其一,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较为陈旧,缺少必要的活动器材、报刊书籍及娱乐设施等。这就使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精神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其二,各地区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尤其是在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导致文化传承和发展失去了平台和载体,从而不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第三,城市文化及信息技术等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冲击。城镇化的发展对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反映在农村的文化生活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再加之城市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城市文化逐渐渗透到农村;其次,城市化的、现代化的、外来的文化冲击了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改变了农村文化生态,农村文化发展的原生态土壤遭到破坏,城市文化及外来文化与农村文化的融合陷入困境,农村文化呈现“空洞”状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软性要素”,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内容。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农民为本,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层面参与和配合。地方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市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到构建平台和驱动的作用,农民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3]。
第一,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文化建设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满足农民多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第二,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支持。新农村建设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通过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重点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持。
第三,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及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多样化的途径提高了农民的教育程度、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也提升了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激发了农民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4]。同时,文化具有沟通、协调的功能,它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粘合各种心理裂痕,从而舒缓压力、娱悦身心、化解矛盾、增加融合[5]。因此,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广大农民群众之间的交流,减少群众之间的摩擦和纠纷,促进农民群众之间的和谐相处,最终打造和谐发展的新农村。
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在抓紧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积极推动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本研究提出以下策略:
第一,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文化产品较多是虚拟形式的,必须依靠文化基础设施作为载体和平台。要完善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必须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推动县、乡、村文化设施和阵地的配套建设,构建县以下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支撑体系[6]。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确保满足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不断完善新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以各级文化部门为主体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业务文艺团体、演艺公司等,尽可能提供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
第二,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地方政府经常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队伍存在较多问题,如文化素质不高、文化建设队伍青黄不接等。因此,要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要打造一支有素养、懂文化的农村文化骨干队伍。政府必须重视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文化干部的待遇,完善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机制,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尽可能解决文化建设干部的实际困难,以鼓励和扶持他们全身心投入新农村文化建设。
第三,强化文化服务意识,创新文化产品的工作机制。
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要准确抓住农民的文化需求特点及习惯,对现有的文化产品进行组合优化,科学合理设置文化产品,力争做到普及型强、参与面广、形式丰富多彩等。其次,注重文化产品的地方特色,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文化建设要基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打造具有特色文化村落、特色文化家庭及特色文化明星等,挖掘、保护和传承民间特色优势文化资源,形成新时代新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再次,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现行的文化体制中存在区域和行业分割严重、管理混乱、管办不分、权责不明等问题,与当前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不符。因此,必须建立条块结合的统一协调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满足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积、积累及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更是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为凝聚广大农民群众人心,激发农民群众创造活力,增强农村发展内在驱动力的重大战略方针。本文在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当代农村的传承现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定位及作用,最后提出了推进传统文化发展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本文的研究为新时代新农村文化建设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