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 勋
鸟儿已过,天空无痕。浪漫的泰戈尔无法想象,有种神秘的东西叫雷达,能够探测任何飞行物并紧紧跟踪,堪称天空的“眼睛“。
雷达,意为“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它与导弹、原子弹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式武器。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空战“不列颠之战“结束后,丘吉尔曾说:“凭借当时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的雷达,我们挫败了德国空军对大不列颠岛的攻击“。有二战军事专家这样评论:“原子弹仅仅结束了战争,而雷达却赢得了战争。“
我军雷达兵的建设发展史,始于1950年4月22日。仅在诞生一个月以后,雏鹰便展翅长空初试锋芒,及时发现并保障航空兵击落了敌机。以此自豪地向世界宣告:地是新中国的地,天也是新中国的天!
几十年来,一代代雷达兵坚守在祖国的高山、海岛、荒漠,用火热的青春和精湛的技术,编织出一张无形的天网,时刻守卫着祖国的天疆。头发花白的朱金峰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把一生中的40多年献给了雷达,献给了祖国的天空之眼。
战火说烧起来就马上遮云蔽日了!
那是1979年。越南悍然侵犯我南部边陲。
位于边境一线的我方雷达站成为敌人的 “眼中钉““肉中刺“,仅有0.07平方公里的雷达阵地上,先后遭受了700多发重磅炮弹的猛烈洗礼。
雷达方舱被打得千疮百孔,供电线缆被炸断,天线转不了,雷达就无法探测目标、反馈信息。官兵们不顾生命安危,给天线拴上绳子,两人一组轮流拉着天线转,及时准确地送出了一批批空情。
硝烟弥漫的纷飞炮火中,阵地上那棵两抱多粗的木棉树见证了雷达站官兵用青春和热血在边境上空筑起一道空中长城,见证了“人在阵地在,人在天线转、人在情报通“这句钢铁誓言的生动诠释。
令人痛心的是,几名战友先后倒下。其中,战士张学宝是和朱金峰乘一节火车皮入伍的同乡。
没有什么能比失去同胞更让人如坐针毡。正在空军雷达学院学习的朱金峰义愤填膺地写申请书请求提前毕业,回到自己的战位。
然而,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朱金峰只能把对战友的思念与对敌人的仇恨转注到巴掌大的雷达方舱里,战火的洗礼让他更加懂得“小小操作员,连着司令员“,情报关系多少战友的生命!
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他如痴如醉地摆弄着一个个按钮、线头,仿佛在与那些离开的战友面对面沟通,曾经的一幕幕也涌进脑海。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朱金峰是1974年参军入伍的。因为,听人说,那里至少可以吃饱饭,还可以干一些有意义的事。
军列一路南下,翻越崇山峻岭,又往西开去。到了目的地,朱金峰才知道自己要成为一名雷达兵。
雷达是个什么玩意儿?听都没听说过,朱金峰脑袋里一片空白。特别是看到密密麻麻的电路,心里更加忐忑不安。他思量着:热血男儿守边疆,不操枪、不弄炮,这算哪门子兵?
朱金峰的心思没有躲过连长的眼光。连长把他带到雷达阵地上,给他介绍雷达在我国国土防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给他讲述连队装备的雷达参加的战斗故事:作为当时最先进的雷达、名副其实的“千里眼“,在抗美援越中多次成功发现并跟踪敌方飞机,屡立战功。
渐渐,朱金峰对这个新奇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可是,雷达兵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兵种,虽然他读过高中,文化功底还可以,但面对复杂的电路图,却有种“天狗吞月,无从下口“的感觉。
这时候,是师傅俞德辉的一段话,把朱金峰从焦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他说:“小朱啊,干上了雷达兵,你要有思想准备,一是要有默默奉献的准备,因为雷达兵是为航空兵、导弹兵提供不间断飞行情报的,虽然重要,但从来都是幕后的无声英雄;二是要有潜心搞学习的准备,不管你文化多高,要想掌握好它必须一点一滴地摸透它,花的时间越多,操作就越有灵感和心得。“
为了尽快掌握专业技术,朱金峰想方设法挤时间、钻空子,天天守着雷达车练习测报。白天,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拿着书猫进小山沟,背电路、跑电路、记参数,晚上,站岗值班间隙他也见缝插针地学习。一有机会,就依葫芦画瓢跟着干,边干边琢磨和请教。
整整三年,人没有离开过雷达站小山头,脑子没有离开过雷达,雷达分机电路图和责任区内的城镇地标,全部刻在了脑海。也就是那三年如“扫地僧“一般的生活,让朱金峰收获了知识和能力,还让他顺利提了干,成为一名光荣的雷达技师。
军校归来,战火仍在延续。朱金峰迫不及待地把所学知识用在雷达维修保障上,哪里有重要任务,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
近年来,隐身飞机大规模兴起,日趋成为世界各军事强国争夺的制高点。它可躲避雷达追踪,如幽灵般游荡敌国领空,如入无人之境。
每每看到有关隐身飞机的报道,朱金峰都有一种恐慌感:让隐身飞机闯入我们的领空,那是雷达兵的失职啊!他琢磨着,能不能研制出一款能识别隐身飞机的雷达?一有想法就迅速行动,朱金峰把一台老旧雷达从库房里搬出来,通过嫁接改造,使之能够接收到某个特定波段反馈的信号。
