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宁
(江苏省数据工程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23)
科研活动不是仅限于为了探索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所开展的调查、实验、计算、演绎、推理等工作,还包括这些工作开展前的资料采集和这些工作结束后的成果评估,这就涉及学术资源建设和学术评价两个重要方面。学术资源建设一直是各类图书馆、情报机构最重要的工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北京超星等一批学术资源建设商相继成立,如今这些公司所建的学术资源库已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帮手。同样,我国大规模的学术评价活动也启动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队伍来自图书情报领域,几个重要的评价工具和成果均出自图书情报领域,如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立的CSCD(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南京大学图书情报研究团队创建的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与此同时,有关学术资源建设和学术评价的研究也日渐兴盛。
在学术资源建设方面,早期较注重学术资源导航与平台建设。如陈晋[1]强调了网络学术资源导航的重要性;康微等[2]论述了Web2.0技术在学术资源导航中发挥的作用和相关技术的应用;孙博阳[3]针对学术资源中心在学术资源建设与服务中的重要性,探讨了数字化学术资源中心的建设思路。随着图书情报机构自建学术资源的兴起,针对机构学术资源库和知识库的建设研究也得到重视。如何建新[4]探讨了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建立模式,刘海英[5]对国内知识库研究与实践状况进行了评述。近年来,学术资源的开放存取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众多学者纷纷建言。孙坦[6]认为,在学术资源开放环境下,学术图书馆资源建设需要再造;杨代庆等[7-8]认为,学术资源开放需要有国家保障,需要建立新的策略;赵华茗等[9]则对开放学术资源的整合问题进行了探索。开放存取实际上就是促使学术资源公益化服务,学界对学术资源建设商的学术资源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苏新宁等[10]认为学术资源建设重在促进学术研究,而不应当以垄断为手段代替服务的竞争;薛玉霞[11]也提出了应对学术资源垄断的策略;梁小建等[12]提出了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公益化的传播思路。学术资源建设与服务中的安全问题也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徐绪堪等[13]指出,学位论文在开放利用的环境下,国家科技安全问题应得到警觉;胡昌平等[14-16]针对云环境下国家学术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因此,学术资源建设问题一直都是学界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学术评价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在中国知网有数千篇文章涉及学术评价研究。在学术评价机制研究方面,杨红艳[17]指出了完善评价机制的主体责任问题,聂长春[18]探讨了学术评价机制和生成规律,肖徐彧[19]探讨了评价机制的多元化问题,苏新宁[20]用辩证思维分析了学术评价与奖励机制,姜彬[21]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进行了思考。在期刊评价方面,俞立平等[22]对期刊评价的指标选取进行了分析;张积玉[23]分析了影响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多方面要素,并以此构建了期刊评价体系;苏新宁[24]全方位地考虑了期刊学术影响因素,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期刊评价体系。也有一些学者对当前的学术评价提出了质疑和反思,如张耀铭[25]深究了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治理思路;朱剑[26]指出,造成当前我国学术界“学术乱象”的根源是学术评价和科研体制;苏宏斌[27]认为,学术评价中的诸多乱象对正常的学术研究已造成严重干扰;张曙光[28]认为,当下学术乱象横生,过度量化评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警示,同行评价中的“情谊衡量”或“情利评价”或“情益评价”需要制度约束;余三定[29]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直指学术评价是造成当前学风浮躁、学术垃圾、学术造假等“学术错乱”现象的推手。
