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纹样的特点及象征

2018-04-01 14:31:40梁心铭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魏晋纹样佛教

梁心铭(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00)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历经369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动乱分裂的阶段,社会动荡,战事频仍。汉末皇室衰落,三国鼎立,中国分崩离析的内部又历经两晋王族权利之争,北方民族趁机相继建立了十几个国家,称为十六国。后南方经历宋、齐、梁、陈四朝,统称南朝,与此同时,鲜卑统一北方,几经分裂演变,合称北朝。朝代更迭频繁,战事纷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遭到相当程度的破环。但在这一时期,由于南北迁徙,胡汉交侵,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民族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多样。服饰作为文化的符号,社会现状的外在表征,具有突出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本文将从魏晋时期的服饰纹样出发,探讨该时代的服饰特点及其象征。

一、魏晋服饰的美学思想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很多人对于生活和未来感到迷茫,文人主要受到玄学的影响。这个时期,最少有三大美点:端庄娴静的静态美;潇洒飘逸的浪漫美;简约传神的形态美[1]。

汉末魏初,社会上战乱纷争,有志之士树立起建功立业的雄伟理想,但一方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这一时期形成了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被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结束,玄学之风开始在文人雅士之间盛行。在这一时期,老庄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其中,玄学清净无为、随意洒脱的风格为当时文人所推崇。政治黑暗,读书人不得志,不得已从政治中走出来,寄情山水,寻求自由和寄托。《世说新语》大多篇章是描述魏晋风度,士族文人放荡的言行,名士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谈;反映魏晋时期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集团的残暴与荒淫。这部作品是最能体现玄学思想的例子。这时候的作品偏向于欣赏自然山水本身的蓬勃朝气,与当时黑暗腐败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认为自然美是人物美和艺术美的典范,强调文人要有一种审美的心胸,囊括整个宇宙,对于历史、人生的感受和哲理,追求一种玄妙,玄远的境界[2]。因此这一时期的审美趋向于随意、自然,上衣加长、裤管加肥、薄漏透,是魏晋服饰最普遍也是最明显的特征。“褒衣博带”成为当时世人追求的着衣风格,文人尤为喜欢,潇洒脱俗、旷达自然,以傲世为荣,故宽衣大袖,袒胸露臂。“竹林七贤”便刻画了桀骜不驯、旷达自然的文人的形象。

古人传统的服饰颜色是崇黄尚红,轻黑忌白,赤黄青是古代的三色之基[3]。而魏晋时期却出现一股清流,世人崇尚黑白之色,尤其是对白色的喜爱,图案趋于简单,这是对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发挥和展示。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人的审美开始走向一个新的方向,追求简单自然的美,追求一种新的美感。

玄学的兴盛、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使得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儒、释、道”三教相互吸取,相互融合,其民俗民风、文艺科技、艺术设计等方面形成多样性。同时,胡汉相侵带来的多民族文化融合,以血腥野蛮的方式打破了汉文化僵化的规格,不仅深深影响了当时的设计文化,还间接导致了以魏晋南北朝文化为前身的隋唐气象[4]。

二、帝王服饰纹样

魏晋时期的皇帝服饰主要承袭了秦汉的服制。十二章,是我国古代帝王冕服上的十二种装饰图案,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和黻等十二种图案。它最早产生于西周或是更早,此后历代帝王都有采用,直至近代袁世凯复辟,所着的帝服也是用十二章纹来装饰的[5]。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光明;山,取其稳重的性格,象征王者威重四方;龙,能变化而取其神之意;华虫,取其有文采,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取其忠孝;藻,象征冰清玉洁之意;粉米,取济养之德;火,意其光明;黼,决断之意;黻,明辨之意。

