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进补观念述略
——以报刊为中心的考察

2018-04-01 18:10
丝路艺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补药西医观念

林 罗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近代以来,报刊行业迅速发展,医药行业借这股东风愈加繁荣。各类报刊杂志中补药广告铺天盖地,名目繁多。补脑、补心、补肾、补血、补荷尔蒙等“无所不补”的补药广告尤为醒目。这一现象引起了时人的注意,有评论道“中国人最相信补药,把一张新闻报纸打开一看,补药的广告总要占大半部分的地位。”

尚服补药之风沿至民国不衰。从民国时期繁多的补药广告中不难窥见一二。对这些补药广告,学界已有不少关注。《脑为一身之主:从“艾罗补脑汁”看近代中国身体观的变化》从补药“艾罗补脑汁”切入,分析了中外药商如何参与推动改变人们以“心”为主到以“脑”为主的身体观。《滋补与健康:〈申报〉补药广告的社会文化史研究(1873~1945)》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探讨大众对于健康的认知和体验。补药广告对于中西医知识的运用,折射出了药商与民众之间微妙的互动。

丰富的补药广告折射出社会的诸多面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社会的进补观念。但是补药广告多是药商出于营销的目的而进行的宣传,它呈现出补药市场畸形繁荣,并不能反映人们进补观念的全貌。现存研究多关注的是医疗广告,而对时人进补观念的具体认知尚显不足。因此,本文试从报刊中关于进补的讨论入手,具体考察民国时期人们进补观念,及其呈现出的时代特征,以期丰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中医传统进补观念的沿革

中国传统的进补观念由来已久,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素问》倡“虚则补之,损则益之。”补法成为中医治疗八法之一,“补”又有滋补、清补、温补、腻补等之分,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辩证进补。

中医强调“医食同源”,“药食同用”,很多食物同时也是补药。进补作为一种常见的医疗方式慢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到宋代,补药的使用日趋普遍。明代中期开始,药材市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起来,药肆增多,药材购买变得容易。为进补提供了药材来源。清代江南“不怕病死,只怕虚死”的好服名贵补药之风盛行,甚至“弱非服用补剂而死,就会受到病患的亲戚及朋友的责难,被认为重财不重命。”前文提到中医提倡辨证进补,需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需要进服不同的补药。但此时,社会中不辨病症,推崇用参茸等名贵中药进补风气,逐渐偏离了辨证进补的原则。当然这种风气与中医主张“治未病”,无病强身的观念不无关系。

清末民国,时局动荡,生活日艰的时代大背景下,人们进补热情却未衰减。“数千年来,谁不相信进补品吃补药呢?富贵人家补的是参茸珠粉,中等人家补的是燕窝银耳,那贫穷人家亦是要弄点膏滋药来吃吃的。”

在民国时期,民众依旧热衷于进补。不同的是,在西医的影响下,人们对中医进补有了一些新认识。随着西方医学手段的进入,许多补药经过西医的化验后,药物的滋补作用受到了质疑,传统用人参、燕窝、阿胶等名贵中药进行滋补的观念也因之被诟病。“其用法只限于内服,大多数为胶质的品,虽非完全没有滋补的功效,可是因为缺乏科学的提炼。也有临时处方,制成丸药膏滋药长服的,但仍旧是缺乏科学的意义。”因而盲目服用补药可能并没有实际的效用。

同时,补药界出现了“新宠”。时人研究化验后发现人参中含有“配糖体”,而决明子、黄芪、龙胆草也含“配糖体”甚多,因而“亦是补身之品”。此外,银耳在这一时期声名大振,“中国科学社化验银耳之角质。含有五碳糖六碳糖以及燐、酸、氢、氧、淡等元素”在补药中的地位也比以前更高了。

总之,民国时期,延续了明清以来以名贵中药进补的观念,而随西医的引入与传播,传统中医进补理念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和影响,有将补药作用与疗效科学化的趋向。虽然民国时期的报刊中呈现出混乱的补药市场,但是从报纸的言论中,我们还是能看到理性进补的声音。

二、西式进补观

晚清,西方的进补观念就已经传入中国,并且在报刊中发布了诸多的广告。但是这一时期,西方科学对人体的认知还不深入。到20世纪20年代,生物化学发展,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过程中基本化学变化规律逐渐被人类知晓,营养学也发展起来。随着这些知识在中国传播,国人对于身体的认知也发生改变。

