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英
(吉首大学 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国家已将乡村旅游作为解决扶贫问题的重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乡村旅游扶贫工程。2014年12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强调了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以后,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显著增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投资、运营旅游项目,2016年9月国家旅游局等部委联合出台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景区带村”、“公司+农户”等旅游扶贫模式得到广泛应用。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要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进一步明确要实施旅游扶贫电商行动、开展万企万村帮扶行动等举措推动企业参与旅游扶贫。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可很好地弥补旅游扶贫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和管理问题,对于提升乡村旅游扶贫绩效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基于共享发展理念参与旅游扶贫,也可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平台和机遇,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是乡村旅游扶贫中的重要主体,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社区旅游企业(CBT)是实现旅游企业扶贫作用的重要途径,Manyara和Jones(2007)认为社区旅游企业在减贫中的作用更为显著[1];Manyara等(2007)认为社区旅游企业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当地社区的参与度[2];Chiutsi和Mudzengi(2012)认为社区旅游创业是促进旅游扶贫的可行选择[3];Tolkach和King(2015)认为社区旅游企业网络可以帮助企业应对知识、资金不足和营销的挑战,有效改善农村生计[4]。针对社区旅游企业扶贫效应的提升,Stone等(2011)认为土地收益降低、缺乏与社区沟通、缺乏收益、就业不足、项目进展缓慢等是非洲居民参与社区旅游企业的主要制约因素[5];Malatji和Mtapuri(2012)针对社区旅游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差和居民无法获益的问题,认为要组建能够创造就业,凝聚社区,发展社区,包容和授权的社会学习和改变(SLC)组织[6]。
国内研究也关注到了企业与扶贫的关系,多数研究中关注了农业龙头企业的扶贫作用,史金善(2011)提出了发挥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在“双到”扶贫中作用的措施[7];孙志国等(2012)研究国家扶贫龙头企业与产业扶贫的发展对策[8];何燊(2014)认为推进特色产业扶贫要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9];闫东东、付华(2015)通过博弈模型讨论了龙头企业参与扶贫过程中的行为[10];白丽、赵邦宏(2015)提出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扶贫模式和以“非市场安排”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机制[11]。针对企业的扶贫作用和措施,仝允桓等(2011)认为企业有效利用BOP群体资源可帮助企业获得资源和效率优势,还可使BOP群体提高收入并摆脱贫困[12];张琦(2011)认为通过村企对接、村企互动和村企共建等方式可形成企业和农民间的良性互动[13];叶文振、严静(2013)提出对民营企业参与市场扶贫进行合理引导,有效衔接市场的资源和市场扶贫的优越性[14];李晓辉等(2015)认为要注意社会动员、建立社会扶贫的调查系统、对企业参与扶贫提供税收优惠[15];邓小海等(2015)认为旅游扶贫要培育核心企业、加强产业链整合等提升产业链价值创造能力的建议[16]。当前国内针对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对相关影响机制的研究还比较欠缺。
可以发现,国外研究已注意到企业在乡村旅游扶贫中的作用,特别是社区旅游企业的发展问题,但针对企业参与旅游扶贫问题的研究还严重欠缺。当前,由于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乡村旅游扶贫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积极性有限,严重制约了居民的脱贫致富。因此,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企业参与扶贫核心,研究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影响因素,探索推动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路径,不仅有助于拓展旅游扶贫和企业扶贫的研究视野,对于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进程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共享发展理念重视机会公平,强调共同创造并共同享有财富,对于调动旅游扶贫领域中各主体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乡村旅游扶贫中的相关主体具有不同的角色和诉求,但相互之间具有实现共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核心企业为龙头,通过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可以创造更多的旅游收益;通过构建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可以保障贫困居民与企业共享发展成果,加快脱贫进程。
1.乡村旅游扶贫系统主体的角色分析