十二章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为历代帝王的专用服饰,也为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可和采用。魏晋时期的帝王服饰也沿袭了这一传统,北朝时承袭了汉朝的冕服制度,但随后便有所变动。从唐代阎立本所绘的《历代帝王图·晋武帝像》中可知,上衣无纹饰,右肩饰日,袖饰有黻纹,韨饰有山纹及献纹,裳饰有山、星、黻纹,至于其他章纹就不能从图中看出其分布位置[6]。由此可见,帝王的服制在历朝历代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传统的大一统思想也是为历代帝王所推崇的。

魏晋时期受到的玄学思想影响较大,世人皆崇尚飘逸自然之风,皇帝的便服也是如此,外披宽袖狐皮大衣,手执如意。由阎立本所绘的《历代帝王图》可以看出,皇帝的便服样式较为简单素净,没有过多的装饰,可见当时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意识。

三、百姓服饰纹样

魏晋时期胡汉交侵,胡服传入,对中原地区的服饰有了很大的影响,胡服的盛行使得服饰纹样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在文献中出现的的纹样有大登高、小登高、大茱萸、小茱萸、凤凰锦、朱雀锦、云崑锦、如意虎头连壁锦、绛地交龙锦、、联珠孔雀罗等。这些纹饰一部分是传承了东汉的传统,如传统的汉式山云动物纹,紧凑流动的变体山脉云气间分列奔放写实的动物,并于间际嵌饰吉祥文字。1995年于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出土的汉晋时期的锦质护膊,上面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文字,极具代表性。一部分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出土的南北朝纺织物和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纺织品上的纹样所采用的秦汉时期纹样在工艺上已经远远不如东汉时期的精细了,盛行于汉代的动物云气纹也开始衰退过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也产生了新的纹样。

(一)圆圈、点子组合的集合纹样

此纹样主要有圆圈和点按照不同的形式组合成各种几何形状而成,画面大多以四方连续中的散点式构成。[7]这种纹样简洁大方、朴素、有序,给人以简明舒服的感觉,为当时妇女着装最常见的样式。这一纹饰在秦汉时期没有见过,可知是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胡服的传入所带来的。这一纹样对日常服用有着良好的适应性,与后来发展的几何纹、碎花纹一脉相承,对后世服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利用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组成几何骨骼,在几何骨骼内填充动物纹或花叶纹

这一纹样早在汉代就有,但一直没有成为主要的装饰纹样。到了魏晋的时候,这一纹样开始逐渐流行。汉代填充的纹样多为动物纹样,且造型生动活泼,南北朝填充的动物纹多作对称排列,动势不大,多为装饰性姿势[8]。汉代填充的花叶纹多为正面的放射对称型,南北朝填充的花叶纹则有忍冬纹等外来的装饰题材,造型多为柔美的曲线。

受玄学的影响,当时的社会环境质朴,百姓服饰多款式简洁,装饰物较少,且装饰纹样也趋向朴素大方。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混乱,百姓社会地位低下,鲜有条件进行打扮装饰,服饰的颜色也比较单一。这些是由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中对百姓生活的记载可得。

三、宗教服饰纹样

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的交往贸易。与此同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传入中原,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带来了新的信仰,满足百姓的精神需求,使得佛教在中国有了发展的社会土壤,开始为世人所推崇,为后来大唐佛教的盛传奠定了基础。除了佛教,阿拉伯等国家的伊斯兰教也开始为人所知。宗教的象征纹样开始出现在器物和服饰上,忍冬纹、圣树纹等纹样就是当时宗教纹样典型的代表。在这一时期的考古挖掘中,宗教的艺术设计被大量运用,除了日常生活用具设计上,还有墓葬的设计上。结合考古发现和文字资料,可以看到魏晋时期的设计风尚。

