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协吉 陈大威
长株潭城市群广场体育文化现状分析与生态化修复研究
李协吉1陈大威2
(1.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84)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广场体育文化现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场体育文化的生态化修复措施。研究认为:(1)长株潭城市群广场体育的空间布局各有其特点,布局较为合理,场地基础配置较好,体育器材设施较为充足,但存在器材摆放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的空间。(2)参与者参与广场体育活动时间长、频率高,项目丰富,主要类别是散步类、广场舞类、武术类;主要方式为“集簇型”和“个体型。据此,提出了广场体育休闲公共空间、广场体育场馆设施、广场体育扰民、广场体育意识和价值观四个方面的生态化修复措施。
长株潭城市群;广场体育文化;现状;生态化修复
20 世纪90 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腾飞,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一大批独具魅力的城市广场相继建成,已成为老百姓生活依托的重要便民工程。建设城市广场是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空间构图的需要,同时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缩影。人民群众不断地利用广场这一平台进行各类体育休闲活动,逐渐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广场体育文化[1]。城市广场体育从它的诞生之始,便以势不可挡的态势风靡大江南北,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大众体育运动。它跨越了竞技体育的世俗与偏见,淡化了运动技能,正以宽阔的胸怀拥抱群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个阶层重要的体育休闲方式。广场文化作为城市文化风貌的展现舞台和对外开放的形象窗口,文化与审美成为它的品位考量指标[2]。在中国,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靓丽的风景线,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系统的城市广场体育文化体系。
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是湖南省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核心城市之一,经济较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运动氛围逐渐浓厚,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正底蕴孕育着独特的城市广场体育文化。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对长株潭城市群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发展现状进行探究,寻求广场体育不良效应的生态化修复措施,力求打造独具特色的湖湘广场体育文化体系。
以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市区的广场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从长株潭每个城区中随机抽取2个广场和沿江风光带(湘江)从事体育活动的爱好者为调查对象。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
2.1.1广场体育文化场地空间布局状况
良好的城市广场空间布局能够给人一种舒适的环境氛围和愉悦的心理体验。城市广场是由城市建造过程中预留的公共空间建成,也成为了当今我国体育文化的平台和载体,所以广场空间的合理布局对于广场体育文化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以“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为代表的长沙广场体育空间特征
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广场是长沙市主流广场之一,坐落于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集合了长沙市各种大型的运动场馆,如贺龙体育馆、摩天轮游乐中心等著名的体育场地。基础的配套设施有网球俱乐部、篮球场、气排球场,羽毛球场、室外休闲体育运动区等等。占地面积约 1000 亩,其中体育设施占地 466 亩。
(2)株洲市炎帝广场和沿江风光带“天然沙滩浴场”
炎帝广场位于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株洲市文明的大型综合性广场之一,整个广场占17万平方米,其中又以 19.97 米高的巨型炎帝塑像为标志性主体建筑。炎帝广场集文化、健身、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是当地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休闲场所[1]。
(3)湘潭市东方红广场和沿江风光带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区