乡村旅游扶贫中的核心参与主体包括企业(核心运营主体)、政府部门(管理与协调组织)和社区居民(扶贫对象),外部影响主体包括消费者、支持组织等。各主体拥有不同的关键资源,在扶贫系统中具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也具有不同的诉求特征。其中,企业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显著,但是政府、居民和相关组织也都具有企业发展需要的独特资源,因此各主体之间具有实现共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政府是乡村旅游扶贫系统的管理、规划和引导者。政府提供乡村旅游扶贫的政策与环境,对于乡村旅游扶贫系统的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的引领者,政府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期望可以通过企业的市场、技术和人才优势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活动,带动居民脱贫。
(2)企业是乡村旅游产业链的运营者。企业处于乡村旅游扶贫系统的核心地位,是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链的主导者与运营者,负责将资源转化为产品,是实现资源市场价值的关键。作为以盈利为根本目的的组织,企业具有丰富的市场资源和资金技术,希望依靠居民获取在其他地区无法获取的生态、文化和土地等关键竞争资源构建核心竞争力,并实现盈利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3)贫困居民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参与者和扶贫对象。贫困居民拥有生态、文化和土地等资源,属于扶贫系统的关键;但由于缺乏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难以主导乡村旅游扶贫活动,故在系统中处于弱势地位。作为弱势群体,居民希望借助企业的运营管理,依靠其独特的资源与企业实现平等互利的合作,将自身资源转化为资本,获取就业机会并增加收入,最终实现脱贫与自我发展。
(4)相关组织是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由于贫困地区资源分散,而各种合作社等组织对居民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具有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在乡村旅游扶贫中处于重要的辅助地位。作为区域产业扶贫活动的重要组织者,经济组织希望依靠其资源组织能力和区位信息优势,并借助企业乡村旅游扶贫活动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2.参与乡村旅游扶贫与企业发展具有协同性
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有助于提升扶贫绩效,而乡村旅游扶贫活动的实施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平台和机遇,参与扶贫与企业发展是可以实现协同的,这也是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实现共享发展的基础。
(1)企业参与有助于提升乡村旅游扶贫绩效。企业作为旅游市场和旅游资源运营中的核心主体,其乡村旅游开发活动以农村生态文化资源嵌入和利用为前提,有助于区域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为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居民提供稳定收入,并提升居民素质和技能;企业乡村旅游开发活动有利于锻炼和培养高质量的创业者,提升旅游开发的质量;企业开发活动对居民进行创业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居民的创业技能,为居民创业提供了更多机遇。
(2)乡村旅游扶贫为企业发展提供平台和机遇。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开展,有助于推动基础设施与发展环境优化,培育和提升居民的素质和能力,完善区域政策和发展环境,为企业参与旅游扶贫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平台和机遇,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事实上,贫困地区的优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多掌握在当地贫困居民手中,企业要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资源,必须依靠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因此企业有与贫困居民实现互利发展的意愿。
3.共享型商业模式是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关键
乡村旅游扶贫的过程中,企业依靠其把握旅游市场的优势,成为乡村旅游扶贫价值链高效运营的关键。但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并不一定必然提升扶贫效率,企业必须要确立共享发展思路,通过打造共享型商业模式,实现自身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协同。
(1)构筑资源与利益共享机制。共享经济的关键是资源与利益的共享,不仅要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更要保障实现各方都能获得相对合理的收益。村民可通过入股、租赁、托管等方式将手中的资源流转给企业,使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多,而村民则获得更多获益渠道;村民参与建设农家乐、宾馆、饭店等旅游服务设施可实现自主创业脱贫,而企业也减轻了投资压力;村民在旅游企业从事保洁、保安、导游、表演等工作可获得劳务收益,企业也降低了用工成本。
(2)以企业为核心打造共享发展平台。旅游共享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共享平台,不仅能够有效的组织资源,还能有效的协调各个主体之间的冲突,实现良性运行。企业更加了解旅游市场的需求,具有开发运营旅游产品的丰富经验,可更加高效的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真正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通过企业来组织和运营共享平台的效率最好。企业的股权结构可以灵活多样,但必须按照企业化的模式进行运作,具有运营和管理旅游共享平台的能力,提升旅游产品的供给能力、供给质量与供给弹性,更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提升游客的体验,确保乡村旅游项目的盈利。
