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柳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1981年9月21日至23日,山东省第一届古筝比赛在济南文联礼堂隆重举行。这次大赛是第一届“泉城之秋”音乐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举行古筝这一单项专业比赛,在我省还属于首次,在全国也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古筝是我国特有的古老民族乐器之一,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广泛流传,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长期流传过程之中,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山东筝派以苍劲有力,大方脱俗的演奏风格独树一帜,主要流传于鲁西南的菏泽地区与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菏泽地区的郓城鄄城一带,素有“郓鄄琴筝之乡”的美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山东省音乐发展呈现一片复苏的景象,大赛的举行对于我省音乐人才培养、交流经验、繁荣创作等方面产生了是十分深远的影响。
查看当时大赛的举办记录,名家济济。著名古筝专家赵玉斋、高自成、韩庭贵、张应易,以及北京古筝协会会长著名古筝艺术家曹正等同志担任此次大赛比赛评委,专业音乐家们的参与,象征了这次比赛的权威性。。从评委会公布的比赛流程和曲目来看,第一轮:1、《渔舟唱晚》、《汉宫秋月》传统曲目演奏2、新创作曲目演奏;第二轮:1、《高山流水》传统技法演奏 2、《丰收锣鼓》、《瑶族舞曲》改编新曲演奏;比赛顺序以选手抽签而定,以记名次的方式进行评选。比赛有着专业的举办流程,以传统现代创新相结合,让选手们的演奏和创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整场比赛选取演奏的六首曲目从古典、传统、民间、专业等多方面考验选手,体现了比赛的专业性,评委会的权威性也象征着这次大赛的举办也是在向着专业化、全国化的方向发展。
大赛还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这次参赛的选手通过各地市选拔、推荐了10名演奏员,其中最大有70余岁,最小的只有10岁,他们有的来自于民间或文艺团体的青年演奏员,也有来自农村的社员、商业战线的营业员、机关干部和学生。这次比赛评选出优秀奖两名:郭红莲、黄梅;优良奖四名:郭丽敏、姜立伟、杜鹃、韩应伦。优秀奖的获得者郭红莲当时年仅17岁,是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的青年演奏员,她当年以技术全面,出音刚柔并济,乐感理解透彻,音乐处理细腻丰富的演奏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称赞。直至今天在山东省许多大赛评委席还能看到郭老师的身影;另一位优秀奖的获得者黄梅来自于山东派古筝的摇篮——鲁西南菏泽地区,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古筝教师,自幼学习古筝,基本功掌握扎实,演奏风格粗犷,她带来的新作品《牡丹乡的春天》得到了评委组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比赛,大部分的获奖选手后来都致力于古筝事业,积极推广了山东筝派的传承与发展工作。
比赛中还诞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新作品,对于山东筝派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其中以《春汛渔歌》、《牡丹乡的春天》最具有代表性,直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演出舞台还在不断上演,余音绕梁,不绝于修。《春汛渔歌》是由李祖基、孙忠安、郭丽敏共同创作而成,李祖基在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丰收锣鼓》闻名全国,这次他和学生一起创作的这首作品,依然颇具山东特色,将山东筝派的韵味发挥极致。全曲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勤劳勇敢的渔民紧张劳动和丰收所带来的喜悦心情,乐曲运用了多种古筝演奏技巧,并巧妙柔和了一些琵琶的指法在其中,其曲风热烈、高亢,将渔民劳动号子的形象充分发挥其中,给观众强烈的印象。另一首新曲《牡丹乡的春天》(牛玉新、黄梅曲),具有浓烈的鲁西南地方特色,引子部分巧妙运用间隔八度的滑奏模拟春日乡间的鸟语,惟妙惟肖,意趣盎然;以筝柱左侧演奏模拟“竹板声”伴奏,轻快的曲调也别有一番韵味。但是,这些乐曲的作曲技法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次的大部分新作都出自于演奏者之手,他们大部分并未受过专业作曲技术的训练,一般都缺乏发展乐思和结构全曲的能力,使得这些乐曲音乐形象思维发展稍逊,个别段落的衔接处略显生硬。但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当时音乐创作者极大灵感,毕竟经历过十年浩劫的打击,大家也在努力摆脱以往创作中“左倾”的影响,新作品的问世,积极地推动了大家创作热情,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吐故纳新,使得我省,乃至全国古筝乐曲创作事业迎来更好的发展。
