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意识的提高,促使身为全球第二大自然资源消耗与污染的产业——服装业也在逐年转变,(材料选择从竹子、大麻到再生塑料等)。目前澳洲生物科技公司Nanollose进一步利用椰子废料开发无植物的人造纤维织物,与棉花原料相比干净许多。
服装业之所以号称第二大污染产业,在于制造纺织品的原物料占用大量农业用地种植,更不用说后续加工耗费大量化学品来消除害虫、加工纤维,期间还浪费了大量珍贵的水。Nanollose总裁Alfie Germano指出,为了造出目前用于服装织品的人造纤维需砍伐无数树木、切碎,再以危险化学品处理木浆,而仅要为1件T恤制造足够的棉花就要耗费2 700 kg的水,相当于1个人2年半的饮水量。
一次性文化塑造了人们用过即丢、喜新厌旧的购物习惯,尤其是服装,甚少有人反思背后的资源浪费。为改变这一文化,不少设计师陆续推出全新纺织品,如荷兰设计师Aniela Hoitink曾开发来自蘑菇菌丝体的衣料,丢弃后可直接加入堆肥行列。
人们也有机会在不砍树的前提下穿新衣服,因为Nanollose正在大力开发一种独家技术,能利用有机椰子废料转化出人造纤维,称为「Nullarbor」,该公司已展示第一批完全无植物纤维的织物成品。这种纤维其实是借某种不具传染性的微生物发酵生成。据《small caps》报导,该公司的“发酵时尚”概念起源于2006年,当时公司创始人Gary Cass还只是一位农业科学家兼酿酒师,先是酿造出一批糟糕的葡萄酒,而后发现可将之发酵为干燥的皮革材料,最终于2014年创立Nanollose公司。
除了椰子废料,新技术也可能将葡萄酒、啤酒等饮品业的生物质废料转化成纤维,不再需要投入大量土地、农药及灌溉水资源。Nanollose日前已与印尼一家食品生产商PT Supra Natami Utama签署备忘录,准备获得大量椰子废料并大规模生产人造纤维。
2018年5月21日中国劳动防护用品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上海举办了“2018防护服装日”活动。相关防护服装生产企业负责人、规模较大的经销商代表、劳动防护用品检测检验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等参与了活动,并共同探讨我国防护服装发展存在的瓶颈和突破方法。
对接国际标准,串起关联企业。国际标准化组织个体防护装备委员会防护服装分会(ISO TC94/SC13)秘书长和国际认证机构、美国UL高级副总裁分别在会上介绍了有关国际防护服装标准和有关产品认证的概况等,他们的发言引起了许多与会者的关注和兴趣。当天联盟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个体防护装备委员会防护服装分会和美国UL分别签署了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的协议。两位国际专业人士也表示,他们与一个国家的劳动防护组织开展如此的合作,也是第一次,因为他们看好中国的发展和实力,并相信双方深化合作一定会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会上,国家劳动保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杨文芬主任对我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工作情况予以详解,并介绍了“新型个体防护装备标准体系的建设”的进展状况。与会的防护服装生产企业负责人对配备标准的制定更为关心,他们盼望防护服装能够在标准的推进中实现跨越。
盼配备标准,可借力跃上新高。一些防护服装生产企业负责人反映他们共同遇到的问题:个体防护装备的企业在招标中标价大都不断走低,很多防护服装的订单几无利润可言。在这种背景下,一般的企业不会采购价格较高的阻燃防护服,而相关标准的缺失或是过于笼统和原则,使得使用企业易于打擦边球,而相关政府监管部门也难以对使用企业实施有效监管。一些企业不愿意为购买使用阻燃防护服装而增加成本,低价竞争又使得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这就使得我国的阻燃防护服装在推广中屡屡“卡壳”,发展步履蹒跚。虽然我国阻燃纤维的生产量很大,而阻燃防护服装在国内的使用总量却并不高。
本次会议的召开有利于阻燃防护服装的发展,我国的防护服装也将赢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防护服装的整个产业链都将受益,那些在具有易燃、易爆等高风险行业的从业者将会在岗位上获得更多的安全保障。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8%,环比增长1.4%。在美国高高举起的贸易战“大棒”之下,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让惴惴不安的世界安了心。2018年一季度我国长丝织造行业生产稳步增长,出口竞争依然激烈。