(3)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村民作为景区的主人,要改变其发展理念和思想,推动其自觉的维护景区环境,自觉的配合企业的相关政策与措施;要不断提升村民的素养,提高其旅游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实现每个村民都是一个流动的景区宣传名片,大大的提升景区的形象。同时,要通过利益机制争取村民支持,提升村民的旅游开发支持度,降低旅游企业的管理与协调成本。
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具有很多优势,但是也受到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作为旅游活动的运营管理者,企业的参与意识、机制和能力是决定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的关键;作为扶贫对象,贫困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扶贫项目的最终成效;企业和居民的参与意识机制之间也有相互的影响。另外,外部旅游开发环境是旅游扶贫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而利益相关者行为是最终扶贫绩效的重要保障,旅游环境和利益相关者态度也会影响到企业和居民的参与意识和机制。
1.企业参与意识与扶贫能力是关键
乡村旅游扶贫活动多与农业结合,不仅抵抗风险的能力更低,且投资周期偏长,短期内很难获取收益,需要企业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和扶贫参与意识,愿意与贫困居民共享发展收益,同时也对企业资金、技术实力和市场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1)扶贫意识。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加上扶贫的成本与风险偏高,实施纯粹捐助和帮扶式扶贫不具有可持续性,但是市场化扶贫的风险也比较大。因此,企业的市场化扶贫意识与社会责任,直接关系到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可能性。
(2)资源整合能力。贫困地区虽然有生态文化资源的优势,但往往碎片化和分散化特征显著,不利于工业化开发,整合难度和成本比较高。产品在当地销售难度比较大,往往要面向外地高端市场,市场营销极为重要,对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企业要成为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之间的桥梁,能够整合低收入群体的不可复制资源,开发高端产品,经过运营销售给高收入群体获取利润,并给予低收入群体利润分成。
(3)社会资本。企业整合能力的实现,必须具有强大的社会资本。扶贫活动中可争取到政府、合作社等民间组织的支持,为其在土地流转、居民参与等方面提供支持,便与其更快更好的组织资源,并实现资源获取的可持续性;同时,有一定的市场营销和渠道开拓资本,便于实施高端市场的开发,能够将其产品的市场价值实现。
2.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与能力是重要条件
社区居民作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直接对象,属于利益相关者,其参与积极性、支持力度和参与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必须说明的是居民的参与意识与能力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培育。
(1)自我发展意识。长期的输血式扶贫,导致部分贫困居民等靠要思想严重,自我发展与旅游参与意识淡薄。而乡村旅游扶贫是以市场化配置资源为核心的产业扶贫,要求居民必须具有强烈的自我脱贫意愿,具有通过参与旅游开发得以致富的意愿,同时认识到企业介入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因此,居民积极主动参与产业发展的意愿和意识能否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是否愿意支持旅游开发,是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前提。
(2)基本素质与能力。当前,农村的空心村问题异常严重,老弱妇孺是劳动力的主体,基本文化、素养与技能偏低,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活动的能力比较有限。因此,居民的健康、知识、文化和技能等基本素质能否得到有效改善,特别是基本的劳动能力和参与能力对于企业最终的乡村旅游扶贫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
3.旅游开发环境是基础条件
企业的乡村旅游扶贫活动本质上属于面向BOP群体的资源开发性商业模式创新,为实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要考虑资源的开发价值及成本收益的问题,因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价值和可行性是最终扶贫绩效的基础与前提;当然,旅游开发环境不是一成不变,可以逐步的改善。
(1)资源开发价值。并不是任何村寨都适合进行旅游开发,也并不是任何地区都适合进行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旅游开发的基础,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是核心,涉及旅游资源的唯一性、可开发性、可创意性等要素。只有具备一定资源开发价值的区域,企业才可能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活动。
(2)基础设施水平。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特别是交通区位劣势显著,需要进行投资的项目比较多,这些因素会成为企业进行投资的巨大障碍。因此,改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特别是通村公路和景区内部道路的通畅,是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重要条件。