西医营养素对身体的解释截然不同于中医补气血、补阴阳的传统进补观念。

西医提倡从营养素中获取进补所需物质,而营养素从哪里获得,那就是食物。“补的意义从科学的观点上来解答,是补足维持生命上所需的必须物质,生命是力的象征,力可以从两方面表示,一种是精神工作,一种是肉体劳作。那末生命力的源泉是什么?就是食物。”在西医的解释体系中,食物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步。虽然中医也提倡食补,但是说到进补,更多是指利用药物进补。

西医从生物化学的角度解释了食物之于人的重要性。食物中的营养素成分可以分为六类,对于人体有三个主要作用,分别是“补偿损失了的细胞;供给细胞能力,使他能够活动;其次调节体内的代谢作用”。因而食物就是西医系统里进补的主要根据。“人的身体都是吃下去的营养造成的。中国人的身体之所以不及西洋人,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的食物不好。”因而西医食补的观念让进补就变的触手可及。“吾人生处困苦如警惕此地之生活,除了少数资产阶级的人们,故能进补之外,一般人们的生活也时常发生恐慌,还能讲究进补?实际上这样的论调不过是一般毫无医药与生理常识之话而已。”进补不是富人的特权,也不是资产阶级的代名词,“进补是件每人必须有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有生活,即有进补之事。”

既然从食物中可以获得全部的营养,多余的营养就不再需要。只有当人体从食物中得到的营养不能满足身体所需时,需要服用人造营养素进行额外补充。这些营养素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东方思维中的补品。在纷繁的补药广告中经常看见他们的身影。如“宝华滋补鳘鱼肝油乳。内含诸宝贵成分尤富于维他命VITAMINES即生活素功专治咳却病强身健骨补血生肌。诚为唯一之滋补食品也。”

值得注意的是“补”的意思在这里其实已经发生了转变。虽然中式和西式二者均倡导“补”,但是“补”的原理、方法、目的已经截然不同了。传统的“补”是补益正气、扶助虚弱、治疗虚症。西式的“补”是补充日常的营养物质,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从医学层面上来讲,二者属于两套体系,对人体运作的解释是不同的。人们在接受西式进补观念的同时,其实也表现出他们对身体的认知发生了改变。控制人体功能运作的主要因素从阴阳平衡转变为基本营养物质,因而进补出发点、方式、效用是不同的。

三、反进补之声 :从传统辨证施治法则到现代医药卫生知识

如前所述,进补是近代一种较为普遍的风气。但是,社会中反进补的声音也从未停止。民国以前人们反对进补,多从中医的辨证施治出发。清代江南服补药补死了的例子不少,当时有医生对这种偏激的温补方式提出反对意见“‘风寒暑湿燥火及喜怒忧思惊恐’十三病因,其中没有一种是应当用补药的。”这种看法至民国还在被提倡。“人之有病不外风寒暑湿燥火,因喜怒忧思惊恐为内因。因此十三因,试问何因是当补者。医者先以虚脱吓人,后以补药媚人。”时人认为虚不受补,或者久病虚弱至极的小孩都不宜进补。

伴随着西方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人们多以西学知识为反进补的依据。人们认为身体的强弱在于自然的发育。“余素体弱,百药补之,鲜有效。卫生主任孔博士认为,世之欲藉补药,以强身者,入歧途。须知人体之强弱,在乎自然发育之完全乎。药石能助身体之发育能力甚微。”显然,这是受到生理学观点的影响,认为身体自然发育的良好,体格就会健康,即先天足,后天也就不用补药调理。

还有人认为补药是对身体“寅吃卯粮”的一种透支。“历代的人,有许多为服了人造的提神药一时将所不应发出的能力完全激发出来,以至身体受损伤。许多人造的补药中含有提神的毒质如木鳖等等。所以人服了此种药品虽一时觉得有兴奋的精神效力,却不知身体已经受了大危害。”

在现代卫生观念的传播影响下,有人提出“每交冬令,家业稍有裕者,莫不服补剂。盖药品所以医病,无病而服药,实属无谓,若谓预防针,只需对于卫生稍加注意。”

良好的生活习惯胜过吃补药“健康的要诀在乎正规的生活。一个人过着正规的生活,能吃得下睡得着,就可保证身体好,绝对不须吃补药。”健全的身体进补等于浪费。补药不是根本,锻炼才能保持身体健康。这种思想与民国时期提倡体育运动的思想应有一定关联。“冬令,是富人的季节。在这都会的漩涡里,更刻画出贫富对立的悬殊阶段。富人于健康的修养,不事锻炼体格,徒于补品上企图健全体魄于万一。”诸多反对进补的言论都引导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维持身体的健康。有人甚至称进补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消耗”。

