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清 罗 曼
1.2.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 江苏省 南京市 210009
天气预报和天气科普进入视频化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之后几十年中,气象视频相关产品发展迅速,然而,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直播逐渐发展为新媒体的重要领域,固有的气象媒体格局随之受到冲击。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紧跟大势,研发并推广自主品牌“风云即拍APP”,以汇聚广大气象从业者以及气象爱好者,将身边的气象事件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展现出来,打通天气现场和直播节目之间的联通渠道,通过手机就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天气和灾害现场情况,是防灾减灾、科普教学、互联互通的利器[1],然而,公众对一般直播的认知偏见和气象直播队伍的不成熟,导致气象直播一直没能规模化、产业化。气象直播有别于其他形式的网络直播,不仅有较高的专业性,而且在面对灾害现场时,不应该有大多数网络直播惯用的“搞笑、调侃”等互动方式,在“度”的方面很难把握[2]。本文从准备工作、实际操作以及直播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阐述气象直播的要点。
气象直播多发生在户外,更可能出现在灾害现场,所以前期的准备工作尤其重要、直接决定直播是否顺利完成。本文将准备工作分为三步,分别是:选题、人员组织、设备准备,这三个步骤重要性依次降低。
选题,简而言之就是直播的时候主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次成功的气象直播,如何能够内容充实,需要精妙的构思:从实况数据收集,到未来趋势的解读;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到对环境气候改变;从严禁的科学分析,到通俗的科普传达,这些都是以充足详实的数据为支撑,完整流畅的叙述为基础,全方位多角度的现场画面为衬托。选题的准备是一个系统工程,虽没有一定的规定,但宗旨明确,就是根据天气气候现场,收集尽可能的资料。
气象直播的选题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个天气现象或正巧路过灾害现场,属随机性质,而且极有可能转瞬即逝,很难做到充分准备,关键在于迅速进行拍摄记录,它的现实意义大于一切,能够记录下难的一瞬间才是重中之重,举例来说:如一次小型的龙卷过程,持续时间大概几秒到几分钟;又如一次雷电击中高层建筑的瞬间,只有短短几秒,能够抓住这个瞬间已属不易,各种附加要求可以从简从无。此种直播偶然要素所占比重太大,不是本文重点。另一种是气象直播面临的常态,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根据天气预报可以预见,根据以往经验可以判断,或者根据现场实况可以参考,有充足的时间可以进行前期准备,中心话题比较容易提取,依托气象部门海量的科研、科普、预报、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另外气象灾害现场往往震撼力实足,身临其境的直播,有强烈的视觉表现力。
气象直播所需人员包括两个方面:辅助人员和主播。人员准备,不仅要求难度大,而且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磨练,完成出色的直播,这是必不缺少的过程直播。
气象直播的准备工作是要由辅助人员细致分工完成,其专业性远远高于一般的直播,尤其对气象科学、撰稿编辑和设备应用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选择适合的人员搭配,是气象直播准备中的难点之一,也是气象直播“高门槛”的体现。虽然气象部门有足够的人员储备,但面对直播所需的综合要求,仍然会显得捉襟见肘。科研能力强的人员往往不懂得电视语言,容易话语生硬;有撰稿能力的人员可能不了解直播过程,容易言不达意;有设备操作经验的可能不了解气象科学,容易在直播过程中抓不住拍摄重点;这些问题,需要通过长时期的配合和经验方面的积累。
