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路径

2018-04-01 16:56:38
数字传媒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民生传统媒体受众

李 芸

鄂尔多斯市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 017010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产生,新媒体以信息传播的便捷化、多元化、广泛性、互动性深受受众喜爱。新媒体的出现一方面弥补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不足,另一方面也带给传统媒体巨大的挑战。《辞海》中对“民生”一词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带有浓重的人文主义关怀。电视民生新闻,顾名思义是指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是传统电视媒体重要的传播形式。在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时,电视民生新闻以其贴近性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具有很强的优势。如何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迎头而上是电视民生新闻应该面对的课题。

一、新媒体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

(一)信息来源广泛

传统电视媒体在信息来源上主要依托几个渠道:线索人或普通百姓的爆料,记者挖掘,市民投诉。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是,新媒体时代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技术壁垒被打破,界限不再明显。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任何人都可以用智能终端在新闻现场拍摄、传播新闻信息。特别是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的拍摄功能越来越强大,已经接近于专业的新闻拍摄工具,让大众随时随地拍摄身边的新闻并迅速的传播到网上,而微博、微信又成为互动性强、传播效果好、影响力大的信息传播平台。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难以在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现场,电视新闻记者的职能一定程度上被替代。

(二)受众群体遭到分流

新媒体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分流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群体,电视民生新闻主要报道的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是百姓身边的事,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民生新闻不再是地方电视台的独家内容,人人都可以随手拍摄并上传身边新闻。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传播优势,新媒体颠覆了新闻信息传播模式,打破了新闻事件传播的时空界限,许多民生新闻在网上可以随时查阅,给必须定时定点观看的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电视新闻节目难以满足受众在新时代碎片化、浅阅读、轻阅读的要求。另外,随着移动终端的不断更新,短视频迅猛发展,它融合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具有声画合一的特点,给受众带来良好的体验,并逐渐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电视传播的功能。总之,新媒体的出现让观看电视不再是人们获取民生新闻唯一途径,更新颖、更便捷的方式吸引了受众群体。

二、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一)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质量

找好报道角度。电视民生新闻经历了“好看”到“有用”的过程,从最初的报道鸡毛蒜皮的小事,到后来摆脱低级趣味,开始回归新闻本真,报道老百姓关注的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国家政策,从内容上真正实现了传达民情民意,关注国计民生。因此,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注重从“小切口”反应“大民生”,以此来达到服务百姓、服务社会的目的。

强化深度报道。新媒体在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形式多元化上具有鲜明优势,一旦发生新闻事件,海量信息迅速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信息冗余,同时,新媒体碎片化的报道方式,使新闻事件难以得到全面、深刻的传达,使受众视线停留在事情发展的表面,不利于受众了解事实真相。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应该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度挖掘,对新闻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提升内容质量,获得受众信赖,增强受众粘性。

正确引导舆论。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新闻信息真假难辨,更有造谣者见缝插针,心怀不轨,而网民的文化知识、生活阅历良莠不齐,有些人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人云亦云,因此,网络成为谣言的聚集地,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相较于网络新媒体,电视媒体拥有较强的公信力、权威性,拥有官方话语权,这是新媒体无法相比的。大众对信息的追求是最快的获取最全面的事件真相,传统媒体应该深化社会责任意识,直击事件真相,在深度报道、全面解析上努力,为受众释疑解惑,正确引导舆论。

(二)拓宽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平台

电视民生新闻的播出时间和播出地点固定,对目标受众观看新闻造成极大的限制,而新媒体在这方面恰恰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受众群体遭到严重分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该建设自己的网站、开办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让电视民生新闻走入新媒体的舞台中央,以更加自主的姿态迎接新媒体的挑战。新媒体在互动性上具有极大的优势,通过互动增加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联系,实时互动后,新闻传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从而在受众中产生更强的传播力影响力。而值得注意的是,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并不是媒介的简单相加,而更要根据不同的媒介特性进行不同形式的新闻传播,如传统电视新闻的网络化表达,并不是简单的将新闻内容复制粘贴到网络上,而是要体现网络特色,如对新闻内容进行简化,适应受众的碎片化阅读;增加语言的活泼性、增强画面感,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设置留言板增强互动性,为受众提供互动渠道。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下,电视民生新闻应该适应时代变化,提升内容质量,丰富传播形式,承担社会责任,加强舆论引导,提升媒体公信力,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猜你喜欢
民生传统媒体受众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26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3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4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