据各集群地区统计,2018年1—3月,盛泽、龙湖、泗阳、平望、柯桥五地化纤长丝织物产量累计为47.99亿m,同比增长1.97%。2017年同期以上五集群的化纤长丝织物产量为46.98亿m,2018年一季度产量较2017年同期增加1.01亿m。2017年下半年以来各集群对低小散企业和不规范企业的整改对产量总体规模并未产生影响。由于全行业正面临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一些新建集群正在建设中,预计2018年全行业产量将稳步增长,内销市场回转,原料成本稳定上涨,行业经济向好。
由于全球经济弱势,国际市场需求不足,中国传统竞争优势进一步弱化,贸易摩擦有所加剧等因素导致国际贸易形势欠佳,但纺织品市场表现不错。2018年1—3月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额为272.06亿美元,同比增长11.03%。其中纺织品累计出口额81.47亿美元,同比增长7.18%;实际出口数量 65.87亿 m,同比增长 2.67%;出口平均价格为1.24美元/m,同比增长5.08%,呈现出量价齐增的状态,行业经济表现出较大活力。
长丝织物出口数量增长,2018年1—3月我国化纤长丝织物累计出口31.12亿m,同比增长7.82%,但受贸易局势影响,3月单月出口量为5.96亿m,较2月下降明显。就长丝织造行业出口产品分类来看,2018年1—3月,锦纶长丝织物累计出口1.13亿m,同比增长13.32%;涤纶长丝织物累计出口26.57亿m,同比增长8.38%。锦纶织物出口价格下跌,2018年1—3月,我国化纤长丝织物出口平均价格为0.92美元/m,同比增长2.22%;其中涤纶长丝织物出口价格为0.92美元/m,同比增长6.98%。
锦纶长丝织物出口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同比下降12.78%。从2016年1月到2018年3月我国锦纶长丝织物出口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且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18年3月出口单价下降尤为明显;涤纶长丝织物出口价格在缓慢的、幅度较小的下降后,于2018年2月又恢复至接近2016年初的出口单价高位,且从2017年8月开始明显回升,2018年3月单月出口价格又出现少许下降。
进口价增量降,2018年1—3月我国纺织品累计进口6.96亿美元,同比增长4.74%,其中长丝织物累计进口3.19亿美元,同比增长0.98%。锦纶长丝织物累计进口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43%;涤纶长丝织物累计进口1.45亿美元,同比增长0.75%。2018年1—3月我国长丝织物累计进口额保持正增长,进口数量由2017年的正增长变为负增长,进口平均价格则由2017年的负增长变为正增长。我国现有常规产品产能已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但少量高附加值产品仍需依靠进口。长丝织物进口平均价格为1.77美元/m,同比增长12.03%,较2017年3月进口平均价格提升了0.19美元/m。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2018年1—3月我国化纤长丝织物主要贸易地区表面稳定但实际暗流涌动。我国对缅甸出口长丝织物数量同比增长69.3%,但价格出现少许下降。2017年我国对尼日利亚出口长丝织物累计数量同比增长82.24%,但2018年一季度则表现并不突出,累计出口数量仅比2017年同期增长5.05%。我国对巴西、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以及阿联酋出口均为量价齐增,其中对巴西出口增幅最大,对巴西累计出口长丝织物金额1.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9%,累计出口数量1.43亿m,同比增长28.77%。