(3)发展软环境。当前,贫困地区的基层治理面临严重问题,村支两委管理能力不足,居民组织难度偏大,缺乏共享发展的意识,严重阻碍旅游资源的开发;部分地区管理机制僵化,政府公信力相对不足,对投资者的承诺往往因各种原因而难以兑现,使投资者不敢也不愿意介入乡村旅游扶贫活动。因此,如何营造一个诚信、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活动的关键因素。
4.主要利益相关者态度是重要保障
政府、乡村相关组织等具有独特的信息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争取到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是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重要保障。
(1)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是区域扶贫主导者,但实践证明行政扶持无法实现扶贫的可持续性,必须借助市场化的手段。因此,政府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能否为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发展环境保障和政策支持,比如能否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能否作为居民和企业之间的重要沟通媒介促成合作,将对最终的乡村旅游扶贫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2)相关组织和协会的辅助功能。当前,农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等成为农村资源整合与组织的重要媒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已成为一种比较有效的发展模式。合作社是农民和农村资源的重要整合者和组织者,负责人和参与者本身也是农民,便于整合资源。企业能否取得其支持和参与,对于未来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雪峰山公司自2014年5月成立以来,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雪峰山地区最重要的生态与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贫困乡村为重点,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大力提升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旅游参与能力,同时企业也稳步的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雪峰山旅游品牌,成功走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实现了公司发展与居民脱贫的双赢格局,2016年成功入选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项目。雪峰山公司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时间并不长,扶贫效益已经显现,与以下因素具有显著关系。
1.企业家的扶贫意识强烈
雪峰山旅游公司参与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与企业家具有强烈的扶贫意识密切相关,这是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基础与前提。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公司是由上市公司大康牧业原董事长陈黎明于2014年5月注册成立,旨在通过开发雪峰山地区优质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实现共同富裕。陈黎明16岁参军,退役后办起养猪场,通过艰苦创业发展成为湖南著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于2012年成功在深交所上市。“一带一路”和沪昆高铁带来的新机遇,使陈黎明认为在雪峰山风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是贫困居民适应最广、受益最快的致富门路。2014以来,他投入3亿多元开发乡村旅游,打造了阳雀坡古村落、穿岩山森林公园两个国家级3A景区,探索出了乡村旅游扶贫的“雪峰山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效。
2.企业资源开发能力强
(1)企业具有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与市场等能力。以强大的母公司作为支撑,雪峰山旅游公司在湖南旅游界创造出四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由民营企业申报的森林公园获得成功并正式挂牌,全国第一家企业与美国南方木业巨头签订了开发建设美式休闲木屋的战略协议,全国第一家民营旅游开发公司成立了文化研究会,全国第一家由民营企业主办旅游电视频道①,这些举措为公司有效整合资源奠定了基础。
(2)具备高品位建设景区的能力。公司凭借强大的开发实力,与溆浦县人民政府签订中国花瑶梯田、抗战古村落阳雀坡、穿岩山森林公园和统溪河旅游休闲小镇四个景区的旅游开发协议,总投资20个亿。为增强开发的科学性,公司高度重视景区的规划设计,专门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来景区实地考察,通过竞标选择中国科学院地理规划设计院和桂林七颗星旅游规划公司、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规划设计院等机构进行规划设计,为景区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
(3)具备开发高端旅游功能产品的能力。利用穿岩山森林公园景区交通优越,沪昆高铁溆浦南站位于景区中心的优势,积极打造总部经济,已有中国天健会计事务所、大康牧业、鹏欣集团等7家上市公司和院所拟在景区设立企业文化、党建活动和创新研究等总部基地②。公司与湖南健康养老基金合作,在中国花瑶山背梯田和穿岩山森林公园景区打造两个国家级健康养老基地,为老年人提供候鸟式的健康、休闲、度假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③。
(4)具有开发高端生态旅游商品的能力。利用区域的原生态优势,大力开发高端生态山野旅游食品。如2015年端午节前组织的雪峰山首届稻作文化节,吸引了近千各地游客云集景区梯田参与插秧、犁田、吃忆苦思甜餐、放丘捉鱼等活动。通过粮票模式,以高出普通稻米几倍的价格,将通过传统的耕种方式、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的传统老稻种进行预售,现场预售2万斤稻米,形成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企业愿意提升居民素质与技能
