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新(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引言: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之一,它的这两种特性,我们不可片面,应当合二为一,既要体现艺术的审美,又要保持文化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一番讲话,每一句都发人深省,对于当下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来说,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首先要提到的是文化,何所谓之为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它是这个国家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它承载不仅仅历史,更是一种文明,是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中华文明发展到今天,并没有停下它的脚步,它是一直往前不断发展的,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书法爱好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有责任把中国优秀的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借用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它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不断发展到了今天,它不但没有走向消亡,反而在历史的舞台上更加炫彩夺目。书法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有两个方面的用途,一方面是实用,另一方面是艺术。目前来说,艺术的成分比较多一些,书法是用来抒情写意的,跟中国画在艺术上的性质是一样的。对于书法的传承这一方面来说,我还是比较认同老先生们那一套,书法就是用来写写字的,主要是抒发自己的情感,悲也好,喜也好,随性而已,又不历史上就会有千古名作《兰亭序》、《祭侄文稿》了。书法如果一味地去追技法,会容易走向死胡同,如果一味地追求艺术,会把自己搞疯。我认为书法的继承,还是需要以文化来作为支撑的。我们纵观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书家名作,他们哪一个不是文学家,诗人,而书法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或者说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欧阳中石先生提倡的“文以载道”,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
书法也属于文艺作品的一种,既然属于文艺作品的范畴,当然我们也要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的作品,就像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书法作为文化的载体,也要符合这个时代的精神,我们除了书写古代的诗词歌赋之外,也可以书写一些时代性比较强的书法作品。值得称道的是当下一些很明智的家长,都为自己的孩子报了书法班,让小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中国的书法,我觉得这对于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对于书法专业的我们来说,感觉到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我觉得到这是一种责任,我们会把书法好好的传承下去,让中国文化的火种薪火相传。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觉得也许这就是对文艺最好的诠释了吧。先秦的时候有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艺巅峰,现在的新时代,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硝烟的时代,各种文化互相交汇融合,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所以说,现在的文艺工作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做好文艺工作并不断发展创新是时下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提到创新这个问题,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句话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话是这样说,可是如何去做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创新并不是说摒弃传统,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我们推陈出新,创作出一些符合时代的文艺作品。就以书法为例来说吧,我们来谈一下当下的书法创作如何继承与创新呢。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被视为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形式之一。熊秉明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中国的书法,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关于书法的继承与创新,历朝历代的书家都有过深入的思考,正是因为这些书家的不断创新努力,中国书法才走出了这几千的辉煌。如果稍微懂一点书法的人都会知道这样一句话,也许这句话说得可能有些绝对,但也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这句话是这样说得:“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晋代人的书法讲求韵味格调的高低,唐朝人的书法追求法度的严谨,宋代人的书法追求个人的意趣,元明的书法又追求书法的姿态美。这句话是用简单的一个字,概括了一个时代的书法,这样说未免有点片面,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特征,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又是什么呢?也许短时间内,我们无法找出答案,那先让我们试着谈一下书法怎样来继承与创新吧。
书法如何继承和发展?许多人都在思考和尝试中。 对数千年已成巅峰状态的书法艺术,有人拿起传统工具另辟蹊径;有人在古人碑帖中模仿一生。纵观整个书法史,字型变革和发展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开始,秦篆书、汉隶书、晋唐草书、真书、行书;这些字体面貌各异,各体字形泾渭分明;旗帜鲜明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而唐朝之后直至今天,在字体的变革上基本停滞不前。后人在唐朝及之前创下的字体中,精力放在了追李斯追钟繇、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等书写的技法上,沉浸在所谓的晋韵、唐法、宋意中。谈到变,也只是在技法上加于尝试,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革新。宋朝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元朝的赵孟頫、王蒙等;明朝的解晋、祝允明、文徽明、董其昌、张瑞图、王铎等,清代的石涛、王澍、金农、郑燮等,都是名家,其各人的书法门道仍框定在前人字体的形势中。毫无疑问,在书写演绎的造诣上他们个个都是绝代高手。
书法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历史性的话题,也是一个时代性的话题。书法在文艺传播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来说一下,文艺来源于人民,也即来源于生活,很多时候,有人会问什么是生活,其实我们活着就是生活,社会是由每一个社会成员所组成的,每一个社会成员组成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人活着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或愉悦,或痛苦,或心情舒畅,或悲痛欲绝……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哪一个不是作者自己的生活状态,生活感受,生活经历。张旭始见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其神。蔡邕偶创“飞白书”乃是见工匠刷墙所悟。生活本来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生活就是艺术。所以我们前面讲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民来说的,文艺说到底最后还是属于生活,是属于人民大众的,真正的艺术应当是雅俗共赏的,真正的文艺也应该是喜闻乐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