据美国商务部纺织服装办公室数据显示,2018年1—3月美国从全球进口长丝织物总金额同比下降0.67%,其中家用服饰类织物同比下降9.89%,产业用类织物同比增加2.16%。从美国的家用服饰类织物市场来看,2018年1—3月美国从全球的进口量同比下降17.83%。其中,从中国的进口量同比下降17.84%,中国占据其市场份额61.95%,比2017年全年市场份额下降0.66%。另外,美国从韩国进口家用服饰类织物同比下降17.53%,下降幅度较2017年全年放缓,市场份额也由2017年全年的12.59%增长至2018年一季度的12.81%。2018年1—3月,美国从加拿大进口家用服饰类织物同比增加11.77%,由2017年全年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增速提高51.24%,市场占有率也从2017年全年的3.33%提升至2018年一季度的4.74%。虽然中国在美国家用服饰类织物市场份额中的占比稳居第一,但少许市场份额正在被韩国、加拿大等国抢占。2018年1—3月美国从全球进口产业用类织物数量同比下降4.41%,其中,从印度的进口量同比下降2.29%,虽然从印度进口量的负增长趋势较2017年全年有所缓解,但市场份额仍从2017年全年的39.47%减少至2018年一季度的39.35%。美国从中国进口产业用类织物同比增长11.06%,市场份额也从2017年全年的18.24%减少至2018年一季度的18.09%。美国从墨西哥进口产业用纺织品同比增长50.67%,较2017年全年增幅提升15.84%,其占据的市场份额也由2017年的2.68%增长至3.11%。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在高附加值领域产品升级有所提高。据长丝织造行业2018年春季调查问卷显示,62.79%的企业工人工资较2017年上涨10%,人工成本提升,再加上原料涨价,环保力度加大,染厂整改,导致印染成本增加,我国中低端产品的竞争优势提升空间已十分有限。
内销市场回暖,从东方丝绸市场的表现来看,2018年3月成为一个明显的转折点,经历了3月份的低迷,4月景气指数的恢复指明市场销售大幅回升,经历波动后市场信心重燃。2018年1—4月,我国化纤长丝面料价格指数呈现上扬状态,市场回暖。根据长丝织造行业2018年春季调查问卷显示,分别有83.33%和94.29%的企业认为2018年原料价格和印染成本高于2017年,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进而导致80%的企业认为产品价格会相应上涨。2017年的“环保风暴”为市场带来空间的同时,也为市场秩序提供有力支撑,市场更加规范化、竞争更加公平化,促使低迷的产品价格开始上扬。
原料价格稳步上涨,布伦特原油价格从2017年6月50.96美元/桶的低价飙升至2018年4月的74.44美元/桶。原油价格的上涨为我国化纤长丝原料价格提供有力支撑,锦纶FDY价格上涨较为明显。此外,织造行情看涨也拉动化纤长丝价格进一步上涨。
行业经济向好,2018年1—3月我国规模以上化纤织造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为239.58亿元,同比增长11.82%,利润总额累计为7.24亿元,同比增长16.39%;利润率为3.02%,较2017年同期下降了1.69%。2018年1—3月,我国化纤织造加工业三费增长率缓慢放缓,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和利润总额增速虽然放缓幅度较大,但仍保持正增长,利润率较2017年有所下降。2017年我国长丝织造行业经历了“环保风暴”的洗礼,生产企业得以重新洗牌,低小散企业关停,有规模的企业也在努力整改,提升设备档次,增加智能管理系统,提高产品档次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再加之市场得以规范化、竞争公平有序化,企业家表现出较高的信心。长丝织造行业2018年春季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2.94%的企业认为2018年的国际市场与2017年持平,26.47%的企业认为好于2017年。58.33%的企业认为2018年我国国内市场将好于2017年,企业信心较高。预计2018年我国长丝织造行业会有较好的发展。
2016年我国家纺用品销售额为2 036.09亿元,市场空间较大,但自2012年规模以上的家纺企业营收增速来看却呈现逐年放缓的趋势,并在2015年触底。这一现象一方面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增长相对放缓有关,另一方面行业中企业本身在2010—2012年经过一轮线下跑马圈地后导致前期供给大幅提升,透支了一定需求,且同时面临电商的较大冲击,两者因素交叉导致行业在2012—2015年出现低谷。但自2016年以来,规模以上家纺企业营收出现明显反转的迹象,显示行业正迎来复苏。
家纺行业迎来整体性复苏,多因素驱动需求提升。宏观环境积极向好,终端零售复苏明显。从行业需求角度,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复苏背景下的整体零售环境好转是家纺行业复苏的主要推动力。2016年下半年以来全国百余家重点零售企业零售额增速回暖,2017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2.8%,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3%。整个零售业态的复苏已经传导到家纺行业,自2016年以来规模以上家纺企业营收出现明显反转的迹象,显示行业正迎来复苏。同时,在过去几年的去库存周期中,各大品牌自身也对线下终端进行了调整。2013年罗莱生活的门店数量为2 849家,并随着整个行业落入低谷,门店数量大幅下降。经过2015—2016年的调整和需求的好转,2017年门店数量重新增长至2 700家;富安娜也保持同样的态势;水星家纺经历2016年的调整后,2017年上半年门店数量上升至2 632家。