为了取得社区居民的支持,企业在开发过程中高度重视保障居民的利益,为居民的自我发展提供了较多的机遇和便利。
(1)组织居民外出增强见识。2014年9月到2015年6月,公司出资组织1125名景区农民和基层干部,分四批赴桂林、龙胜、通道、镇远、千户苗寨和梵净山、大围子山等地学习考察,使居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有效转变,旅游管理技能也得到提升,公司发展旅游项目也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2)培训农民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教育农民、培训农民,提升其旅游开发参与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使其真正成为旅游受益主体。公司请旅游主管部门及大学教授来景区办培训班,组织景区贫困人口学习,提高旅游服务意识和技能;先后邀请湖南师大、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专家为景区的2500多名贫困乡村的干部群众,系统讲解《旅游开发带给景区的益处》、《旅游接待礼仪》等课程,以及服务技能、导游技能、农产品开发、农家客栈运作、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3)投入资金支持农民创业。公司全力扶持贫困群众创业脱贫致富,并对创业居民进行资金奖助。如山背梯田景区某居民在雪峰山公司支持下,于2014年“十一”推出“秀兰农家客栈”,半年即收回全部投资,并得到雪峰山公司4.6万元奖助。公司累计投入400多万元,扶持景区36户贫困家庭建起了“农家客栈”和“农家饭庄”,参与景区的餐饮、住宿接待业务,已形成500余张床位的接待能力,从业人员达300余人。同时,投资300多万元,扶持景区80多个贫困户从事生态养殖业和生态加工业,分享旅游开发的收益。
4.企业能够有效优化旅游开发环境
为了改善开发的条件,提升资源价值,公司通过科学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资源开发的价值。
(1)有效挖掘资源价值。雪峰山地区生态良好、文化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有打造为核心吸引物的价值;但由于交通闭塞,缺乏资金、人才和经营能力,当地居民和政府无力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缺乏对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政策的发展平台。沪昆高铁开通后,雪峰山旅游景区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一下高铁就到景区”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显现,开发养生度假、乡村休闲、文化探秘和户外运动等旅游项目的价值凸显。
(2)强化营销与宣传。公司加强与湖南日报、中国旅游报、中华文化报、怀化日报以及湖南电视台、怀化电视台和红网等各大传媒联系合作,并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公司通过合作协议,将怀化电视台移动频道更名为文化旅游频道,把雪峰山地区的旅游宣传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制作的《秘美千年的花瑶梯田》、《雪峰山之魂穿岩山》、《古宅疑云》等景区宣传专题片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直接推升了雪峰山旅游的知名度。
(3)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公司将景区建设与区域居民生活类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全面开展了公路、桥梁、游步道、游泳池、景观坝、度假村、停车场、娱乐场、接待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优化了景区设施,也有效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2014年10月以来,共完成实质性投资8200万元,修建硬化5条进组公路和花瑶古寨公路,完成4条景区游步道、休闲小镇景观大坝以及景区水利设施等工程建设,完成抗战古村落阳雀坡家防火安全培训、消防设施配置、电线改造等。
5.企业能够争取到利益相关者支持
(1)成功争取湖南省和怀化市各级政府的支持。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积极扶持陈黎明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对雪峰山公司开发中国花瑶山背梯田、统溪河休闲小镇、穿岩山森林公园、阳雀坡抗战古村落等景区景点,及时给予政策、宣传等方面支持,2016年6月景区的穿岩山省级森林公园还获得了“2016湖南最佳避暑胜地”称号。
(2)争取区域文化组织的支持。公司成立了拥有150多名会员的雪峰文化研究会,组织专家、作家、摄影家到景区采风调研,挖掘研究雪峰山文化,在国内报刊、网站发表作品360多篇(幅);雪峰文化研究会会员、省作协副主席邓宏顺的散文《山背梯田》在《人民日报》发表,有效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
(3)支持成立农业合作组织。根据城市游客的需要,结合雪峰山区的生态优势,公司鼓励居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组织贫困农户成立了苡米、高山弥侯桃生产合作社,野生茶业生产合作社、花瑶挑花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组织,高山笋子、蕨菜等农产品都已经得到有效的开发,2014年至今入会农户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
6.企业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为了让景区的贫困群众长期受益,持久脱贫,公司坚持共享发展,贫困居民通过参与景区建设、在景区就业、兴办农家客栈及以房屋、山林等资源入股分红等形式,获取了比较稳定的收入,有效破解了旅游开发中利益协调的难题。
(1)吸收和带动居民就业。雪峰山旅游公司在景区开发建设中,搭建了管理、宣传、导游、客运、餐饮、住宿等多个工作平台,600余贫困居民通过参工、参建获益2400多万元;吸纳贫困人口在景区就业87人,年发放工资270多万元。预计到2016年底,雪峰山旅游公司预计可吸纳景区内劳务工15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达700多人,人年均收入4万余元;扶持贫困户创办农家客栈26家,年收入300余万元,实现了居民的就近脱贫致富。