气象主播是直播的主要呈现者,如何在面对灾害时不怯场、在镜头前表现自如、面对突发状况发生时有效应对、在较长的直播过程中不遗漏重点等一系列的问题,是对主播实力的重大挑战,是气象直播前期准备中又一难点。气象主播不同于传统主播,其外貌要求五官端正,并不要求“帅哥靓女”;妆容要求大方,并不要求化妆和特定服饰;语言上要求会说普通话,并不要求标准普通话;表达上要求顺畅,并不要求连贯无隙和抑扬顿挫,但即使如此,能够驾驭直播的主播也是百里挑一。直播的呈现,最终能依赖主播的发挥,主播的最基本要求:有一定的气象气候知识累计,能够做到直播过程中不犯科学原则性错误;有较强的本稿能力,能够快速背记直播稿件,并顺畅的复述;有一定的应变能力,灾害现场的实况有时会出现和准备过程中收集的资料不符的状况,单纯复述直播稿就会和事实相悖,应变能力才是主播综合能力的最高体现。1.3 设备准备
设备准备是指直播期间所需的设备。由于气象直播大多在户外进行,所以确保网络通畅是直播的前提。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直播类APP的广泛应用,直播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需要高消费的设备成本。气象直播的专业APP“风云即拍”,也是直播类APP的翘楚。完成一次气象直播,基础设备已经随处可寻,仅需要智能手机的摄像头要素在500万以上,就能保证直播效果,另外,手机直播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需要横拍来保证画面里尽可能多的出现背景。
依托各省市气象局资源,气象直播设备不仅局限于手机,小到摄像机、照相机、采音设备、特技台,直播车、无人机都是可用设备,设备应用的越复杂越特别,直播呈现的效果越好。气象直播所需设备要根据直播的内容、前期的投入、空间地理的限制等条件综合考虑,而且并非越复杂越好、越简陋越差,设备的可选择区间很广,准备的难度视直播要求而定,可繁可简。
当一切准备就绪,直播开始,进入到口播环节,主播开始述说一个气象现场,是有一定要求的,背诵文稿、信口雌黄、平铺直叙甚至手舞足蹈都是不行的。想要完成一次气象直播的难度很高,不但需要亲临灾害现场的勇气,还需要代入感和体验感。本文以一场强降雪天气过程为例,通过三种类型表达方式来直播这一时刻,对各种类型的表达方式进行简要的评价。
假设地点为南京,时间为2018年1月5日,南京正经历一场强降雪天气过程,气象台提前三天做出了正确的预报,并在降雪期间发布了暴雪蓝色和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气象直播团队做了充分的资料收集工作和前期准备,要在南京鼓楼市民广场进行一些直播。
第一种直播方式称作通俗型,也叫背诵型,其内容如下:今天是2018年的1月5号,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南京鼓楼的市民广场,从今天凌晨开始,南京就飘起了雪花,现在大概是上午10点左右,南京累计降雪已达到了2.7毫米,大雪还伴随着5级左右大风,预计降雪还要逐渐增大,未来24小时总降雪量预计是5到8毫米,积雪深度会在3到5厘米,而且因为气温一直维持在零下,会有严重的道路结冰现象,为此南京气象台特别发布了暴雪蓝色预警和道路黄色预警信号,提醒市民朋友做好防范。另外本次降雪是入冬以来首次降雪,首次降雪就是暴雪,在南京历史上也不多见,在进入新世纪这十七年来尚属首次,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本次直播数据详尽,时间地点交代明确,有实况数据,预报展望,有预警提示,有历史对比,短短一分钟的时间,可谓信息量大且全,对于描述一次降雪过程,可以算是非常成功,但是这不是一次优秀的直播!因为这里所提到的数据生硬,和所处场景毫无关系,也就是说,这段直播无论在室内,还是花园,或者是广场,还是任何地方都是可以的,失去场景意义。
第二种直播类型是介绍型,也叫描述型,其内容如下:我现在是在南京市鼓楼的市民广场为大家直播,大家可以看到,目前南京仍然在下雪,我的周围也积起很厚的雪,大雪从凌晨3点左右下到现在大概7个小时,一直没有停,大雪还伴随着大风,雪花飞舞,我身后的树枝也被风吹的摇动起来,而且气温很低,一直保持在零下,所以地面有明显的结冰状况,我身后道路上的汽车,已经行动的非常缓慢了,所以气象台也适时发布了暴雪和道路结冰的预警信号,预计暴雪会持续一天,所以大家千万小心防范降雪所带来的灾害。而且,这次降雪是2000年以来,南京第一次入冬初雪时就遭遇暴雪,有点让我们措手不及的感觉。
本次直播有没有提到具体的数据,但是相较于第一种进步很多,主要描述了降雪现场的环境,给观众以直观的认识,但是这仍然不是一次优秀的直播。虽然有很强的现场感,但是不具体,我们可以身处室内,透过窗户,看到类似的场景,完全不需要亲临现场,失去了实地直播的意义。