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学术资源建设的健康发展,以及对学术评价活动的促进和纠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将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提炼和总结,阐述学术资源建设和学术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为我国学术资源建设和学术评价更加健康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学术资源是指能够帮助支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所有资料。过去,在图书情报领域所指的学术资源主要是图书、期刊、报纸、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标准、工具书等正式出版物。但随着网络的普及,支持科学研究的学术资源类型越来越多,科学研究中所使用的学术资源已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资源概念。目前除了将传统学术资源数字化以外,大量过去不易得到的信息都可成为学术资源。
例如,使用学术资源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使用信息,尽管这些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资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信息也悄悄地变成了学术资源。如学者在使用学术资源过程中的学术行为,对其他研究者会带来帮助,因此这种学术行为信息完全可以作为学术资源;再如学者撰写的学术相关的博客,也是现实意义上的一种学术资源。如果能够把所有人做的学术博客组织起来,这也是一种好的学术资源。所以,可以认为如今的学术资源,已经不像过去的传统文献资源,已扩大到网络上的数据资源。
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学术资源(除传统学术资源的数字化)以外,还应包括对科学研究有帮助的政府信息、社会信息、科教文化信息、科学数据等。当然,所建立的学术资源库也应由这些学术资源所组成。
学术资源库不只是单纯的资源集合,还应包括能将这些资源“活”起来的处理、调用、检索、服务等功能。因此,建设学术资源库,不仅在于提供什么样的资源,更在于其能够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当前的学术资源库,不论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还是其他的数据库商,虽然他们各自的服务功能已经很强,但是依然需要提升。最关键点在于图书情报所特有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架构,这些本领域最基本的理论并没有被有效地利用起来。虽然中国知网也有按照图书分类法来组织分类,但是终究只是流于表面。能否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把这个架构传递给用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期刊来看,期刊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并非所有期刊都必须进入学术资源库,有的期刊是不适合进入学术资源库的。如有的期刊不属于学术期刊,我们可以把非学术期刊分为休闲类、生活类、文学作品类、资料类、科普类、教辅类等。非学术期刊受众多,进入了学术资源库会对纸质期刊本身产生一些影响,如果网络上有它的内容,读者就不再订阅,不太适合进入学术资源库。但学术期刊却不同,进入学术资源库反而得到更有效的推广和利用。此外,学术期刊本身销量少,进入学术资源库通常不会影响纸本销量。
另外还有引文数据库,我们最早接触的引文数据库是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包括我国的CSCD、CSSCI等。最近有一些机构在做图书引文索引,实际上,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建设图书引文数据库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期刊引文的价值是对最新成果的引用,通过对最新成果的引用发现学术脉络,也可以通过所刊载的论文评估期刊,从而在有限的经费中采购期刊。而图书引文的作用就不太明确。图书引文数据库并不能帮我们选择资源,也很难反映出学术的发展,而且入库图书的筛选标准无法有效界定。
另外,期刊的引文索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和其他学术资源关联起来,其引文索引很可能会被其他的学术资源淘汰。譬如,引文索引不与期刊全文联系,或者没有与引用文献的全文联系,就有可能完全被其他全文型学术资源库所取代。这就提醒我们,任何学术资源都不能将其放置在一个孤立的区域内,不然很快会被其他的学术资源所取代。
学术资源库的作用和价值不仅仅是提供学者阅读有关学术资源,更在于通过各类服务促进学术的交流与发展。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对学术资源库的具体价值有清晰的认识,以做到对学术资源库服务和功能的全面设计。具体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3.1 支持学术活动
学术资源库是学者学术活动最好的帮手,学术活动的前提是学习阅读学术论文、著作和相关知识资料。因此,学术资源库必须能够提供快速有效的资源获取手段和途径,增强检索和展示功能,具有资源获取的学习能力。当然,科研选题、科研评估等也需要学术资源库的支持。总之,各种各样的科研互动都可以借助学术资源库来完成。
