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青岛滨海学院 山东省 青岛市 266555
当今社会,全球化经济飞速发展,在文化自信重要思想的引导下,我们更应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所以着力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新技术提升文化内涵是目前的重要工作。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各民族思想内涵的总体体现,传统文化传承是一种纵向深入的文化活动,广义的传统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上下两代人之间传承的过程,如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各种思想文化内容等。狭义的文化传承是指单个民族的一项传统技艺或者知识的薪火相传,传统文化传播是一个历时性的活动,既包括了一种国家内部民族之间的传播,也包含了跨国家、跨区域的传播。文化只有继承而没有传播终将凋零,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要让文化的传播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打造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纽带。它可以使人们找到历史归属感,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但是,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承和发展中却面临着如下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如孝道思想、中医、儒家文化等。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国外文化涌入中国,一方面平等法治创新等优秀思想使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另一方面国外文化中的一些思想如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也侵蚀着一些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由于外国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传统文化中许多的重要环节己经出现了缺失的情况,公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已经变得冷漠,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意识也在日渐淡薄。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甚至还不如日韩文化受到的追捧多,传统文化在受众方面正经历着巨大的危机。目前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最大的问题便是受众的关注度不够,传统文化最基础的传播方式便是父母与孩子口耳相传的纵向传播,可是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父母本身对文化的内容就缺乏了解,所以很难准确的教授后辈,我们每个人在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也充当着传播载体的作用,传统文化应在我们每个公民的口耳相传下不断传播,并且迅速扩散。为了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发掘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
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除了政府部门的宣传引导之外,自发的社会组织力量在抢救、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文化的传播需要公众的认可与支持,公众才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政府是重要的引导者,而社会组织则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作用,政府、公众、社会组织应目标一致,共同作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可是我国社会组织力量有限,体现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不能面面俱到。从目前情况来看,现有的传统文化传播的社会组织更多的集中在一些慈善救助活动方面,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方面的社会组织较少,社会组织力量无法与传播需求相匹配,整个社会组织力量相对薄弱。
现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不仅仅需要切实可行的保护行为,更需要我们全体公众在思想上重视。移动新媒体在便捷、时效、成本、受众范围等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使用户可以以最低成本,方便快捷的使用手机客户端进行信息的传播。移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许多互联网巨头提供了技术支持,以微信为例,微信公众号和订阅号数量上大幅增加,内容上不断优化,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传统文化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以及订阅号定时推送与其有关的内容,可以更好的激发用户对文化传播的意识。另一方面,移动新媒体是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体,个人的作用在无限的放大,意见领袖甚至可以改变很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比传统的报纸、期刊、广播、电视,更能给予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新的渠道和新的受众,更大范围的强化了民众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的意识。移动新媒体是新兴媒体的中坚力量,不仅在技术上有所创新,更能通过点滴影响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移动新媒体是凭借互联网技术应运而生的传播手段,它优化了信息的产生、发布、接受的模式。政府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侧重点不同,主要是由于市场化经济的现状以及科学技术上存在难题。政府不仅仅承担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引导责任,更需要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等提供方案,受限于经济状况,有时很难满足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需求。移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为其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并且降低经济上的成本。如一些地方政府利用各种官方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去进行传统文化信息的传播,或者宣传了一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发公众的关注,保护了传统文化,这不仅降低了文化宣传的成本,也提高了传播的效率,实现了多种媒体力量的融合发展。
社会组织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补充力量,但是由于自身发展后继无力,很难发挥应有作用。社会组织发展薄弱主要是因为其地域局限和经济薄弱,移动新媒体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困难。一方面互联网的线上活动可以有效地降低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另一方面线下成员众多,拓宽了关注人群,不受地域性的限制,便于广泛传播传统文化。目前移动新媒体作为经济成本最低,使用范围最广的传播媒介,非常符合传统文化传播的社会组织的发展要求,弥补了社会组织在地域和经济上存在局限的缺陷,有利于增强社会组织在传播传统文化时的力量,提高传播效率。
移动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文化传播的范式,同时也使人们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紧密化。它的出现,使传播具有了虚拟化的特点,正是这种特点,让人们的年龄、性别、身份等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被淡化。移动媒体使传受双方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传与受的身份在不停互换,而且移动新媒体也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使受众可以更好的参与到文化的传播中来,完全改变了原有的传播范式。
在移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发声。大家在诸如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新媒体的平台上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文化的主客体界限不再那么明显,甚至发生了位置的互换,这种互换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式得到了优化。新媒体的出现为每个普通人提供了宽广的平台,提供了空间。让每个人都最可以最大程度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中国的团结奋进,生生不息的源泉来自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要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与新时代、新技术相适应,实现文化的现代传播。由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认真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摒弃糟粕,对精华部分深入学习研究,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含义。
移动新媒体有助于各个国家在文化方面的交流发展,在充分吸收其他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打造民族精品文化,这样本民族的文化就会受到更多的人关注和尊敬。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为了使中国文化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我们就更应该借助移动新媒体打造精品文化。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当中,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它。它正在潜移默化,一步步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们由过去在闲暇时间读书看报转变为利用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阅读信息,收看新闻等。所以传统文化要与新媒体积极的融合,发挥移动客户端的优势,积极传承传统文化,更好的发展和建设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移动网络时代有全民参与和信息杂乱的特性,在移动网络时代,网民在信息传播方面拥有自主权,因而信息常常真假难辨。有些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所传播的信息用了显眼的图片和标题来抓人眼球,利用了大众的好奇心理,更有一些微信公众号和订阅号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在转发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信息。移动互联网中信息过多、过杂,其内容良莠不齐,变得商业化、媚俗化,主流文化的权威性在渐渐衰退,传统文化被分解,需要大家学会分辨并有所取舍。但是大多数网民一味寻求不一样的感官刺激,抱着娱乐的心态,没有认真地去辨别、去思考,全盘接收了所有。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移动媒体的力量正确地指引传统文化传播,监管部门要加强移动新媒体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监管与指引。
监管部门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要做到“监管”和“引导”两步走,知晓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需要和爱好,并以此来广泛宣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部分,削减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疏离感,指引大众主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并同时引导手机媒体运营商和服务商去生产富有传统文化韵味的东西,主动传承传统文化,且给予经济或政策上的支持与保障。从而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用大众喜欢看、乐意听的形式展现出来。
移动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仅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更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信息技术的改变,也是传播媒介的更新。现如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在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方面,需要监管部门、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协作努力。移动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为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法以及新的技术手段,有助于提高公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强化社会组织力量的补充作用。移动新媒体不仅重构了传统文化传播途径,更是代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将移动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给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带来丰富的内容、广泛的受众群体、良好的用户体验和生动的传播方式。
本文为2017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互联网+视域下齐鲁传统文化移动媒体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706164);2018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文化自信背景下齐鲁传统文化IP挖掘与产业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J18RA227)的阶段性成果;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基于时尚消费潮流的齐鲁民俗手工艺产业市场化研究”(15YJC76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