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宗谕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田野考古学”的这种称呼,是在20世纪初正式提出来的。但当时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根据调查的结果,来测绘地图,作为记录的附件。而“艺术考古学”的产生,在于中国绵延不绝的历史,以及蕴含了极多的艺术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的发现和整理就在于我们的考古理论和实践。
具体来讲,田野考古学中田野发掘是田野考古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基本方法。发掘之前,要根据发掘目的与相关学科的工作人员一道设计技术路线,使学术目的明确、方案切实可行。最常见的田野发掘有遗址发掘和墓葬发掘两大类。遗址的具体发掘方法为“探方”法,即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而墓葬发掘,首先要确认墓葬被埋在哪层土层之下,弄清墓葬的形制、结构,仔细清理葬具、尸骨和随葬品。通过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方法,对获取的实物资料进行分类、修复和统计及初步研究。按照类型学原理,对遗存进行详细分类和形制演变的研究,判断各单位的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以后,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转入以发掘为中心,并扩大调查的对象和范围,方法也逐渐完善,技术快速的进步着。
中国整个考古学从理论到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一个过程,弥补了很多的理论和实践的考古缺环,同时考古的学科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但是,在最初的考古过程之中考古学家一般都只注重遗物的年代划分和其代表的生产力,而对其背后隐含的宗教、文化、艺术和民俗等领域的内涵却长期忽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之后,接受了来自西方的大量新考古学理论和艺术学理论,考古学界才开始注重关于人类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从而积极的参与到对彩陶、壁画、铭文等得艺术价值的研究之中。艺术考古学在我国才正式建立,从理论到实践才开始逐渐走向正常化。假定艺术在既有的人类历史中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只有那些能够为同一个概念所描述并且能够称之为‘美术作品’的对象才具有研究的价值。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艺术考古学也逐渐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结构,并且作为一门通过实物形象来对人类观念的发展和变迁进行研究的人文学科在不断的完善。中国的艺术考古学随着我国的考古学、美术学、历史学以及艺术学的共同发展,也表现出了强大的包容性和对象空间拓展性,而且由于上述学科的综合而形成了自身的特质以及学科的旨趣和研究的内涵。同时,作为一种规范和厘清研究中的一种思维范式或者理论体系,物态学理论的逐渐形成使得立足于实物形象进行本题分析以及对作品的实物形态知州的环境与人文信息纳入到其意义形态的分析范式成为了可能,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我国的艺术考古学的二次腾飞。
不仅如此,一些艺术史的研究者还开始加入到对艺术考古学中的共同探讨之中来,一些美术界的人士也开始不断加入到这一阵营,使得艺术元素在艺术考古学之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艺术考古学也获得了不断完善的机遇。中国的艺术考古学脱胎于传统考古学,其理论基础最先由在田野考古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奠定,在考古方法和理论方面的架构已经完全建立,是我国的艺术考古学具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而具备良好美学、艺术修养的研究者的加入,则促成了我国的艺术考古学的再次发展,尤其是针对那些已经出土的艺术品的研究,近年来也涌现了较大的成果。再者,中国艺术考古学研究的人才也更加趋向于专业化,国内的不少高等院校已经在着手培养艺术考古学方向的学生,而且在传统的考古学中,也加大了对艺术和美学理论的教育。
随着中国艺术考古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由于艺术考古针对的往往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古代的工艺品或者美术品,这些作品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我们不断强调科技创新、产品设计的民族化、本土化的今天,艺术考古学带来的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总结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现实意义,而随着我国的艺术考古学的不断发展,这一现实影响还将不断的扩大。
到目前,经历了种种质疑,也正是在这种种质疑之中,它也迎来了一次次的涅槃,我们期待着浴火重生的艺术考古学焕发出更为灿烂的光辉,使得我国古代悠久而又灿烂的艺术文化能够重见天日,并对我国现代社会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琳,《美术考古》.四川美术出版社,2004
【2】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
【3】陈淳.《当代考古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王琳,《美术考古》.四川美术出版社,2004
【5】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学出版社,2006
【6】陈淳.《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