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龙梓介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西桂林 541000)
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军老师出生于河南,199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助教班学习,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班。在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四年学习中,他接受了“学院派”式的科班训练,正是由于大学期间严格有素的训练使得他具有良好的绘画基本功和扎实的造型能力。
在与王军老师的一次深入交谈中,他也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他当时版画的学习过程与感受。王老师从大一开始版种技法学习时,就对铜版画情有独钟,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与偶然性让他对其探究充满了兴趣。自那时起到毕业的四年时间里,便做过很多对铜版画的实验与实践。铜版画不同于直接绘画,而是需要经过画稿、制版、印刷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完成作品。对于铜版画技法的学习与研究,需要胆大心细。除了坚持一贯的蚀刻技法外,还要尽可能地去尝试许多其他的方式,就是寻找各种“腐蚀”与“防腐”的可能性,以达到不同的有趣味的画面效果。探究过程中充满了对铜版画技法中偶然效果的发现与利用。
线可谓是铜版画语言的灵魂。它可以在坚硬的金属板材上直接用钢针刻制,也可以在板面涂上沥青等防腐液,待干后用钢针划破防腐层,通过化学腐蚀而得。铜版画的线条具有立体感,且有丰富的变化,可深可浅,亦粗亦细,可轻松写意,也可严谨有序。
王老师的作品画面较为整体,在尊重客观物象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点、线、面的并置,给人留下沉着凝重的既视感。如《曾今辉煌的城》中,长方形的构图中,前景的阶梯以及中景的墙面都是横向排列的,这样的构图设计加深了画面的横向张力,使得观者的视野更加的广阔。而远景的两条透视线则恰好与城门形成一个倒三角,打破了单一的横向格局,增强了画面的纵深层次感。画面前景中阶梯两旁的线条不仅轻松、写意,颇有中国书法“写”的流畅,同样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不仅如此,从这幅画中也能够读出作者赋予的深刻的历史内涵。高大牌楼依稀可以看出它往日的辉煌。想象一下,在以前的岁月里人们从牌楼下经过,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行人络绎不绝。然而现在牌楼前空无一人,杂乱不堪。横七竖八的木头斜横在道路两旁。使人清晰的感受到衰败之感。繁华的城随着历史的更替,失去往日的光华,湮没在历史之中。虽有点伤感,却也是历史之必然。
与轻松写意的线条不同的是硬朗刚劲、骨法用笔的线条,严谨细腻的线条也常出现在他的画面中。与写意的线条相比较,硬朗的线条更富有力道,作为画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如《老屋》中,尺幅不是常规的长方形,而用接近正方的形状来加强画面的稳定性。运用成角透视给人一种无限延伸的视觉感受。画面不刻意追求光影效果,色调沉稳,单纯、凝重的色彩效果有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可以带动观者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品读他的审美意味。同样这幅画也有一种老照片的感觉,当这些古朴的木结构房屋被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楼房所代替,这种独特的人文情怀越显浓重。老屋也终将消匿在历史的烟雾中,悲情之感渐生。
王军老师本科学习的是版画专业,版画给他带来的影响并非只局限于严谨的塑造能力和扎实的造型基本功,版画的艺术语言特点已经深深影响到他的油画语言。例如他的油画作品《生存状态》,他的创作与他周围的群体有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他所关注的是个人情感与生存状态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使他的作品体现出社会性的特征,揭示出社会重压下的有意识的思考。作者敏感的把情感抽离并转译为图像符号,将其安置于一个带有抽象性质的情境中。平面单独的背景,略带压抑的空间,红色的主体人物,这些原点是现实生活中的瞬间和各种隐喻情景的合成面。作者的忧伤情绪游走于画面内外,略带神秘的色调又暗含了这种情绪的传达,低沉而有力的撞击着观者的内心,令人不自觉的沉浸与画面情绪之中。由此及彼的联想起生活中自己某些相似的情景,这也许就是画者与观画者之间的共鸣。
没有加入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艺术品是不可想象的,好比王军老师的《生存状态》系列作品,将作者自身的情绪在画面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不同的夸张表情,不同的姿态都很好的将作者内心的一种情绪流露了出来。稳重踏实的造型基础加上逼真的表情流露,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即视感。
王军的铜版画与油画具有兼容并蓄的品质,画面中包含艺术家自身对于人性、社会以及世界的思考与感悟,有着极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中反映出的深刻思想是他文学修养、生活阅历和艺术追求的体现。他回望历史,体会到了其中所蕴含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赋予画面的每一笔都具有深度。生活中的他做人如做画,同样稳如泰山、内敛从容,这才形成了他朴实无华、稳中求进的画风。
参考文献:
[1]张毅.铜版画艺术语言探索[J].考试周刊,2011.
[2]蒋跃.东西方绘画的交汇[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肖舜之.自然,人文,艺术,表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