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醒善
(大庆市书画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1)
在数码版画创作中,其创作类型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处于画面需要,利用数码技术达成特殊的艺术效果,例如在黑白木刻的创作中突出传统与现代的对比性。另一种是完全凭借数码技术进行的版画创作,运用资源库搜集图片信息,并选择可利用的创作素材,经过数码软件的相关处理,其间也会参考传统版画的创作语言,最终以纸张的形式输出相关作品。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在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同时,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版画艺术为例,相关高校已将数码技术运用到教学之中。具体而言,有别于传统版画创作,数码技术丰富了版画的呈现形式,突破了传统创作的局限性,体现于版画创作技法的革新,进一步拓展了综合版画种类。在创作风格的角度上,数码技术可有效融合绘画风格,增添了版画的形式色彩,丰富了版画艺术的内涵[1]。在数码版画创作中,绘图软件占据较大比重,而打印、制版等工作也贯穿于整个绘制过程,不仅提升了版画创作的效率,更转变了单一样式的创作思路。参照创作成本,传统版画创作对时间、物力、财力的耗费更加巨大,数码版画创作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数码版画创作中,绘图技能是创作者必备的基础,其后是审美素质的提炼。简而言之,绘图软件为版画创作提供技术支撑,而绘制技巧的运用则贯穿于整体绘制进程之中。以黑白木刻的创作为例,绘图软件的使用可促进创作元素的成型,为后续的打印及处理做好准备。而绘制软件的选择具有多样性。例如,Photoshop软件,可处理以像素构成的数字图像,并进行图片编辑工作。当然,版画创作追求多样化的艺术效果,还需要相关软件的配合使用,如Paiter、CorelDRAW、3dMax等。此外,绘制软件还具有工具属性,可制作出多种形式的绘画工具,以满足版画创作的个性表达,摆脱绘制工具对创作的限制性。当版画创作与数码技术融合,一种绘制软件就可完成整个创作过程,但绘制软件的单一性也会造成艺术表现效果的缺陷,例如画面的纵深感与空间感,这就需要进行三维建模构建空间,可在图像处理之前使用3dMax软件,其后保存图片格式,并将之导入图像处理软件,并最终呈现所需表达的艺术效果。
要保证图像素材的质量,就要运用专业的数码相机,实现高像素的硬性要求,其后利用高清晰的扫描仪,以确保画面的清晰度。简而言之,所输入图片的质量关系版画作品的质量。关于图像图层的编辑,以Photoshop为例,考量图层的对应性,在编辑时可避免视觉干扰,在相关艺术处理后即可实现图层的综合。若某一图层的画面效果有待改善,可单独调整相应画面,以促进画面整体的协调。针对反转片效果,在图层编辑中的运用可强化色彩对比,从而产生特别的艺术效果。借助通道的编辑功能,图像的空间层次感更为明显,背景图层也可得到有效调节,尤其是局部背景的修改,可有效晕染画面氛围[2]。借助滤镜处理,数码版画创作的艺术效果被极大丰富,如木刻技法就可适当调整刀刻深浅,近似于传统版画创作的技法效果。若需要创作者自行设计图案,可利用绘制软件的相应功能对图像素材进行“移花接木”,其后完成相应的艺术处理。在这些图像素材的“解构”与“重构”中,产生了新的艺术符号,体现了数码技术在图像处理方面的多样性、灵活性。
当绘制软件完成版画创作,在输出时要转换色彩,以保证输出图像的清晰度。以Photoshop为例,其默认的色彩模式为RGB,要将之转化为CMYK模式。而将绘制软件中的版画作品转化为现实中的版画作品,就需要借助打印机来完成。具体而言,关于版画作品的输出,相关要求应依据创作的实际情况。例如,创作初稿或创作小稿,其输出只需运用一般的打印机,若是确定画面的最终效果或画面对色彩的要求较高,就要运用彩色打印机或专业打印机进行图像输出。此外,在最终的版画作品打印前,创作者要对作品进行细致修改,且分辨率的调整对作品的艺术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版画作品输出时要加以关注。总之,版画艺术要迸发出持久的活力,就离不开艺术表达形式的创新。如今数码快印技术的运用广度被不断拓宽,已融入到古典及现代风格的版画创作之中。例如,在丝网版画创作中,相关稿件的设计均使用绘图软件,而胶片流程的打印也就必然应用了数码快印技术。总之,相较于手工绘制,数码技术把握了构图精髓,在图像精确度的呈现上也作用明显,而新型喷印技术正逐渐推广,版画创作形式会更加丰富。
结论:综上所述,数码技术的应用为版画艺术的发展拓宽了路径。本文具体分析了数码技术与版画绘画风格的融合,并结合数码软件、图像编辑、媒介输出等,探究了3dMax与Photoshop的配合使用方法,论述了图层编辑对图像色彩的强化、RGB与CMYK色彩模式的转换,提出了构建画面的纵深感与空间感、图像背景图层的调节、图像分辨率的调整等方面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石刚.数码技术与当今中国版画艺术结合的相关思考[J].艺术评鉴,2017(20):164-165.
[2]盛婷.数码新媒介对于版画艺术创作的重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5(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