(2)帮助居民资源转变为资产。雪峰山旅游公司鼓励景区居民以山林、田地、房屋、宅基地等资产折价入股,变闲置资源为可用资产,成为公司股东,参与公司分红。目前,景区范围内的统溪河镇、葛竹坪镇已有275户村民(贫困户占六成多)以资源、资产入股成为股东,年收益可达200余万元。公司目前已签约收用农户1500栋老式木屋建设乡间旅馆,直接吸收1000余农户加入公司,并带动5000多户。
(3)保障居民资金投资收益。为提升分散扶贫资金的收益,雪峰山旅游公司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成立“雪峰山贫困农民股权托管中心” 统筹管理贫困居民的资产入股工作,通过将居民享受的各种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交由托管中心统一管理,然后入股公司投入景区建设,公司按月付给红利并负责还贷,有效保障了贫困居民的收益。
雪峰山公司的案例说明,企业愿意并能够与贫困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并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能够在乡村旅游扶贫实施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是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关键。
乡村旅游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雪峰山公司的成功与其自身实力与科学运营有关,与外部条件的支持也密切相关。当前,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还面临诸多的难题,企业参与旅游扶贫的意识不足;空心村问题异常严重,老弱妇孺是劳动力的主体,实施产业开发的意愿不强;居民的知识、文化和技能等基本素质偏低,难以为旅游开发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贫困地区居民多居住分散,单个村寨的规模和体量有限,进行大规模开发的难度大;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投资成本偏高。因此,要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从环境、企业和相关主体等层面,创新推动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机制。
1.培育企业参与意识与能力
(1)提升企业扶贫意识。要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向企业宣传扶贫政策和优惠措施,重点向企业家、乡村能人、旅游创客等进行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宣传,提升其主动参与扶贫的意识;同时,要通过政策创新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2)培育企业扶贫能力。搭建乡村旅游扶贫平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创造条件,提升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能力。从资源整合能力入手,通过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企业旅游扶贫开发等能力的培育与提升机制。树立企业在乡村旅游扶贫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股份制、联营等方式改变企业的短期行为,减少企业为追求短期业绩而实施运动式投资、掠夺式开发等问题。
2.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1)优化乡村投资环境。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出台支持与引导政策,特别是财税金融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介入乡村旅游扶贫领域;加快金融创新,推动旅游资源的资本化,为旅游开发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要统筹利用专项财政资金,重点做好农村风貌改造、公路建设、环境治理、旅游培训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项目。
(2)优化乡村治理环境。政府必须从直接的旅游经营中退出,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重点从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利益保障、生态文化保护等层面,为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构建乡村内部的制度与规则,对企业扶贫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保护居民利益和生态环境,支持企业在乡村旅游扶贫中的自主经营,杜绝干涉行为。
(3)转变居民理念,提升居民能力。引导居民形成共享发展意识,愿意通过各种共享机制实现脱贫,提升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支持度,减少村民与企业的矛盾和冲突;引导居民树立自我发展的理念,增强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要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开展贫困居民知识与技能培训,切实提升居民的参与能力。
3.创新利益共享机制
打造居民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企业发展与居民脱贫的协同,这是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关键。
(1)构建利益协同机制。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构建科学的制度与规则,形成乡村旅游扶贫的居民参与机制,有效地保障居民利益;构建居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和渠道,明确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分红、就业、创业等权益,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居民能够切实享受到旅游开发的成果。构建科学的机制,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估,确定投资者和居民的利益分配原则,协同各方的利益。
