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姣姣(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陕西 延安 716000)
一、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的枪声打响。全国的抗日浪潮风起云涌,延安城内更是热火朝天,延安抗大的学员纷纷要求提前毕业开赴抗日前线。
丁玲作为文协的会员和吴奚如夫妇当时也在抗大听课,她与吴奚如提议组织一个战地记者团,计划到前线去进行战地采访报道,并草拟了一个“战地记者团”的章程。[1]
他们的提议经上级研究决定,将原拟组成宣传队的抗大四大队和正在准备成立的战地记者团合并,组成战地服务团这样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宣传团体。
二、经过
1937年8月12日,西战团召开了成立大会,到会的人员共二十三人,包括丁玲、吴奚如和其他几位青年作家以及抗大四大队演出《母亲》和《回春之曲》的主要演员。在成立大会上,朱光代表中央宣传部讲了西战团的任务、筹备经过和组织机构。接着,朱光宣布任命丁玲为主任,吴奚如为副主任。除主任、副主任外,工作委员会下设宣传股、通讯股和秘书处(后改为总务股)。其中宣传股分为张发组、演讲组、歌咏组、戏剧组;通讯股分为摄影组、采访组、编辑组;秘书处下设庶务组(管理组)、会计组、文书组。其中陈克寒任通讯股长,陈明任宣传股长,李唯任总务股长。[2]
在成立大会上,正式将西北战地服务团确定为一个半军事化的以宣传为主要任务的文艺工作团体,将其定名为“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会议还讨论通过了《行动纲领》及《本团规约》,并通电全国,《纲领》、《规约》[3]对西战团的工作、生活纪律等各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西北战地服务团行动纲领》
一、在政府领导之下,号召统一全国力量,彻底实现抗战国策,争取 最后胜利,以复兴中华民族。
二、鼓励抗日将士,援助抗日将士,慰劳抗日将士,发扬抗日军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之精神,提高抗日军之抗战情绪,巩固抗日军之抗战意志,以保障抗日战争之胜利。
三、向敌军及俘虏做各种方式之宣传与训练,瓦解敌军,争取敌军。
四、以戏剧、音乐、讲演,标语、漫画、口号各种方式向抗日战士及群众做大规模之宣传,使能彻底明了民族革命战争之意义与目标,借以唤起中华民族之儿女们的斗争情绪与求生存的牺牲精神。
五、努力创作抗战剧本、歌曲、各种大众化之艺术作品,供全国救亡团体应用,以便扩大抗日宣传。
六、教育战区民众,予以政治、救护、运输等训练,并帮助当地政府与驻军组织战地民众,积极参加抗战。
七、与各地救亡团体,参战团体,取得联络,并教授各种救亡歌曲,及排练各种形式之杂耍、戏剧,以相互帮助,推动工作。
八、以电报、通讯、报告文学等各种方式,将战地情况传达国内外,号召全国民众参加抗战,并争取国际间之同情与援助。
《本团规约》
一、一切行动听指挥。
二、对上级应有礼节。
三、有意见即提出,避免无原则的争论。
四、发扬抗日统一战线的模范作用,亲爱的精神,团结互助。
五、保持本团名誉,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六、不对外随便发表意见。
七、对民族利益要忠实,对群众利益要爱护。
八、养成集体领导、个人负责的作风。
九、工作中要加紧学习。
十、养成自我批评、互相规劝的美德。
十一、男女关系要保持正常。
十二、生活起居遵守时间。
十三、随时随地注意清洁,爱惜公物。
十四,不准吵嘴打架。
十五、禁止酗酒及其他一切不法行为。
8月15日,延安各界在大礼堂为西战团举行了欢送晚会,毛泽东出席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战地服务团是一件大工作,因为打日本。打日本在国内和世界上都是一件大事,我们数年来都要求举国团结一致抗日”,“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后,你们要用你们的笔,用你们的口与日本打仗,军队用枪与日本打,我们要从文的方面,从武的方面夹击日本帝国主义,让日寇在我们面前长久覆灭下去。”[4]丁玲在答词中说,“战地服务团的组织虽然小,但是它好像小河流水一样,慢慢地流入大河,聚会着若干河的水,变成一个洪流,把日寇完全覆灭在我们的洪水中”[5]。最后由人民剧团举行了游艺。