1.3.2 把握科研动态
学术资源库能够帮助学者把握学科研究热点和各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当我们在学术资源库中检索某一主题时,页面会相应出现许多与该关键词相关的信息检索结果。这些信息能够反映出该主题的近期检索热点,也能够反映学术资源库中所存储的与该主题有关信息的主要研究内容。这些参考信息会有助于我们理解、分析和掌握该主题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走向。
1.3.3 便于获取学术资源
学术资源库有助于学者更早、更快地获取学术资源。一方面,这对期刊本身有很大帮助,它能够拓宽期刊的受众面和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学术资源库拉平了所有学者的启动平台。以往不同的学校对学术资源的掌握是不一样的,如北京大学是各个高校中藏书量最高的,另外一些学校藏书量可能就很低,而且各自对国外期刊的订购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学者的发展在起跑点上就存在差距。所以网络学术资源库的发展补充了各类图书馆馆藏,使学者处于相同的资源平台。同样,对于学术期刊而言,所有检索结果是按检索需求反馈的,使一些可能不被学者关注的期刊,也会被许多学者阅读并下载所刊论文。
1.3.4 利于学术监督
目前几乎所有的学术资源建设商都有相似性检测这一功能,它能够检测出抄袭和一稿多发的文章。除此以外,学术资源库是一个相对公开的平台,其收纳的学者文章接受所有用户的监督。因此学术资源库有助于进行学术监督和学术规范。最近,一位学者就因为攻读硕士期间抄袭了论文被发现,后果相当严重。这也告诉青年学者,从学术生涯起步时,就必须遵循学术规范。
1.3.5 促进期刊交流
所有期刊在公开的平台上进行展示,这就可以避免闭门造车。不同杂志社在确定选题和栏目设计时,可以充分学习其他期刊的经验,并借此对自己的期刊进行一些规划。除此之外,数据库能够反馈出当前用户的关注点和研究热点,有助于期刊的自我调整;并促进期刊之间相互学习,彼此提高办刊水平。
学术资源库对学术研究和学术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学者应充分了解学术资源库的作用和价值。图书情报工作人员作为学术资源的管理和维护者,应努力指导其他各行各业工作者如何利用学术资源库,让学者们充分了解学术资源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这也是图书情报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目前,我国学术资源库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不论是专门学术资源建设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北京超星等),还是学术机构(情报所、图书馆等)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为了保证学术资源库建设更加快速和健康地发展,一些认识需要统一,一些问题尚待厘清,需要有更加良好的建设思路及功能设计。
在学术资源库建设和服务过程中,有些传统的观念需要转变,如对学术资源库的服务和知识产权、学术资源间的关系等问题都需要重新认识。
2.1.1 学术资源公益化服务应成为主流
学术资源库应当对学术研究完全开放,它的服务应该是公益性的。无论学者还是学术机构,二者对学术资源的需求实际上都是为了学术研究、科技创新,最终是为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而奉献的,最终受益的应该是人类社会和国家发展。所以,可以理解为学者阅读学术资源,不是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也不是为了自己获取什么样的东西,而是为了开展研究,其研究成果是对国家的贡献。
公益性服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学术资源库的建设、维护如何解决。实际上,每年国家拨付数以万亿计的课题经费支持科研,如果从中划拨出10%用来支援学术资源建设(每个课题经费可减少10%),这样既可以保证学者免费使用学术资源,又可以保证学术资源库建设与维护的资金需求。对于学术资源建设商来说,所获得的10%经费,一部分用于数据库维护,另一部分可以支付给杂志社以购买知识产权。另一个办法是由政府资助建设类似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就是完全免费的。
2.1.2 学术资源建设应杜绝“独家协议”
学术资源建设中的“独家协议”实际上会对学术活动会产生多方面危害。由于各学术机构出于经费的考虑,通常只订购一个学术资源库。当期刊与某一资源库签订“独家协议”后,该机构的用户可能就看不到该期刊的文章,进而对该期刊推广产生不利影响。相应的,在这个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学者,其成果的受众面也受到限制。除此之外,最关键的是由于“独家协议”的存在,逐渐地会形成学术资源的垄断。
为防止垄断,各学术资源建设商都在发展自己的“独家协议”期刊,形成一种恶性竞争,迫使学术机构订购多家学术资源库,造成重复订购。另外,签订“独家协议”也使得资源建设商拿出高额费用来吸引期刊杂志社,而这些费用必然转嫁给用户。所以,“独家协议”不利于学术研究、学者、期刊、学术机构,学术资源建设商不应依靠“独家协议”来竞争,而应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来使得学术资源市场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2.1.3 知识产权与数字出版