(2)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强化贫困地区的内生能力建设,要以村集体经济和村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通过外部企业的旅游扶贫活动的带动与示范作用,培育属于乡村的本土市场参与主体;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组建村级经济主体组织管理机构,负责集体经济日常的管理运营,特别是与外部市场的交流与合作。
(3)强化对企业的监督。政府对企业参与扶贫已采取了诸多的激励措施,也有不少企业确实开始参与扶贫活动,但是由于存在机会主义行为,扶贫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必须要强化对扶贫企业扶贫效果的考核及监管,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加大惩罚力度,使企业不敢也不能侵占扶贫资金,切实保障居民利益。
注释:
①http://www.hnxfsly.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0&id=304。
②资料参考:http://www.hnxfsly.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0&id=335。
③资料参考:http://hn.qq.com/a/20150911/019829.htm。
[1] Geoffrey Manyara and Eleri Jones. Community-based Tourism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in Kenya: An Exploration of Their Potential as Avenues of Poverty Reduction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7, 15(6):628-645.
[2] G Manyara,E Jones,C Harris,S Cole . Best practice model for community capacity-building: A case study of community-based tourism enterprises in Kenya [J]. Tourism, 2007, 55:403-415.
[3] S Chiutsi,BK Mudzengi. Community Tourism Entrepreneurship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Management in Southern Africa: Lessons from Zimbabw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2, 2(8):127-134.
[4] D Tolkach,B King. Strengthening Community-Based Tourism in a new resource-based island nation: Why and how[J]?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8:386-398.
[5] Stone, L. S., Stone, T. M.. Community-based tourism enterprise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f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Khama Rhino Sanctuary Trust, Botswana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1, 19(1):97-114.
[6] Malatji, M. I., Mtapuri, O.. Can community-based tourism enterprises alleviate poverty? Toward a new organization[J]. Tourism Review International, 2012(1):1-14.
[7] 史金善.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在扶贫“双到”工作中的作用机制分析[J].南方农村,2011(5):68-71.
[8] 孙志国,等.武陵山片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与产业扶贫[J]. 陕西农业科学,2012(6):198-202.
[9] 何燊. 关于推进福建省特色产业扶贫的几点思考[J]. 发展研究,2014(7):99-100.
[10] 闫东东,付华. 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进化博弈分析[J]. 农村经济,2015(2):82-85.
[11] 白丽,赵邦宏.产业化扶贫模式选择与利益联结机制研究——以河北省易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例[J].河北学刊,2015(4):158-162.
[12] 仝允桓,邵希,陈晓鹏.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金字塔底层创新策略选择:一个多案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4):36-43.
[13] 张琦. 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机理与动力机制研究——以陕西省“府谷现象”为例[J]. 中国流通经济,2011(4):58-63.
[14] 叶文振,严静. 以企带村济困共荣——新扶贫时代民营企业参与市场扶贫的视角[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2):49-56.
[15] 李晓辉,徐晓新,张秀兰,等.应对经济新常态与发展型社会政策2.0版——以社会扶贫机制创新为例[J]. 江苏社会科学,2015(2):67-77.
[16] 邓小海,曾亮,等. 我国扶贫旅游产业链优化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15(3):167-175.
[17]伍正刚.湘西地区土家族古村落旅游开发路径研究——以石堰萍、庙岗等村为例[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5):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