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 吉林 延吉 1330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产业的影响,中国产业不仅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中国产业竞争力也随之得到很大提升。但另一面我们必须面对的是,在与东北亚区域的日本和韩国的产业竞争中,中国的产业竞争力仍显出其弱势的一面。
对产业移出国的影响。在发达国家中,存在不再具备竞争力的产业,它们可以被转移出去,贡献出资本和劳动力给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以达到加强对新产业和新产品研发投入的目的,从而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而形成新的产业潜力。此外,跨国公司主导的核心管理部门仍在国内,向国外转移的行业每年都会有巨大的投资回报。对产业转出国的负面影响一般如下:第一,影响移出国的就业水平;第二,影响移出国的技术水平;第三,影响移出国的产业,使其空心化。对产业承接国的影响一般如下:第一,要素转移和结构成长等效应;第二,就业结构的优化;第三,资本有机构成得以提高;第四,国民生产总值提高速度加快。
中日韩产业之间的贸易是基于垂直分工的,而产业内贸易是基于水平分工的,并且产业内贸易与水平分工二者相辅相成。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显得更加明显。现在垂直分工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分工中依然很明显,这种现象使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冲击,也使得参与国贸易利润受到巨大损失。由此,产业内贸易对中日韩经济发展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中国而言,产业内贸易有利于提高中国在贸易分工中的地位,而且可以给中国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垂直分工在中国和日本之间表现突出,其中中国占优势的产业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除此之外,水平分工的产业在中国和日本之间也有很多,但是,其中日本具有比较优势的占大多数。水平分工在中国和韩国之间表现突出,由于两国比较优势相似,所以,两国的竞争非常激烈。垂直分工的产业在中国和韩国之间也有很多,但是,其中韩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占大多数。由此可见,中国相比于韩国在技术密集程度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一)构建中日韩自贸区的原因
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民经济在世界各国都得到快速的发展,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国纷纷成立或加入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者签订双边甚至多边贸易协定,其中以欧盟最为成功。事实证明,仅凭一己之力,不可能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所有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先后建立起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上来看,东亚地区要远远落后于欧美地区。所以,中日韩三国作为东亚甚至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以避免贸易和投资下降的双重不利局面。与其他地区相比,东亚地区为了提高其在经济上的竞争力,从而在世界经济大舞台上取得更加有利的席位,促进自贸区的建立必然是三国政府的不二之选。
中国、日本、韩国均为贸易大国,虽然对外贸易总额不断增加,但在总的贸易量中,三者之间的贸易额占比却非常小,不足15%。如此一来,欧美经济市场的波动将会对东亚经济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是致命的冲击。所以,如果三国在对外贸易中仍以中间产品贸易为主,那么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风险的处境将不会改变。
(二)建立中日韩FTA的预期效应
若中日韩FTA真的得以建立,短期内可能会给中国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失去关税保护的某些中国产业同在日本与韩国的对应产业相比可能会失去竞争力。但从长期来看,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中国由于自身市场优势对境外投资有极强的吸引力而日韩两国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又有极大优势。由此可见,三国在经济市场上有明显的互补态势。中日韩三国FTA建立后,贸易创造的产生会使得越来越多的资源转入中国,甚至会吸引除日韩之外经济体对中国的投资,这将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
(三)建立中日韩FTA对三国产业的影响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取消所有进出口关税机制上所建立起来的自由贸易区,会使得成员国的进出口额、贸易逆差、贸易条件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产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三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相差悬殊,经济最发达的日本在短期内可能受益最大,但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由于存在更多的学习进步和发展空间而受益更大。在自由贸易区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各成员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将处于更加有益的地位从而获得更大利润,但比较劣势产业将更加迅速的衰落。
总而言之,为了促进和加快经济的发展,建立自由贸易区是中日韩三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旦落实,将促进整个东亚经济的发展,将使得东亚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获得稳定的席位,也会使中日韩三国的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