刊库利益关系应该重视。期刊应该调整思路,资源库建设商为各期刊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就相当于期刊商店。而不要认为资源建设商把你的期刊放到他的数据库里,就是侵犯了知识产权。近20年过去了,我们的思路应当有所转变。当然,学术资源建设商在服务的收益中应当按照一定的比例回馈杂志社,实现双赢。总之,资源库建设商的运营有助于增加期刊的受众和影响力。
另外,资源库和印刷版的期刊应当是互利的。有时杂志社会有这样的误区,他们会认为期刊上网会影响自身纸本订购量,因此希望能够在发行后推迟数月到半年再在网上提供。实际上,针对学术期刊,数字期刊对纸本期刊的销量而言,影响很小。反之,纸本学术期刊的优先上网对期刊本身是有利无害的。因为对于期刊来说,即时反馈学术热点是很重要的,提前上网就能够提高期刊的即时性。
2.1.4 资源收录的“全、精、专”
通常而言,学术资源库希望收录的越全越好,但实际上,做到“全”是很难的,但所谓收录全可以是相对的,可以注重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期刊全面性。“精”就是收录各个学科或领域最好的期刊,或最有影响和创新的论文。“专”是指只要与某专业领域相关的都全部收录。在学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应根据自身需要、能力来建设,一旦建立起来,一定要保持连续性,保证资源的质量。这就需要在学术资源库建设之初就确定要定位在“全、精、专”的哪个方面。
2.1.5 文献资源库与其他资源的关系
文献资源库要与其他资源库或者网络资源库之间建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深地挖掘学术资源的潜在价值。不要把学术资源、文献资源孤立起来,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术资源库的扩展库。扩展库就是,在学术资源检索或者获取的过程中,应该可以配有其他的辅助资源。特别是在阅读一篇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需要其他的知识来辅助阅读。同样的,检索到的一篇篇文章,可用分类结构把这些文章组织起来,以图片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会有更加不同的效果,相互联系的学术资源也能够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
在我国,大规模的学术资源库建设工作已经有了30年的历程,特别是经过几大学术资源建设商的努力和投入,这项工作获得了蓬勃发展,但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需要厘清思路、明确未来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学术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2.2.1 明确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
在建设学术资源库之初,要明确建库的目的是什么,清楚所建学术资源库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将为学术研究提供什么帮助。要对已经存在的学术资源库,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它们已经做到了什么,在这些方面建库是否可以做得更好,是否能增加新的资源和功能。另外,新资源库的建设或原有资源库的改造一定要有前瞻性,要清楚所建资源库的未来和本行业的未来,确保新的学术资源库在未来支持学术研究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2.2.2 建设资源的选择
实现所拟定的学术资源建设目标,资源选择要避免和现有资源完全重复,要有自己的特色,并可实现资源的可扩展性。目前,很多资源建设商都是从期刊开始做起的,图书资源也逐渐获得许多资源建设商的青睐,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等也得到业界的重视。但一些稀有、零散、特色资源还缺乏系统化的建设。未来的学术资源建设,除了进一步巩固建设成果外,还须加强对稀有、零散和特色资源(如行业信息、产业信息、国家重大攻关领域信息资源等)的收集,促进学术资源建设的全面发展。
2.2.3 学术资源库结构设计
学术资源库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它的可扩展性和互操作能力。良好的学术资源库结构,除了结构本身能够科学合理和可实现多途径的查找和多样化的展示外,还要能够和其他的相关数据库建立关系。所以,这个结构要强调开放性,设计好与其他数据库的开放接口和互操作途径。学术资源库实现了与外部资源的关联,即其他的资源可以链接到你,你也能够去链接其他资源。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开放性和互操作性。
2.2.4 相关知识库的建立
学术资源库如果能够用相关知识体系架构资源,并在服务时提供这种知识体系,则能够大大提升学术资源库的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学术资源的价值。如基于分类法的立体式知识架构,可将分类法应用在检索结果的呈现上。即检索结果中提供该文献的上位文献和下位文献列表,而不需要在检索前通过检索范围的限定来确定检索结果的分类。
