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梅,李逍遥
(山东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济南 250014)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而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也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起到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金融业开始了市场化改革,在金融总量和发展规模不断增加的同时,区域金融发展也开始显著分化。作为区域经济的构成部分,区域金融的差异体现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区域金融的非均衡发展也会加剧区域经济的失衡。
十九大报告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等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地区不平衡发展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因此,针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建立起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协调、平衡的区域发展不仅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能为经济发展释放巨大的空间和潜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摸清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与效果就变得非常必要。为此目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区域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文献,以期摸清规律,为有针对性地探索在我国如何以区域金融发展促进各地区经济增长提供理论和经验借鉴。
该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了关于金融的功能和金融发展水平度量方法的文献;第三部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阐述了关于区域金融发展经济效应的传导机制研究;第四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金融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第五部分简要评述现有文献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不足,以及从文献中可获得的对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启示。
金融的本质是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资源跨时间、跨空间的最优配置决策的行为。虽然金融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金融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准公共产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为经济服务是其根本任务。
Levine总结了金融的五大功能:第一,对潜在的投资进行事前的信息生产;第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与监督投资行为;第三,风险管理,对风险进行规避、分散及分担;第四,聚集与配置资金;第五,降低交易成本、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提供便利。Graff和Karmann指出金融活动能够起到改善资源在投资分配中的作用,金融市场能够通过提高资本积累和分配效率还促进经济的增长。胡亮通过分析金融发展影响经济的实现机制和渠道提出金融的四大功能:降低生产成本、加速技术创新、促进资本的积累和提升公司管理水平。杨友才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三种非相互排斥的影响。第一,提供可靠方便的交易方式;第二,将社会中的闲散资金引入到投资;第三,改善资源在投资中的分配[1-4]。
Goldsmith在其文献《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中首次提出运用金融相关比率(FIR)来量化金融发展水平。Goldsmith采用的金融相关比率是指地区金融总资产与实物资产的比值,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该指标越高,证明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越高。Mckinnon进一步拓展了Goldsmith的研究,认为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和低效率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不完善以及货币化程度过低,并采用M2/GDP来度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该指标可以反映金融系统调节储蓄资金资源的能力。King和Levine用4个指标来测度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一是非金融私人企业贷款与GDP的比率;二是非金融私人企业贷款占总体贷款规模比重;三是金融机构流动负债占GDP的比重;四是商业银行国内资产占中央银行国内资产的比重[5-7]。
国内学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相关问题也进行了实证研究,由于金融发展测度指标的不一致等问题,大多数文献得出的结论存在分歧。为克服前期文献使用单一指标,不能准确、全面反映该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真实情况等问题,国内学者从不同的维度运用多个指标全面综合的测度区域金融发展水平。
殷克东和孙文娟选取金融发展广度和深度、发展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基础四个维度的指标,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分析了我国各省区金融发展的差异。仲深和王春宇构建的我国各省区市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生态环境、市场规模、产业规模三个维度对2009年31个省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厦祥谦从规模、结构、效率三个方面出发,利用21个指标构建了操作性更强更为合理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对我国31个省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的优势劣势与经济增长的联系。陆桂贤等从微观角度出发,构建了非国有企业负债占地区所有企业负债比率和地区非国企业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差额这两个反映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新指标,利用1999~2013年中国各地区的相关数据,研究了所有制歧视对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8-11]。
1.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创造本国的比较优势。Rajan和Zingales认为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是一种资源禀赋,金融部门发展存在众多影响比较优势的机制,从而提出了金融发展的比较优势假说。Wurgler使用65个国家近30年相关数据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更有利于刺激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而在新兴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差异性贷款行为对新兴产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Beck的研究表明,出口份额和贸易收支顺差高的企业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占比更大,金融市场通过提升出口竞争力创造本国比较优势,进而拉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Rajan和Zingales研究发现,在金融体系欠发达的国家中,本国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金融体系发达的国家则在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的新型行业中具有出口竞争力[12-15]。
