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磊,程学庆,邓灼志
(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以下简称 “方案”),将 “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未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家战略和重要议题[1];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2016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我国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2]。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一流学科建设,而高水平的科研教学实验室则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条件。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3]。按照实验室承担的主要任务,高校实验室大致可分为科研型实验室和教学型实验室。虽然教学与科研是不可割裂、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科研型实验室与教学型实验室在实验目的、人员构成、管理体制、空间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科研型实验室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其特点是以支持科研项目的申报、研究、开发为目标和任务,实验室拥有本领域有影响力的学术专家为学科带头人及学术精英组成的科研团队,构造科学实验环境,配套专业化科学实验仪器设备,有的还装备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这类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先进,管理科学、高效,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来源充足,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4];教学型实验室专门从事人才培养,以训练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提升实验质量为主要目标,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并提供实验教学资源,是我国高校中最为普遍的实验室类型。此类实验室一般存在教学任务繁重、事务性工作较多、领导重视不够、人员素质不高、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成了制约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探讨高校教学型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问题,以下所述实验室均为教学型实验室。
实验室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高素质、稳定的实验系列人员队伍作为支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验室的运行效率与发展前景。如何稳定并建设好一支具有高水准的实验室人才队伍,打造和不断提升实验室的软实力,是高校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课题[5]。在此背景下,实验室人员管理机制的探讨成为一项先导性、基础性工作。
实验人员队伍是实验室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其主要承担着实验教学工作、仪器设备的测试与管理、科研工作、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室卫生、安全等日常管理工作,因而实验室人员整体素质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广义的实验室人员队伍包括从事实验教学与科学实验的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包括实验室技术工人)、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参加实验研究的研究人员,可以说参与实验室工作与管理的有关人员均属于实验室队伍的范畴[6]。在本文中,将实验室人员定义为三类人员: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即狭义的实验室人员队伍。其中实验教师以实验教学为主;实验技术人员以为教学、科研提供技术支撑为主;实验室管理人员以负责实验室常规管理为主[7]。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实验室人员的工作内容划分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明确,大部分实验室工作需要大家共同完成。
以往高校扩建和扩招政策,使得各高校似乎更重视对实验室硬件设施和仪器的更新和改造,对实验室队伍的建设重视程度则明显滞后[8-9]。主要表现在:岗位绩效考评制度不合理,缺少定量的考评指标,导致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激发实验室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实验技术系列发展空间有限,晋升机会少,人员待遇较低,工作环境较差,工作内容繁杂,导致实验室人员队伍不稳定;实验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学历层次和职称水平偏低,钻研业务的氛围并不浓厚;高校对教学实验室政策导向和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导致工作氛围较差,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工作热情较低。实验人员队伍管理存在的这些问题,成了制约学科建设和高校发展的不利因素。
方案明确指出要通过一流学科的建设带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方案中提出的五项基本任务和五项改革措施都离不开一流实验室建设作为支撑和保障。建设一流高水平实验室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流实验室建设需要一支既精通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熟悉相关实验技术、有着合理知识体系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以及职称结构的人才队伍。而建设这支队伍首当其冲的是需要一位一流的实验室负责人,该负责人必须热爱实验室教学和管理工作,能够为教学实践、学科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时刻以一流实验室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是一名作风正派、思想创新、意识先进的实验室领导人[10]。实验教学团队是核心骨干人员,一流的实验室必须具备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团队;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建设的保障,该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不断积累和收集技术解决方案,了解相关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思想,积极推动一流实验室的系统优化和信息化建设;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是实验室建设的根基,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在工作中要回归服务本位,为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顺利开展提供高效服务,实验室管理队伍还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学科专业知识,为实验室建设引入新的思想和解决方案。
高校实验室人员岗位定量考核工作是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客观评价实验室人员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成绩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一流实验室建设要求在实验室人员考核中引入科学的量化指标,每个学科应根据自身学科性质和发展要求,拟定可操作性强、合理高效的实验人员工作量考核办法。考核办法的制定需要建立在调查分析、广泛参考和不断实践修正的基础上进行,如果考核指标不科学或不公正,反而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人员工作积极性。
在考核指标制定中,应坚持“全面纳入各方工作、重视工作实绩、规模与质量并重、加大改革创新权重”原则,利用调节系数的办法反复修正考核公式。其考核指标范围应涵盖实验教学工作量、实验室日常维护管理工作量、普通仪器设备维护工作量、大型仪器设备维护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实验室建设工作量以及行政管理工作量等几个部分组成,实验技术人员年度工作量则等于各单项工作量之和[11]。科学、合理、公正的实验室人员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是下一步进行聘任、奖惩、晋级工作的基础,体现了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原则,激发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感,推动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实验室工作质量的提高。
要实现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实验技术人才,还需要知识面广、高度负责、执行力强的实验管理人才,以及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表达能力强的实验教学人才。在实验室中,这三种角色缺一不可,可以由不同人员担任,也可以适当将任务集中于一人。实验室应把实验技术与实验教学人员队伍的充实放在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和科研;在教师职称评审、岗位晋升中应将承担实验教学任务作为必要条件,规定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必须从辅导理论课和指导实验做起,吸引和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实验课教学,成为实验课教学的骨干力量,确保实验队伍的稳定性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对于实验管理人员,应在职称评审和晋升交流渠道上对其进行充分考虑,保持实验管理人员队伍的活力和创造性。
在实验室人员的职业发展方面,学校应积极探索一条明确的晋升路线。如国内很多高校已实现在实验技术系列中设立教授级高级实验师,改革实验系列的职称评价体系,实验系列的职称评价兼顾教学、科研和技术奖项;或规定新进教师须在实验室工作2至3年,实验人员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岗位不变的情况下可转为教师编制并可评审教授或研究员;实施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将实验室队伍纳入,给予资助[12]。这些改革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为实验室人员的晋升提供更多机会,激励他们在实验室工作中创造更多成果和价值,促进人才活力的激发。
对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的实验室人员,应将其纳入学校教学师资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把对实验教学师资的培养纳入高校整体师资培养的体系之中,加强对于实验教学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不断提升其教学理念和授课能力。各单位也应在政策上支持实验教学人员攻读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及时把专业最新技术融入实验课堂教学,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研究能力;对于实验技术人员,则应加强其在仪器设备的测试、维护、功能开发、运行管理和对外服务,鼓励实验技术队伍人员通过公派形式出国(境)研修,支持实验技术队伍人员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开展交流合作,到国内重点实验室进修,到相关企业实践、考察、更新知识,掌握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实验管理人员,应更加重视其综合业务能力的提高,组织参加不同形式的交流和培训,为其制定明确的管理服务目标,加强有关政策、规章、制度的各级培训,进行院校间、各实验室间、各学科间的学习交流,给予更多学习先进实验室管理理念的机会,不断开阔眼界,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在今天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无论实验教学、技术或管理人员,都要更加重视进行学科交叉研究。这就要求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寻找可以落脚的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对此,学校应对能够进行学科交叉研究的实验室人员赋予更宽松的管理政策,以任务绩效和成果产出为考核导向,提升实验室人员队伍整体水平,进而更好地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和完成实验室开放运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