第三种直播称作互动型,也叫体验型,其内容如下:我现在是在南京鼓楼的市民广场为大家直播这次暴雪,现在雪仍然下着,大片的雪花伴随着大风横飞过来,雪花打在我的脸上,非常的疼,就像刀割一样。再看看这边积雪的情况,来看一下我身边这辆车,车顶上已经积满了雪,因为从凌晨3点左右雪一直下到现在没有停,还越来越大,镜头给我的手一个特写,我的手指已经基本全部插进了积雪里,大概有4到5厘米这么深了,而且大家可以看到,我脚下的道路上有很多脚印,都是赶路的行人们踩出来的,都是一个一个很深的雪坑,而且我现在站得已经不是非常稳了,因为每一个雪坑里都结冰了一层薄冰,很滑,不扶着东西会摔倒,看到那边,看到道路上的汽车开的都很慢,非常容易出现交通事故,另外我们找到了在这个路段执勤的交警,我们来简单问一下他今天降雪对这一段交通的影响吧,交警同志你好……。
本次直播没有具体数据,但是互动性、体验性非常高,主播和雪花的互动,和积雪的互动,和脚下薄冰的互动,和摄像师的互动,和交警的互动,和能够接触到看到的一切事物互动和感知,不仅介绍现场情况,也将观众带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一次合格且成功的气象直播,才是亲临现场直播的意义所在。
气象直播,对于服务社会大众,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宣传气象科普知识有直接而深远影响,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对普通群众、气象人才综合培养以及气象部门服务方式等多方面产生影响,接下来本文在四个方面阐述气象直播的现实意义。
从电视端走向PC端,再从PC端走向移动端,这是目前时代的大趋势,而人们已经逐渐适应通过智能手机了解信息,气象视频服务也应顺势而为,向移动端迈进,而气象直播就是很好的载体:直播的优势在于强大的交流性,既符合当下的粉丝经济,增加受众群体,又能通过新颖的互动形式传播讯息,达到最广泛的传播,在互动互通中逐步改变人们观察天气事件的角度。
气象直播可以随时发生,随时结束,面对气象现场,可以迅速的连接互联网并进行直播,不至于让珍贵的瞬间转瞬即逝,也可以最大程度利用了员工的碎片时间。气象直播对团队要求极高,既要有充足的天气气候知识,又要有视频制作能力,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兼顾娱乐互动性。一个成功的气象直播团队,是要从科学和艺术两方面同时打造和磨练,其中包含语言表达、知识积累、宣传科普、互联互通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塑造主播及团队形象,提升个人和团队的综合实力。
气象直播本身对于设备成本的要求较低,假设可视化的气象服务均以直播的形式制作播出,则可以大幅度降低运营成本。另外,气象部门对气象服务可视化的投入逐年增加,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各市都有气象视频制作的团队,但专业设备的闲置率较高,如果将专业设备转而投入到气象直播中,则可提高影视设备的整体利用率。
目前的市场趋势,追求快捷高效,传统的气象产品,虽然能精耕细作,但缺乏时效性,气象直播就在时效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话题上更加发散,符合目前市场对产品的要求和定位。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介逐渐被打破,人们接收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也随之改变,媒体格局的变化带动了传统格局的改变。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象直播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又满足社会主流人群对气象服务的客观要求,并不断完善、优化气象媒体的生态链。本文从直播前的准备、直播现场的实际操作和直播的现实意义阐述了一次优秀的气象直播所需具备的要素。气象直播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等工作中应用前景广阔,应积极探索应用方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整合气象部门资源,利用闲散时间,提升直播团队综合实力,适应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内容,创新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