虽然比赛的本身就是最好的学术交流,但在比赛之余,组委会的工作者为了进一步推进山东筝派的发展,先后举办了两次有关山东筝派的学术报告会,由赵玉斋、成公亮两位老师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山东筝派的历史渊源、技法特点、继承发展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解。大会还安排了老一辈演奏家和青年选手们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老一辈演奏家有著名古筝演奏家、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曹正老师,著名古筝演奏家沈阳音乐学院赵玉斋教授,著名古筝演奏家西安音乐学院高自成老师,山东菏泽地区演奏家山东艺术学院韩庭贵老师,著名古筝艺人张应易等人,他们感慨地谈论着旧社会学艺的艰难困苦和当时民间艺人社会地位低下,悔恨这十年浩劫对于民族音乐事业的摧残,勉励年轻一代要珍惜现在优越的条件和宝贵时光,在为青年筝手们所取得的成绩欢喜之余,还恳切地给予指出他们学习和演奏中所存在的问题。比赛期间大会还特别重视古筝教育事业的推广,特设集体课和小组课的形式,有赵玉斋、高自成、韩庭贵等先后多次为选手们传授技艺。
虽然这次比赛的选手只针对山东省内,但是古筝专项的比赛在全国还属第一次,来自北京、西安、上海、沈阳等的观摩人员不在少数,他们大都是从事古筝演奏、教学或理论的专家,如北京古筝研究秘书王世璜同志,中国音乐学院古筝研究生邱大成同志,西安音乐学院教师周延甲同志,西安燕乐研究社曲云同志、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的多位老师等,他们在上个世纪是影响古筝届发展的中流砥柱,这次比赛之余,他们相互间进行了交流与切磋,和多位老的艺术家探讨了部分古曲的渊源及技法演变等学术问题,并对大赛的举办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这么多老、中、青古筝演奏家济济一堂,在山东省古筝艺术史上还是首次,在全国来看这种比赛也是空前的。
在电视传媒刚刚发展的80年代,这场比赛还专门为名家新秀们拍摄了古筝演奏的纪录片,省广播电台也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录制了一批宝贵的山东派古筝音响资料,如赵玉斋演出实况录音、古筝比赛优秀者新作录音、高自成传统古筝曲目演奏等等。其中的部分专题音乐节目,逐渐地在全国范围传播,有些还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电视循环播出。正是因为众多名家的参与,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不断深入,使得这次大赛不仅仅局限于山东省,而是在全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许多省市争相效仿,国家相关部门也做出了反思,加强了对于古筝这一民族乐器的重视。
往事如烟,距离第一届山东省古筝比赛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许多老一辈的演奏家、教育家已经离我们远去,本次比赛不仅检阅了我省古筝艺术的发展,也向全国弘扬了山东筝派艺术的辉煌。作为一个繁荣音乐创作、积累优秀曲目、提高表演艺术和发现表演人才的盛会,这次比赛的功绩是无法磨灭,但是许多不足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现如今大大小小的民乐比赛此起彼伏,但是都对传统筝派的弘扬稍有不足,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比赛拥有延续性和周期性,让他更加完善,让更多的人都去铭记,怀念。
[1]张振涛:《诸野求乐录:张振涛音乐学研究文集》[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11.
[2]李焕之主编:《当代中国音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7.
[3]梁茂春:《当代音乐史1949一1989》[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7.
[4]音协:《“蓉城之秋”音乐会简介》[J]音乐探索,1996,(4)
[5]范道桂:《艺术节的文化学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1998,(12).
[6]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组委会:《上海之春:越过半世纪的音符》[J]上海采风,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