东方红广场位于湘潭市河东城市中心地带,湘潭也称为莲城,所以整个东方后广场近8万平方米的布局设计无不体现湘潭的地域特色,其直径为218米的圆形广场犹如莲花一朵,中间的大型露天舞台,在莲花巨瓣烘托之下十分醒目,彰显莲城名人文化,是平常大型集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为市民生活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高质量的条件。湘潭沿江风光带既是湘潭的城市闪光点,又是市民运动休闲娱乐的好地方[3]。
2.1.2广场体育参与者现状
2.1.2.1长株潭广场体育参与者年龄特征分析
通过对长沙市主要广场体育文化爱好者进行调查,同时把参与人群的年龄分为:4-16 岁、16-30 岁、30-45 岁、45 岁以上四个阶段层。
图 1 年龄比例调查分析情况 (N=900)
从图 1可以看出,长株潭城市群参与广场体育文化主要活动人群的年龄阶段基本在 4-16 岁及 30-45 岁和45岁以上三个年龄阶段,其中16-30 岁以上的人群最少。说明这个阶段是工作最忙,积极奋斗的阶段,他们往往劳累一天,没有多余的精力参与活动,而且还有部分甚至晚上还要加班,无暇光顾广场体育活动。我们了解到广场体育活动基本都是以中老年为主,尤其是广场舞基本上都是以中老年妇女为主,男性较少,年轻人基本上不参与广场舞。
2.1.2.2参与项目特征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长株潭城市群广场体育参与者多以户外有氧运动为主。在活动项目的选择方面,以有氧运动为主要锻炼形式;以健身、娱乐为主要锻炼特征。
图2 广场体育文化参与项目情况(N=900)
如图2所示,参与广场体育文化活动项目丰富多样,主要以广场舞、跑(散)步、健身气功、风筝、瑜伽、柔力球操、健身排舞为主。在这当中又以集体项目为热门项目,尤其是广场舞,交谊舞等参与人口最多。广场舞运动不受场地条件限制,场地可大可小,有块空地就能进行练习,大部分广场舞参与者选择聚集成一个群体进行锻炼[4]。参与广场舞的人数少则十几人动辄上百(千)人共同完成;这类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趣味性和锻炼效果都比较好。慢跑和散步占总调查人数的 51.9%,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他们在清晨或晚饭后,以集簇型小团体散步为主要形式,通常运动强度不是特别高,为中老年人所钟爱。健身排舞这几年特别流行,它是集音乐、健美操、街舞、舞蹈等元素相融合的健身舞蹈形式,动作简单优美,刚柔相济,适合于各个年龄层次,各个职业的不同人群,一般以集簇型方式开展。自行车项目一般都是由青少年人群组成,沿江风光带经常可以看见穿戴特殊装备的自行车队伍。
(3)广场体育文化的活动时间和次数及强度情况
① 广场体育文化的时间阶段特征
从图 3可以看出:广场体育活动时间基本是以下午与晚上为主,不同的年龄段参与广场体育活动的时间有所不同。
图3 广场体育活动时间区间(N=900)
在活动时间的选择上,参与者选择下午或者晚上的占总调查人数的 68.4%;老年人一般在清晨锻炼,人群所占比例较少。少年儿童一般在下午,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紧张,一般集中在周末及其节假日。只有年龄稍大的中老年活动者在任何时间段都可以,参与广场体育活动的时间自由宽松。年青人白天需要工作,他们只有下班后才能够有时间放松一下,参与锻炼的时间相对中年人来说要少。而老年人由于退休后没有工作压力,相对比较清闲,来广场锻炼的同时也是来寻求心理的安慰,彼此聊聊天,欢度时光。
② 广场体育文化的活动频率
如图 4所示:通过对广场体育参与者的调查得知,参与者基本上都能够保持每周在3-5次左右(约占总人数的58%)。部分参与者在每个月6-8次 之间(约占总人数的17.1%),只有10%的人没有参加广场体育活动。另外,时间不固定的人数也非常少,只占总人数的 10.9% 。说明参与者呈现出较大的时间差距,一方面是因为工作的原因,还有一方面可能是自身兴趣的缘故。所以,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从各个方面加大对广场体育文化的宣传工作。
图4 广场体育活动次数情况(N=900)
③ 参与者的活动每次活动时间
调查发现,参与者每次活动时间基本都在 30-90分钟,有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最佳的体育锻炼时间是 30-90分钟,这个时间范围基本能够达到较理想的运动效果。
图5 参与者每次活动持续时间(N=900)
如图5所示:儿童参与广场体育活动的时间不长,一般在30分钟以下。但是他们的运动强度比较大,所以容易疲劳。老年人根据自己的体能情况,有些人时间稍长,有些较短,参与时间最长的可能要属于中年人群了,他们基本上都在一个小时之上,甚至有部分人群锻炼时间超过两个半小时。一般而言,男性参与的时间要长于女性,教师、公务员等事业单位人群参与时间要长于其他人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要身体健康,参与广场运动的人群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普及。
所谓广场体育休闲公共空间是人们在闲暇时间自发形成的,以城市广场为空间依托,进行各种有目的的体育健身活动的特定空间场所[5]。理想的城市广场体育公共休闲空间必定是通过合理规划与布局,能够让各种不同运动项目和谐并存,而现实中却相差甚远,很多广场在设计之初并没有仔细考虑广场体育活动的存在,没有长远的规划好各个运动项目的场地划分,所以很容易导致各个休闲运动项目之间的相互干扰和互相争抢场地。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运动健身的人数越来越多,广场体育活动空间日益变小,给原本就不大的广场体育活动空间造成了不小的压力。针对上述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在项目安排上尽可能的规划好相应的场地和范围,制定热门运动项目的周计划时间表,积极引导锻炼人群合理错开运动高峰时期,避免锻炼拥堵。