除了以西学为依据外,民国反对进补的出发点还很多。如一些出于政治目的的宣扬。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当前寒风凛冽之时,前线将士,其谁计及补品只需要哉?”补品价格并不低,有些甚至很是高昂。国难当头,这种“骄奢习气”固然是要受到批判的。

以上这些情形当然不是人们反对进补的全部理由。中医强调辩证施治的方法,因而并不是人人都能随意进补的。而近代西方医药卫生知识的传入后,人们更多以之反对中医的进补观念和方式。此外,基于对身体认知观念不同,受时代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反进补的观点。社会有尚补之风,自会有反对之声。只是不同时代,都会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能在一定程度反映人们的身体观。民国时期反对进补的声音也体现了人们进补观念的一个面向。

结语

中国人素来注重进补,在民国时期进补的思想依然没有颓败之势。在西医日趋强势的渗透到中国时,中医的进补观受到了冲击,但并未被“科学的”西医观念完全取代。两者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对抗,但未表现出疾风骤雨般的情形。中西医还相互利用,西医依然在用“恢复元气”、“补虚疗肺”这样的中医词汇来描述西式补药的功效。中医的表述中也在使用西医的知识。如对银耳功效的描述“补气血,治阴虚,疗肺润肠。科学之化验,其结果证明银耳中含多量之脂肪,蛋白质,燐,铁,纳等元素外”。当然二者可能都是出于利益的驱动,西医利用中医的“传统”,中医利用西医的“科学”,来实现各自的发展。而诸如“强国强种”一类的国家民族意义上的宣传方式多见于医药广告的宣传中。

民国时期民众仍然热衷于进补。在时局动荡的年代里面,进补仍未被人们放弃,原因何在?是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抑或进补所隐含的一种地位象征?还是在时局动荡中人们心里的焦虑导致的自我虚弱感?这些都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来解答。

参考文献:

真:《对于服用补药之意见》,《思益附刊》,1921年,第4期荫荫:《补药》,《妇女杂志》,1925年,第 11 卷,第 9期

《宝华滋补鳘鱼肝油乳广告》,《申报》,1925年2月24日,第7版

壶隐、许洄溪:《凡病不宜轻易服补药》,《江苏全省中医联合会月刊》,1926年,第4期

李徵轺:《答舒啸脾虚泄泻服温补药夭殇之疑问》,《医界春秋》,1931年,第58期

自新:《滋补特刊:银耳补内分泌液说》,《卫生杂志》,1933年,第14期

王竹君:《补药与自疗》,《新生活周刊》,1935年,第1卷,第59期

范凤源:《冬令补药之研究》,《长寿(上海)》,1934年,第86期

《冬令健身之三大补品》,《申报》,1934年12月1日,第17版

吴子珖医师:《谈谈补药》,《健康世界》,1936年,第3期

张士陶:《滋补问题》,《通俗医药讲座》,1936年,第9期

李济人:《谈冬季滋补品》,《光华医药杂志》,1936年,第4卷,第2期

同素:《关于食物中而来之滋补力剖视》,《健康知识》,1938年,第1卷,第2期

汪于冈:《第二次家庭座谈会:健康与营养》,《健康家庭》,1939年,第3期

《冬令吃补药的危险》,《实用英文》1939年,第5卷,第5期

晓知:《食物中之维他命与进补之关系及其他》,《现代家庭》,1940年,第4卷,第5期

《补品:将士们不需要这些东西》,《展望》,1941年,第20期

正本:《从冬令进补谈到食物的营养价值》(待续),《帆声月刊》,1943年,创刊号

《疾病,营养,补药》,《现代农民》,1947年,第 10卷,第 5期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蒋竹山:《非参不治,服必万全——清代江南的人参药用与补药文化初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7年,第1期

张宁:《脑为一身之主:从“艾罗补脑汁”看近代中国身体观的变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1年,第74期

张仲民:《补脑的政治学:“艾罗补脑汁”与晚清消费文化的建构》,《学术月刊》,2011 年,第 9期

范雅君:《滋补与健康:〈申报〉补药广告的社会文化史研究(1873~1945)》,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蒋竹山:《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

猜你喜欢
补药西医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洗脚泡脚胜过吃补药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滥用补药祸非轻
健康观念治疗
白补药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