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隐喻和三重人格解读

2018-04-01 18:10胡彦迪
丝路艺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兽性鬣狗

胡彦迪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00)

李安的电影往往以好莱坞式的戏剧化风格为主,融合东方式的舒缓平和,形成一种静水流深的独特风格,并达到人文情怀和商业诉求的巧妙平衡。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则延续了这一风格,并巧妙运用了3D技术,将这个“最不可能被视觉化”的小说以真实还原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带给观众关于人性的思考的同时,也带来了观看的审美愉悦。

(一)符号的隐喻

符号的意义产生于能指与所指的结合,这被看作是一种意指作用或表意行为。在符号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一方面,能指和所指之间是一种随意性关系,另一方面,所指只是一个概念或一个规定,这个概念或规定只在它所在的符号系统内才是有意义的。[1]

在少年派长达227天的海上漂流中,人性、兽性、神性的博弈在其中展露无遗。影片开头,当少年派在教堂喝生水的时候,神父对其说“You must be Thirsty”,“Thirsty”在这里一语双关,其一是指派本身口渴,其二指孟加拉虎是派的化身,孟加拉虎有两个名字,分别是“Thirsty”和“理查德·帕克”,孟加拉虎之所以得名“Thirsty”,也是因为在河边喝水时被一名叫理查德·帕克的猎人发现,在被送到动物园登记时名字混淆,同时,在派俯瞰海面的倒影时,映入眼帘的正是孟加拉虎,再一次印证了孟加拉虎和派的浑然一体。孟加拉虎作为一个能指,蕴含着野性和兽性,而这正是派本我中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的部分,孟加拉虎在面临生存时的兽性行为实际上代表着派在超我的管束和规范下所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本能欲望。

作家在对派所讲的故事进行选取报道时,他选择了被派理想化的第一个,在第一个故事中,海难发生后,少年派和大猩猩、鬣狗、斑马、孟加拉虎都逃上了救生船,但鬣狗咬死了受伤的斑马,与其争执的大猩猩也深受其害,最后鬣狗被孟加拉虎吞食。而在第二个故事中,大猩猩、斑马、鬣狗、孟加拉虎,分别对应着母亲、佛教徒、厨师和派,在面临生死抉择之时,求生的本能欲望所蕴含的兽性战胜了人性中的伦理道德,冲破意识的束缚,转化为实际行动。而影片中出现的食人岛则是派食母行为的隐喻,派在食人岛上发现了莲花,其中包裹的是人的牙齿,而片中两次将母亲的形象与莲花结合在一起:一次是派幼年时母亲用粉笔在地上画莲花;一次是漂流过程中派俯瞰海底产生的莲花幻化成母亲面容的幻觉。[2]当夜晚来临时,湖泊中漂浮着动物的尸体,好比人的胃酸,整座海岛的轮廓明显是一个女体的形状,象征着派母亲的躯体。

(二)三重人格

弗洛伊德在其三重人格理论中指出,本我是人的各种原始本能、冲动和欲望在无意识领域的总和,其核心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自我和本我相对立,因为在人类的文明社会中,人的本能冲动具有原始性、动物性、野蛮性,是不能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的,所以,自我专门控制和压抑各种不符合现实标准的本能冲动;超我则是道德的、审美的、宗教的理想形态,超我一方面对自我起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又从道德理想的高度来管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3]

在派向作家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厨师杀死了中国佛教徒并吃食其肉,随后又杀害了派的母亲,派难忍其辱,复仇反击厨师。派原本是一名信教徒,以素食为主,但在没有食物的极端情况下,派的求生本能使其冲破了超我的管束,违背了社会伦理和道德准则,以动物性和野蛮性的行为得以存活。而在派杀害彩色鱼之后并因内疚而忏悔时,派的自我成分将其从本我斗争中拉回,服从神性的准则。派为了不被孟加拉虎吃食,钓鱼以喂食它,从另一个角度看,派驯服老虎并与其共生的过程,其实也是派的自我与本我相互配合的阶段,少年派既接受了自己本身存在着兽性的一面,又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接受神性的洗礼。派的超我则是孩童时在母亲的鼓励和青少年时父亲的告诫责备中构建而成的。[4]一方面,母亲作为一位虔诚的信教徒,教给派印度宗教的知识,另一方面,父亲由于儿时遭受过小儿麻痹症的折磨,求神无果,最终被西方医学治愈,使其对宗教持批判态度,认为“什么都信,就等于什么都不信”,告诫派应该相信的科学与理性,在父亲超我的规范下,派在一定程度上使本我的原始诉求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以此遵循着社会规范。同样,被隐喻的孟加拉虎在动物园时也受超我的管束,在派试图亲手将一块肉递给它时,它小心翼翼的走出笼子,而当派的家人赶来时,它迅速跑了回去,本我的野蛮性在超我的规范下使原始欲望和原始本能处于被抑制和压抑的状态。

少年派长达227天的海上漂流不仅仅是一次求生之旅,更重要的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压抑在派内心的本我冲破了超我的压制,使其被压抑的原始本能迸发出来,获得原始欲望的满足,而在孟加拉虎走进丛林深处,派被解救时,他的本我再次隐藏起来。在这次人性与兽性、神性的博弈中,派经历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阶段的磨练,最终达到人性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2.罗艳.“隐喻”语境下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主题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1

3.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4.周凯妍.弗洛伊德理论解读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的三层人格[J].文教资料,2016.3

猜你喜欢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兽性鬣狗
The Beasts Within
敢追捕犀牛的杀手——巨鬣狗
愿你时刻向往并拥抱对人性的希望
被嫌弃的棕鬣狗妈妈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可怕的鬣狗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象征符号解析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较电影与小说的空间叙事
遭遇鬣狗小熊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