(一)忍冬纹

忍冬纹于东汉末期就开始出现,是南北朝时最为流行的一种植物纹,其变化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它凌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作为传统装饰纹样的忍冬纹,常以叶状植物纹样的形式,组成波曲状骨架的茎蔓,多为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相列于两边。叶子的形态有单叶、双叶等; 双叶又有两叶相向、相背、相交、倒顺等多种。六朝时的忍冬纹,比较清瘦和程式化,一般为三个叶片,和一个叶片相对排列[9]。魏晋时期忍冬纹的风格特征与云气纹有着较大的关联,忍冬纹和云气纹的关联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忍冬纹用类似云气纹的曲线表现出来;二是忍冬纹的叶表现为云气纹中的瘤结状特征;三是用蝌蚪形和“C”字形来表现忍冬纹枝叶的卷曲。北朝的忍冬图案纹饰的主要特点是简洁鲜明,形象单纯,通常用剪影的方法,风格拙朴,用笔较为豪放自如。总体忍冬纹的形象是柔美自然的,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忍冬纹的流行与佛教的传入的时间几乎是一致的,这也体现了宗教的世俗化传播。忍冬纹被大量地应用于和佛教有关的装饰中,和它的形态变化多样,延绵不断,与佛教的轮回永生之念似有内在的联系。

(二)天王化生纹

纹样由莲花、半身佛像及“天王”字样组成[10]。按佛教说法,在欲界六天之最下天有四天王,凡人如能苦心修养,死后能化生成佛,而“莲花”是佛教的标志,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出生的时候出现八种祥瑞的现象,其中一种就是沼泽中盛开出一朵巨大的莲花。这也是为什么平时看到的佛像是盘坐在莲花座上的。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佛教给予人们情感上的寄托使得这一纹样倍受青睐。

(三)圣树纹

圣树纹是一种将树形简化成接近一张叶子正视状的形状,代表的是伊斯兰教真主神圣的品格,具有古代阿拉伯服饰纹样的特征。圣树纹最早取材于古希腊,象征生命之树。早期的圣树纹比较写实,在一棵树的两旁各配一只动物,这是最为典型的萨珊式对兽圣树纹。自九世纪开始,圣树纹逐渐抽象化,树干变成一条纤细的垂直线,枝叶也变成几何状[11]。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同时道教开始兴起,多宗教的发展背景体现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除了纺织和刺绣的技艺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服饰纹案也丰富起来,如“兽王锦”、“对鸟对兽纹琦”、“忍冬毛织物”“串花纹毛织物”等织绣图案,都是直接吸收了波斯萨桑朝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装饰风格[12]。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纹样的特点是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同时又吸收了外来文化。既不同于秦汉的严谨精良,也不同于大唐的开放繁荣,魏晋时期的服装随意自然,继承了汉代的服制与技艺,又为盛唐的登峰造极奠定了基础。魏晋服装是中国服装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大转折时期,研究这段服饰文化对我们研究现代服饰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注释:

[1]高莹.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OL].(2017-08-10).https://wenku.baidu.com/view/dcb121ea524de518964b7d76.html

[2]高莹.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OL].(2017-08-10).https://wenku.baidu.com/view/dcb121ea524de518964b7d76.html

[3]陈玉洪.魏晋南北朝服饰的文化符号学阐释[J].文学界,2012(1).

[4]范英豪.审美碰撞辉煌的朝代——魏晋南北朝设计艺术与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伏兵.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十二章[J].四川丝绸,1996(3).

[6]伏兵.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十二章[J].四川丝绸,1996(3).

[7]王红、王伟.漫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纹样之美[J].大众文艺,2009(21).

[8]王红、王伟.漫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纹样之美[J].大众文艺,2009(21).

[9]吴春年.南北朝时期忍冬纹特征及时代背景[J].黑龙江史志,2009(15).

[10]王红、王伟.漫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纹样之美[J].大众文艺,2009(21).

[11]王红、王伟:《漫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纹样之美》,《大众文艺》,2009年第21 期

[12]华梅:《中国服装史》[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

猜你喜欢
魏晋纹样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天中学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佛教艺术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28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08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袁飞纹样设计
湖南包装(2016年2期)2016-03-11 15:53:17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5:03:24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4:01
美人骨——回到魏晋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