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娟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赵孟頫,字子昂,生活于南宋末、元初的朝代。他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十一岁时,父亲去世,由生母监督学习。在他二十三岁时,元军进入临安,南宋事实上亡国。南宋灭亡后,赵孟頫在家乡向敖继公学习经史,与钱选等研习绘画,常同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收藏家等人物在杭州品评书画,研讨艺文,互相陶冶。杭州是当时的文物聚散中心,赵孟頫在这里,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学识。当元朝统一大局,元世祖忽必烈认识到统治者必须要笼络汉族士人,至元二十三年,元朝行台侍御史奉诏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宋代遗臣,赵孟頫名列其首。后元世祖“一见称之”,虽然有元朝部分贵族猜疑和排挤,但元世祖对赵孟頫深爱不疑,而赵孟頫也对元世祖感激不尽。正如陈传席认为的,“赵孟頫的一生人臣之位已极,他身享无穷荣华,然而却心受无穷折磨”。[1]赵孟頫对大宋王朝是有感情的,直到晚年。也没有停止他的故国之思。但南宋的腐朽又令他失望。他是南宋王朝的臣民,也是宋太祖的后人,维护又没有力量,他的心情复杂矛盾,爱恨交加。这个认识是深刻的,也是沉痛的。“对历史的视觉表征已发生了巨变,体现了在如何铭记和诠释过去方面的深刻转变”。[2]
赵孟頫在书法和绘画上的艺术成就颇高。“赵孟頫是元代书坛领袖,他通过重申两个标准,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趋向:一,倡导学古复古;二,提出书画相通,引书法笔意入画”。[3]被后人颂有:创元代新画风、创“赵体”书、也是 “楷书四大家”之一的美誉。
赵孟頫在书法方面,学习古人,直追“二王”风格,书法作品典雅秀逸,用笔精熟,吸收了各家之长处,尤其是楷书和行书。在书法艺术中,突出个人风格之特点。一方面,他注重追求古韵。书法作品具有中和之美,“中”、“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元代书法的发展,追求的是对平和、闲逸的向往。元代书法家把平正安逸之风寄托在作品整体美的把握之上,给鉴赏者一种美的享受。赵孟頫在遵循师法魏晋风骨的原则下,又突出了自己字体里那种柔美雅正的韵致。另一方面,他注重各体兼擅。赵孟頫集各家之长,其传世作品如《般若波罗蜜心经》、《洛神赋》等,赵字形聚神逸、用笔圆熟、结体严谨工整。赵孟頫的楷书承传古韵,避繁就简,顿挫分明,布白均匀严谨,结体端秀方正,以行入楷,字的笔画间有连贯性,显得流畅生动。用笔精到,在极短的笔画中亦能窥见起笔、运笔和收笔的细致到位。总体来说,赵孟頫的书法艺术有朴实雍容之风,赵字外显柔润,内含筋骨,大方典雅,用笔细腻严谨,结体妍媚遒丽,体现了魏晋的张扬洒脱之美。
赵孟頫的绘画功底深厚,人物、山水、花鸟、竹石无所不能,水墨、青绿、工笔、写意都能兼备。如同陈传席以为,“赵孟頫的绘画美学思想中有三个方面,特须注意:一是特重传统(古意),一是注重诗法自然,一是重视书法笔意”。[4]从文人的思想审美情感出发,提倡继承唐宋的绘画,重视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绘画风格,正如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2014)认为的,“他的人物大部分根据唐朝法格,又在其中渗入了复古格调的鼻祖李公麟的影响”。[5]他还强调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认为书画本是同源,将书法用笔引入绘画中,加强艺术的表现力。其作品有《鹊华秋色图》、《秋郊饮马图》、《秀石疏林图》等,都可以表现出他的“以书入画、书画同理”的提倡。赵孟頫在开拓文人画的风格上贡献很大,对山水创作也颇有研究。但是,他在人物画上就局限于佛像经典和文人活动的圈子,失去了唐宋时期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风采。他的绘画实践和艺术主张集中体现了元代文人画在继承宋金基础上的新发展,对当时和后世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赵孟頫的出现,使元代书法发生巨大的转折。在赵氏之前,北方书家多学颜真卿,学习米芾、苏轼的也不少。随着赵孟頫书法的流行,向晋人学习的复古潮流占据了整个朝野。这种全面的复古,保持书法传统的纯洁性的努力,不可避免地影响个性情趣在更深层次上的发展,并因此成为这一潮流的主要特征。元代的书画家如赵孟頫、柯九思、倪瓒等人,都喜欢在画面上题跋,钤印。这种形式不仅补充未尽之意,而且使文学、书法、印章与绘画相应成趣,增加了形式感,形成了元代艺术的新风尚。一方面乃由元人重视恢复古法派衍而出,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自北宋以来文人学习书法的欲望,因而成为书法发展本身的一种动力。绘画上的题跋与以书法入画的风气,使元代书法与文人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赵孟頫是一个有多方面成就的艺术大家,他在中国绘画史上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对文人画的发展,可称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划时代的贡献。他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并能总结前人的经验,更加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当今社会发展较快,也不断的出现新的创作方式,但赵孟頫的艺术成就对我们的影响依然颇深,我们要在这些基础上发展与创新,传承与创新并进。
注释: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页。
[2](美)罗伯森,(美)迈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149页。
[3](美)何慕文:《如何读中国画》,石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8页。
[4]同[1],第244页。
[5](美)高居翰:《图说中国绘画史》,李渝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