城市广场体育设施的建设要从生态化的角度出发,在修建广场之初应该规划好各个项目之间的合理布局,防止运动项目之间的干扰,统筹规划好运动场所合理运动时间。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好现有体育场馆,开辟社区体育公园、沿江风光带等健身广场;本着因地制宜、小型多样的原则,在城市广场和沿江风光带合理布置生态化的体育场地设施、不能破坏城市广场固有的生态景色,要让人们在运动健身的同时能够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生态之美。另外,要规划好各运动场地周围的绿化面积,规划布置相应的运动配套设施,如电源插头、饮用水等等。并在沿江风光带开辟天然草坪小道,鹅卵石小道,设置太极拳和广场舞领操台。放置相应的便民运动器材,最好是自动器材租赁系统,方便市民凭有关证件可以免费租借。最后,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强有力的管理措施,严禁任何单位、任何个人侵占或挪用广场体育场地。制定广场体育设施的管理法规,使广场体育管理法制化。公安、体育、文化、民政和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应该权责分明,职务清晰,各部门应依法加强对城市广场体育设施的管理,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广场舞在我国发展越来越普遍,参与的人口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掀起了一番广场舞的热潮。但是,这项原本创意非常不错的健身运动曾几何时却变成了“全民公敌”,在追求喧闹和宁静之间荡起了不可协调的矛盾。由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狭小,广场周围往往都是居民区,刺耳的广场音乐往往使周边追求安静的居民得不到更好的休息。所以,冲突显得格外显眼,愈演愈烈,越发不可调解。广场是一种公共空间,广场舞的困境本质上是公共空间没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良性运行,同时也体现了城市市民公共精神和规则意识的缺失[6]。针对广场舞,交谊舞、陀螺等相对追求声音韵律的运动项目,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扰民效应。如给广场舞大妈配备耳机,让喜爱陀螺的爱好者尽量不要在晚上进行,或者从设备上进行相应的改进,力求减少音乐噪音的干扰。
引导城市居民转变生活方式,树立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新理念,培养广大居民树立正确的生态体育意识,积极引导城市居民全面认识体育的价值, 使城市居民意识到体育锻炼行为是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识到体育运动愉悦身心,完善个性的独特魅力,积极贯彻运动是良医的生活理念,认识到体育运动在预防心血管等基本当中的积极作用。相关部门应采用广播、电视、板报、警示牌、网络多方位多角度对生态体育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宣传;通过富有特色的广场体育生态化健身知识讲座、生态广场体育设施、生态广场体育活动比赛等活动普及生态体育,并把它纳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程中[7]。
4.1长株潭城市群广场体育的空间布局各有其特点,布局较为合理,场地基础配置较好,体育器材设施较为充足,但器材摆放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的空间。
4.2参与者参与广场体育活动时间长、频率高,项目丰富,主要类别是散步类、广场舞类、武术类,主要方式为“集簇型”和“个体型。
4.3提出了广场体育休闲公共空间、广场体育场馆设施、广场体育扰民、广场体育意识和价值观四个方面的生态化修复措施。
[1]潘哲浩.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制约因素与对策剖析[J]. 科教文汇, 2016(4):191-192.
[2]吴斗雷, 田祖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广场文化的建设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1):28-31.
[3]刘丽.全民健身视野下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研究——以长株潭为例[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7.
[4]李协吉.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广场舞运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2014,35(6):17-19.
[5] 咸宇鹏.城市公园绿地中体育休闲空间的设计与营造[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6]韩天琪.广场舞纠结的公共空间难题[N].中国科学报,2014-4-28.
[7]邓罗平,雷慧,张铁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体育生态化服务体系建构[J].体育科学研究, 2009,13(4):18-20.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Sports Culture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Square
LI Xieji, etal.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Hunan, China)
湖南省教育规划项目(项目编号:XJK011CTM013)。
李协吉(197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排球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