针对节目的创办,丁玲在她的回忆中说,西战团成立后她曾到凤凰山下毛主席住处请示工作。毛主席说:“宣传要大众化,新瓶新酒也好,旧瓶新酒也好,都应该短小精悍,适合战争环境,为老百姓所喜欢。要向群众、向友军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扩大我们党和军队的政治影响。”[6]这是一支部队建制的文化兵,他们的琴,他们的笔就是刀枪,西战团的成员首先是战士,其次才是文艺工作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抗战胜利。
(三)出发前的准备
西战团作为一个半军事性的文艺宣传团体,在欢送会之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延安做了四十天的准备。
1、政治上的准备
作为一个文艺宣传团体,西战团始终把政治学习摆在第一位。于是成立了学习小组,每周开一次政治学习会,讨论时事及其它理论问题。为此他们邀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及著名人士讲授《大众化问题》、《战时政治工作》、《行军须知》、《战时的地方群众工作》、《统一战线》等,形成了按时政治学习讨论的制度。通过政治学习,团员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工作上的准备
在丁玲和吴奚如的鼓舞和带动下,团员们用短短几天的时间就排列移植出十五六个剧目和数十个歌咏、曲艺、舞蹈等节目。出发前的第一批剧本主要有:独幕话剧《重逢》(丁玲作)、《王老爷》(张天虚作)、《东北之光》(孙强作)、《最后的微笑》(孙强作);街头剧《汉奸的末日》(黄竹君作)等。西战团坚持大众化方针政策,尽量利用旧的形式,编排各种节目在延安试演。其中有大鼓《劝国民抗战》、《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难民》、《劝夫从军》;快板有《大家起来救中国》、《卢沟桥》、《国共合作》等。此外,选用了《林中口哨》、《放下你的鞭子》等当时流行的戏小本。
3、生活上的准备
西战团集体化的生活纪律十分严格,成员遵从作息时间,早晨出操,晚上点名,午睡、自习都依照值班人员的哨声进行,自由活动时间外出需履行请假、销假手续,定期有小组或全国的生活检讨会。
一、在山西前线
经过四十天无日无夜的准备,1937年9月22日在丁玲的带领下,西战团带着一批内容全新的宣扬着民族抗战精神的众多大小节目和各种展画、诗篇,举着红旗,唱着抗日歌曲,用七头小毛驴驮着行李和演出用品,浩浩荡荡、意气风发的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西战团徒步从延安出发,10月1日渡过黄河到达山西,在晋西、晋北、晋东的许多角落,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途径十六个市县和六十多个村庄,辗转三千多里,历时五个多月。据粗略统计,西战团在山西前线共演出一百一十三场,观众达二十多万,创作剧本二十个,歌曲三十首,杂耍三十个,写标语一千二百余条,绘漫画六十余幅,出版《战地》三期,壁报二十期,采写新闻通讯对外发表七十余篇。此外,西战团还慰问了十八集团军总部、牺牲救国同盟会及所属抗日决死队以及平型关大捷的英雄将士。[7]他们宣传了抗战,宣传了党的政策和统一战线,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战热情。这一时期加入西战团的主要成员有周巍峙、塞克、王洛宾以及一些进步学生赵荣声、金明、何慧、王若兰、吴芜、张晖、周铭高、王泽江、郎宗敏、赵尚武、史轮、袁勃等。[8]
二、在国统区西安
1938年3月初,西战团遵第十八集团军总部之命,进入国统区西安,在西安进行了三次公演。其中除第二次在南院正声剧社外,其余两次都在易俗社公演。1938年3月16日,由塞克执笔,与作家萧红等人共同商讨创作完成的《突击》第一次在易俗社公演,总共演了五天十一场。在政治环境极端严酷的情形下,西战团在南院正声剧社演出了《重逢》等小剧目,压台的是《打倒日本升平舞》。此外还有来自民间的小节目三弦、大鼓、相声、民歌小调等。西战团在前两次公演中发现根植老百姓内心的还是古装旧剧,《四郎探母》、《三堂会审》等老戏吸引了大部分观众,喜欢看话剧的人们大多是抱着好奇和研究欣赏的态度。于是西战团决定第三次的公演要利用旧形式宣传新内容,他们选择了两个没有接触过的剧目:老舍先生的京剧《忠烈图》和秦腔《烈妇殉国》。前者用京戏,后者用秦腔的形式编排,还排了《新打城隍》作为幕间休息的节目。西战团的张可会唱京剧,夏革非会唱秦腔,他们成为这两场戏的主要演员。西战团在西安的公演场场爆满,轰动全城。
创作演出的同时,西战团还团结各界进步人士和兄弟剧团进行联合演出,其中国民党在陕西的大风剧社就和西战团联合演出了塞克编导的多幕话剧《歼灭》。
西战团在西安四个多月总共演出六十场,辅导了七个团体的演出,并做了旧剧改革的尝试。