有人说,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可以歇歇了。朱金峰却说:在军事斗争领域,创新的脚步永远不能停歇。
早些年,上级给朱金峰所在单位配发了一部新型雷达,由于设计问题,该雷达存在发射机闸流管故障多的缺陷。经研究分析,朱金峰提出采用固态器件代替闸流管的解决方案。
凭他的经验,这个办法应该可行。但是,这套方案的“大胆“却受到多方专家的质疑,原生产厂家也不愿承担风险更换设计,都劝他别惹这个事。
眼看方案就要夭折,朱金峰找到单位领导:“我们自己攻关!“他当时想,要彻底解决问题,坚决不能等和靠,必须尽最大努力去做,只有做,才有可能成功。
“真是连上厕所都得算着时间。“装备器材科科长郑利宁回忆。在朱金峰的带领下,他们不分昼夜地攻关。
改造成功后,这个科研项目毫无争议地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雷达部队推广使用。
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与设计寿命往往有一定差距,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朱金峰非要探个明白。
某型空管雷达是我国引进的先进雷达,由于缺乏发射机行波管使用保障经验,当时空军引进的某型空管雷达行波管平均使用寿命仅为5600余小时,远低于2万小时设计寿命,而更换一个行波管就需200万元。
生活中一向很大方的朱金峰,工作上却把每一分钱都抠得很严。一想到要花那么多经费,朱金峰寝食难安,他说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朱金峰和年轻人甩开膀子攻关。温度、湿度、电压、负载……凡是有可能涉及行波管稳定性的因素,全都一一记录下来加以分析,绘制数据图表,进行因素演绎,并推理它们之间的联系。
有时在噪音几十分贝的收发方舱中一待就是一整天,出来后耳朵嗡嗡作响;有时做电压波动实验,白天不能影响雷达正常工作,每次都是夜半雷达停机后开始试验。
经过10年的跟踪测试,他们终于研究出行波管最佳工作环境,从而使其使用寿命达到5.2万小时,大大超过了设计使用寿命。外国厂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直呼“不可思议“。
1987年5月,前西德一青年驾驶飞机,从芬兰赫尔辛基起飞,由芬兰湾进入苏联领空,经过5个小时的飞行,航程近1000公里,降落在莫斯科红场上,被苏联领导人视为“奇耻大辱“。
1994年9月,美国一卡车司机偷驾一飞机,低空飞行近2个小时后,飞到华盛顿白宫上空,盘旋数圈后降落,因机翼撞树,飞机坠毁在克林顿总统二楼卧室的窗户下,白宫一片惊慌。
这些案例,在雷达兵脑海里深深镌刻。朱金峰和他的战友更加懂得,战争是没有预言的,必须时刻拥有一双永不困倦的“火眼金睛“。
为了练就这双“火眼金睛“,朱金峰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难问题,绞尽脑汁去解决。“故障有1000种可能,排查999种,总有一种办法能够解决。“一次,边境雷达站准备开机担负战斗值班,突然出现故障,第一时间向朱金峰求援。朱金峰放下电话就出发,一直工作到次日早上6点多,看着雷达开始欢快转动,才舒展腰身露出欣慰的笑容。
勤学善钻的朱金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任务,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一步步成长为军用雷达维修保障方面国宝级的人物。近年来,朱金峰先后入选空军级专家、新装备跟踪团队成员。
长期在基层一线维修保障,排除过各种各样的疑难故障,但入选新装备跟踪团队成员,就要对新型号装备的设计、定型等关键环节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朱金峰担子很重、责任很大。
武器装备,是部队战斗力的源头和基础。在基层,有什么样的装备就打什么样的仗,关键是管好用好手中武器,使其保持良好的战技性能;而作为专家组成员,必须着眼部队有什么样的需求、未来打什么样的仗,发展什么样的武器装备,用好把关审定的“话语权“。不然的话,“不仅可能增加雷达装备批次报废的风险,导致军费的巨大损失,战时更要付出血的代价。“朱金峰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
从实践者向指导者转变,朱金峰对待工作变得更加一丝不苟。一次,某型雷达定型验收,厂家以外购件和技术保密为由,不肯向部队提供关键分机的工作原理图。没有工作原理图,部队怎么检查、装备怎样维护?朱金峰据理力争,终于使厂家同意增加相关内容。
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在担任专家评委的几年时间里,朱金峰先后在15个评审项目中提出各类意见、建议上百条。冲着他这种较真的实劲,不少老朋友都埋怨他是不讲情面的“黑脸包公“,但大家最后都采纳了他的建议。高级工程师文荣安跟着朱金峰参加过多次评审会,在他看来,会上的专家最终“都被朱金峰方案的实用性打动了“。
时光匆匆过,岁月不饶人,朱金峰头上的白发慢慢占据半壁江山。有人曾劝他:“老朱啊,退休了好好享受生活吧!“朱金峰却永远闲不住,在雷达维护、改装一线,在赶往雷达站的那些弯弯曲曲的山路间,“就是想实实在在做点事,实实在在干点活“,他的心里装着整个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