另外,可基于主题词表来架构资源,改进检索需求服务。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建立了数字化的主题词表,国家图书馆也有类似词表。如何把这个工具用来支撑学术资源,这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如果把主题词表的知识架构融入学术资源中,在检索过程中就可以把检索词的上下位关系建立起来,通过这些词汇把这些检索结果架构起来。当然,这些工作也需要主题词表能够提供开放性接口支撑学术资源库。
用户在阅读学术资源时,常常会遇到不理解的名词术语或相关知识,学术资源库服务过程中如果能够及时动态地提供这类知识的解答,则能促使用户阅读文献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可以建立名词释义库,使用户在阅读文献过程中,把重要的又可能不太理解的,或者还没理解的词汇和释义库建立关系,并通过点击词汇跳出相关解释[30]。
学术资源库的价值和作用由其功能体现出来,功能越是强大,就越能发挥学术资源库的作用。传统的资源检索功能现在已经在各学术资源库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许多系统还提供了关联服务功能,为用户研究提供了很多方便,特别是所呈现的许多信息为学者进行文献综述提供了极大便利。为了全面提升学术资源库的价值和作用,应当深化学术资源库的功能,提升学术资源库的知识服务能力。
2.3.1 面向内容的知识服务功能
虽然现有学术资源库也提供了许多知识服务功能,但在面向内容的知识服务功能上还略有欠缺,尚需增强。如通过对用户行为分析,提炼出成功的用户使用行为知识,推荐给其他用户并改善服务。即当用户输入某一检索词以后,系统就可以推送出之前用户中与之相匹配的用户使用成功案例和相对应的最佳理解。这中间就涉及对用户行为理解与分析和语义检索的实现。此外,将词典中的语义知识融入用户的检索服务之中,将名词术语的动态即时调用阅读功能嵌入对文献的阅读中,都将大大提升学术资源库的知识服务性能。
2.3.2 知识的增值加工
知识的增值加工是指对收录学术资源的再加工过程。虽然每一篇学术文章都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其研究主题、研究团队、学术共同体、研究传承、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前沿领域等之间的关系都植根于这些文献集合中。因此,除了采取已有的知识体系架构学术资源,还需要利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技术把这些隐藏的知识、学术间的关系挖掘出来,呈现给学者、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促使学术资源库获得知识增值。由于用户只能通过文献检索获取文献,很难完成这类知识发现过程,所以这类处理亟待学术资源建设商来完成。
2.3.3 自助式SDI服务
SDI(selectiv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即定题信息提供,也就是用户将长期需要的检索需求提交给信息服务部门,信息服务部门针对这些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将最新入库的文献或信息与用户需求匹配检索,其结果传送给用户的过程。所谓自助式SDI,就是用户自主地把提问提交给资源库,然后设定更新推送周期,这样系统就会自动地在用户设定时间段内将新入库的相关结果推送给用户(可以自动触发邮件系统推送)。这一功能将会非常受学者欢迎,也提升了系统自动化服务的能力。如果这一功能设置在系统空闲时间启动,还将会减轻系统的运行压力。
2.3.4 专题知识服务
所谓专题知识服务,是指针对某一专题、主题或某一需求,由学术资源库系统借助一定手段,将这个领域的专家和有价值的文章及领域的发展概况和相关机构、学术共同体等整理出来,并呈现给用户。这一功能类似行业竞争情报服务功能,如果学术资源库拥有了这项功能将极大地提升学术资源库的价值和作用,并会受到用户的极大青睐。所以,学术资源库应把这一功能作为系统扩展与未来发展的目标。
学术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一直饱受争议的领域。早期,缺乏量化数据评价工具的时代,主要依赖专家定性评价;但随着学术评价与机构利益、个人待遇等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定性评价开始受到了人情、利益等严重干扰,当时迫切希望新的学术评价体系能配合定性评价,这时一些定量评价工具应运而生。定量评价工具诞生的初期确实给学术评价带来了新气象。但随着这些评价工具“量”的绝对化以后,也给学术研究带来了一定问题。学界已开始正视这些问题,并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路径和评价体系。
目前,学界用于评价学者和机构学术成果主要有如下工具:用于评判学者和机构在国外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的SCI、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国内的评价工具主要有CSCD、CSSCI、CHSSCD(Chines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这些工具的诞生不仅是为了学术评价专用,更多的是促进科学研究之用。如SCI等是为了发现科学研究的源流,CSSCI是为了帮助分析学科源流、发展和学科特征及科研管理之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为了帮助图书馆在有限的经费情况下,订购最适合的期刊之用等。