1938年7月,西战团奉调返回延安。8月1日,在延安庆祝“八一”建军节的晚会上,西战团向党中央和延安各界做了精彩的汇报演出,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高度赞扬。
1938年11月,在周巍峙的带领下,西战团离开延安,第二次奔赴抗日前线,挺进晋察冀边区,开始了长达五年多的抗日宣传活动。
行军途中,西战团的诗人和美术工作者们在沿途村镇和路旁岩石上写宣传抗战的标语和绘制宣传画。音乐和戏剧工作者向群众和驻军教唱抗日歌曲,有时还进行大型或小型的音乐和戏剧演出。[9]
1939年1月3日,西战团历时四十四天到达了晋察冀边区河北省平山县蛟潭庄村。以凌子风为代表的团员仅用二十天的时间就排出了五个晚会的剧目,分别是独幕话剧《菱姑》、《反正》、《保卫巴塞隆》、《顺子》;活报剧《光荣之死》、《人间地狱》(凌子风、石群编)、《侵略者的末日》(凌子风、石群编);京剧《忠烈图》和旧形式填新词的《天官赐福》等。
音乐组的同志在繁忙的歌曲创作和组织歌咏活动的同时,在1939年创办了油印刊物《歌创作》,前后共印发了将近四十期,发表了创作歌曲和搜集民歌约四百余首。
1939年冬,西战团组建了儿童演剧队(次年改为少年艺术队),该队强调“演剧”和“艺术”,边学习边工作,有专人教学,能独自完成演出,也能独立开赴游击区完成任务,曾在定县演出《自己的书》等剧目。
更值得一提的是西战团的“乡村艺术干部培训班”,简称“乡艺班”,是西战团“要办成千百个西战团”的实践创举。1940年前后,戏剧组的同志除了创作和平时的演出外,在唐县、完县、繁峙县开办了三个“乡艺班”,为地方培养了数百名文艺宣传骨干。1942年春,西战团根据上级指示,选拔了二十余人组成“武装宣传队”,到平山、繁峙等县潜入敌人的据点附近开展对敌宣传演出。演出之余创作了六十多部剧本,如话剧《程贵之家》、《模范公民》、《慰劳》、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八路军和孩子》等。
1944年5月,西战团奉命返回延安。归来一周后,西战团在桥儿沟大教堂西广场做了首场演出。主要剧目有牧虹整理的话剧《把眼光放远一点》,王犁编剧的《慰劳》、《哈娜蔻》,小歌剧《纺棉花》。这些剧目令延安的观众耳目一新,周扬、萧三等人发表文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二次上前线,西战团在晋察冀五年多,在配合对敌政治攻势宣传、歌颂边区民主政治、经济建设、军民英雄模范事迹,以及适应广大军民对文艺生活的渴求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据不完全统计也无法完全统计,先后创作了三百六十多个剧本,创作歌曲和搜集民歌四百余首,[10]编辑出版过文艺刊物《战地》、《战斗的人们》,诗刊《诗建设》七十余期,音乐刊物《歌创作》五十期等。陆续创作演出了《慰劳》等优秀剧目,创作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优秀歌曲,还介绍演出了《雷雨》、《复活》、《李秀成之死》等大型话剧。西战团的这些宣传演出活动在提高边区文艺创作水平和推动边区戏剧、音乐、美术等文艺运动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为乡村文艺运动培养了许多文艺骨干。同时,对边区的兄弟剧团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西战团的宣传演出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战争的后方,而是深入前线,到离敌人最近的地方展开宣传演出,演出的形式和内容都较前一阶段有很大进步。
1944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宣传部联合决定撤销西北战地服务团建制,全团人员基本编入“鲁艺”各系,分别安排任教员或到研究室、文工团工作,有的到戏音系前干班学习。
西北战地服务团自1937年成立到1944年解体,历时七年多,创作了大量的戏剧、诗歌、小说、绘画、歌曲、舞蹈等不同题材的文艺作品。西战团自成立起的创作和演出都以毛泽东“旧瓶旧酒”、“旧瓶新酒”、“一切为工农兵服务”及“大众化”方针的文艺思想为指导,在鼓舞和号召人民群众团结抗日的宣传活动中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时培养了大批敌后文艺工作者,为解放区文艺甚至解放后的国家文艺事业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为中华民族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巨大的精神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