新中产崛起引领消费习惯变革,频次及品质注重快速提升。按照传统需求分析,家纺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替换需求,婚庆、乔迁送礼等,其中替换需求占比超过50%。认为当前以80/90后为代表的年轻中产群体崛起下带来的消费习惯变化将对家纺产品的替换需要带来深远影响。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人口结构中中产阶级的占比不断提升,新的中产阶级在家纺消费中也呈现新的特征,一方面更加注重品牌与质量,愿意为高品质的产品买单;另一方面,对于家纺的随机性消费提升,通过在软装家居上增加亮点,选择不同风格的生活方式,从而也带动了家纺品更换频次提升,并且越来越注重家纺产品的品质。此外,随着三四线城市收入、就业和财富的增长,客群消费能力增强,在消费升级趋势下品牌意识的崛起,也为中高端家纺开辟了新的市场。地产后周期效应短期仍有效,但相关性正逐年减弱。相较于其他纺织服装子行业,家纺行业有着一定的周期性,这主要由于目前我国家纺需求中占据相当一部分比例的乔迁和婚庆需求与房地产销售情况紧密相关。由于购置新房到交房以及家装存在一年左右的滞后期,因此家纺消费一直被市场认为属于地产后周期消费品。因此,当前市场对于家纺行业2018年销售情况预测来看,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市场,在2017年上半年三四线房地产市场销量表现良好的背景下,2018年上半年地产周期仍被认为将有一定推动作用。但由于2017年下半年三四线地产销量大幅下滑,市场普遍担心今年下半年地产后周期负面影响将在三四线为主的家纺企业有所显现。不过也应看到,随着家纺替换需求和随机性消费的不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与地产的相关性。
竞争格局改善,线下渠道调整到位,线上布局加速完善。环保风暴下中小企业成本压力陡增,龙头有望显著受益。从上游成本端来看,近期的环保压力以及原材料等各项成本的提升,将进一步压缩中小型低端家纺企业生存空间,实现行业整体的去产能,从而有助于龙头企业的集中度提升。伴随2017年以来纺织企业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一些中小家纺企业由于本身毛利率偏低,在采购、租金、水电以及人工成本纷纷上升背景下,生存空间也被进一步压缩。因此看到,企业间效益差异正在拉大,优势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而劣势企业困难也更多。此外,大型品牌家纺企业凭借大批量生产带来规模效应,以及多年积累的品牌渠道优势,在行业结构性需求提升和上游成本压力加大过程中通过适当涨价转嫁下游,能够维持毛利率在稳定水平。线上及线下核心渠道加速出清中小品牌,品牌集中度提升明显。从线下渠道来看,根据《2016/2017中国家纺行业发展报告》百货商场在家纺消费渠道选择中占比超过50%。百货零售渠道在经历电商冲击以及经济放缓等因素影响下的长期滑坡后,近几年正逐步迎来复苏,同时也看到在百货渠道数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整体销售额的复苏更多来自于单店销售规模的提升而非渠道数量的增长,表明在过去几年行业洗牌、渠道供给出清后,单店效益的提升是本轮复苏的主要趋势。此外,大型百货渠道自身也在通过出清小品牌,聚合大品牌,提升单店的销售业绩,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品牌优势的中高端家纺企业将受益整个线下渠道的集中度提升。从线上来看,随着线上流量红利的消逝,电商发展也正步入品牌消费阶段,中高端家纺企业线上布局的完善有望进一步加速集中度提升。根据数据显示,2017年全网家纺用品销售总额为467.74亿元,其中床品套件的销售总额为202.76亿元。2011—2017年随着床用纺织品行业在电商的渗透率的提高,家纺CR5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也体现了线上家纺用品销售在前期依靠流量红利的粗放式发展后,也正步入注重于品牌的消费阶段。目前国内品牌家纺在线上布局已经相对完善,线上和线下已经逐步打通,未来线上消费有望成为推动中高端品牌家纺企业成长的新增长极,并带动整体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