但是,目前人们从这些工具看到更多的是评价作用,许多人误以为这些工具都是专用于评价的工具。许多学者把目前学术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都归咎于这些工具。实际上学术界出现的学术不端、学术浮躁和学术乱象,不能一股脑地都归咎于学术评价和这些评价工具,正如本人在一篇文章[20]中指出的:当把学术评价与奖励机制捆绑在一起的时候,学术评价得到各方的关注,学术评价结果几乎成了学术奖励的标准,这时学术上出现的问题都归咎于学术评价了。实际上学术评价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评价看到学术上的一种规律、现状或不足等,而不是给予奖励的一个标准。出现目前的情况,是科研管理和奖励机制的简单化造成的。
当然,学术评价中的排行榜完全用量来看待学术成果是一种不恰当的学术评价。“量”不代表学术创新,学术评价真正走向学术内容的评价、学术创新的评价,才更有意义。但完全由专家定性评价也可能受到人情、利益的干扰,以及专家的知识局限性等,造成评价缺乏权威与公正。所以,需要专家定性评价和数据定量评价并举,互不依赖,先独立评价,然后再综合两方结果。目前一些评价体系虽然具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但定量给出了排序以后,定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论证时,几乎少有变化。专家的意见多被定量的排序所左右。
早期的定量评价活动,对鼓舞学者开展科研活动有激励作用。但是随着人们对各类评价指标的理解,一些人则开始采用许多手法制造指标数据,这些数据为真实情况制造了迷雾,搅乱了学术界,带来了很多学术乱象。此外,各机构的职务晋升、科研奖励等机制都与某些评价体系紧密挂钩,并且在数量上都有要求。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学术浮躁、学术不端和学术功利等现象到处可见,引发了大量学术垃圾,一稿多投、抄袭、造假和虚假挂名等学术不端行为泛滥。真正积淀深厚的学术成果少之又少,真正热爱学术研究的学者变少了,大量的学者是为功利而生存的。另外,一些期刊为了进入评价体系,人为制造论文引用,建立期刊间互引联盟。此等情况被许多学者称为学术乱象。
那么,造成学术乱象的根源是什么?根源就是科研管理部门操作简单,学术机构随波逐流。科研管理部门在进行一些评估考核时,只认某类期刊论文,如CSSCI评价体系。那么,学术机构相应的对策是,只对CSSCI期刊收录的论文才能给予奖励、晋升职称才能被计算,为了保证本单位论文数量,晋升职称还将规定一定的数量作为晋升职称的基本门槛。因此,把学术评价的结果和奖励机制捆绑在一起,才是造成这些乱象的根源。
实际上,许多学术评价体系创建之初并不是为了后来的学术奖励和学科评估,但后来的评价体系“作用”是创建者无法顾及到的。譬如,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推选的核心期刊是为了图书馆选刊、订购期刊用的,而不是说发表文章一定要发表在被评为北大核心的期刊上的。所以,可以说现在的一些评价体系是被“越俎代庖”。我们只能指出,目前这种唯刊、唯论文数量马首是瞻的学术评价方式是有问题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指出人才评估“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31]。五部委也在最近发文反复强调清理“四唯”。但是清理“四唯”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的极端。不唯论文讲的不是不要论文,是讲不要以文章数量来考察一个学者,也不要以论文发表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来评价论文,而是真正地去看论文的创新性、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
学术评价应该走向何处?首先,任何一种学术评价体系有着自身的评价作用,不能把这种任何一个评价体系简单套用于奖励机制。它有自己的作用范围,我们应避免误用。其次,学术评价要走出排行榜的泥潭,学术成果的作用和质量很难用数量排行来解决,我们不能只关注排行榜,科研产出能力可以用量来衡量,但是学术水平绝对不能用量衡量。人才的学术评价也不能用量和刊来代替。“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作者,一生并没有发表数十篇、上百篇论文,但其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贡献是那些发表数百篇文章的学者也难以比拟的。
因此,我们要促使学术评价真正回归学术。学术评价要注重学术研究规律的发现,重视学术研究特征的汲取,关注学科发展趋势的推演,这才是学术评价的精髓。如果学术评价者们重视这些方面,那么学术评价就不会如此遭到大家的质疑。
学术资源库建设与学术评价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学术资源库作为学术评价的平台,则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如何利用学术资源库的素材开展学术评价,资源建设商如何为学术评价提供科学、完整的数据,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共同努力。我们期待学术资源库在科学研究和学术评价中发挥更大作用,更希望学术评价更加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