齐俊妍运用H-O模型,从比较优势来源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程度对贸易活动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过提高资本禀赋,刺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创造该地区的比较优势,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包群和阳佳余利用中国29个省市1990~2004年的相关数据,探究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与金融深化程度的关系,结果发现,一个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对工业制成品具有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呈显著正向影响。曹珂和朱彤认为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影响比较优势的变迁,低外部融资依赖度的行业比较优势比较稳定,高外部融资依赖度的行业比较优势变化比较明显。包群和张雅楠构建 Balassa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净出口率、Michaely指数来衡量高技术产品比较优势,基于1998~2007年我国30个省市的样本数据,研究区域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对高技术行业比较优势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对高技术产业出口的比较优势有显著影响。胡可征和岳鸿飞认为金融是区域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绿色金融可以通过长期投资,依托市场配置资金,对国际合作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16-20]。
2.区域金融发展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需要资金和金融系统的支持,区域金融资源的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可以带来产业机构的调整,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Rajan和Zingales研究了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发现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企业发展,通过调节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促使经济良性发展。Fisman和Love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国家金融体系发达,其各产业间的联动效果更好,更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Aghion分析了多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发展的投入产出水平,发现在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促进作用[21-23]。
国内学者大多利用我国各省区相关数据,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范方志基于我国1978~2000年的数据,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研究,发现三大地区的金融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促进地区金融发展。王春丽和宋连方采用中国31个省区相关数据的研究发现,区域金融规模的扩大和金融总量的增加有助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但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金融的发展不存在显著影响。杨坚运用1995~2008年中部地区省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一个地区的政府可以通过干预金融发展来调节产业结构的升级。王涛和石丹运用2003~2013年我国31省区的面板数据,采用两步法测度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分析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失衡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地区的金融发展不能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但金融发展可以缓解产业结构的失衡,进而间接促进经济的增长。刘桔林从制度安排的视角研究了金融结构调整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发现金融结构调整对第一、第三产业的直接融资因子是构成产值增长的单向Granger原因,间接融资因子与第二产业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24-28]。
3.区域金融发展可减缓贫穷及改善收入。一个高效、发达的金融体系可以聚集并配置资金,对风险进行规避、分散及分担,进而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证收入的公平性,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机会,减缓贫穷,促进经济发展。
Matin等认为穷人过低的储蓄转化率是因为得不到平等的金融服务,如果将穷人的储蓄转化为投资将大规模满足社会的需求,进而减缓贫穷。Cull等的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利率市场化的方式减缓贫困。如果一个国家利率过低,则该地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满足中小型企业的贷款需求,进而退出信贷市场,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利于改善居民的收入[29-30]。
国内直接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减缓贫困的文献较少,主要是从经济、收入差距等方面间接的研究金融发展是否有助于减缓贫困。杨俊和王燕分别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分三个层次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减缓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短期内降低了收入差距,但从长期来看加剧了农村的贫困程度;我国城镇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在短期内加大了城镇收入的差距,长期内却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差距;我国的整体金融发展水平在长期内加剧了贫困状况,从短期来看,虽然金融发展可改善收入分配差距,但减缓贫困效果不明显。杨志鸿基于中国1978~2013年的相关数据的研究表明,从农村的角度看,地区经济金融的发展程度对农村贫困率有负向影响,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农村的贫困率逐渐降低;从全国的角度来看,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了收入的改善,缓解了贫困状况,但不同金融发展指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江春与赵秋蓉认为,金融体系减缓贫穷及改善收入的最佳方式不是直接提供贷款,而是通过金融发展改善经济环境、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惠新华利用美国1967~2015年的宏观数据检验了金融发展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发现收入不平等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31-34]。
金融发展能够通过降低企业的信息成本和融资成本,促进企业家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1.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收集、生产和加工信息的成本,有助于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Carlin和Mayer的研究表明,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与企业的融资难易程度有很高的相关性,一个国家金融体系发展水平越高,企业更容易获得外部投资,促进企业的发展。Love利用40多个国家的数据,研究了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经济周期和企业融资约束的关系,发现金融发展可以帮助企业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摩擦所导致的资本市场的不完善,进而减轻企业的融资约束[35-36]。
曾五一和赵楠认为,一个区域金融资源越丰富、金融机构越能够促进资金资源流向高回报、高生产率的企业项目,则该地区的企业越能够有效利用当地的资金资源,盘活社会资金存量,当企业面临良好的成长机会和投资项目时,企业就能够通过发达的金融市场筹集资金、加大投资。沈红波等通过企业的所有权性质研究了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发现国有上市公司比非国有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小,而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明显缓解这一差异。谢军和黄志忠利用2003~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区域金融市场对企业融资的影响,结果发现,内部融资在金融市场欠发达的地区比发达的地区更容易发挥作用。戴小勇和成力为利用我国30万家工业企业相关数据,研究金融发展如何影响企业融资,结果表明,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提高企业的研发投资,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企业融资约束。凌立勤和王璐奇利用我国2003~2012年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对不同背景的公司融资约束缓解程度不同,外部环境越好,缓解程度越明显[37-41]。
2.区域金融发展可促进企业家创新和技术进步。Sharma利用57个国家21 000家企业的数据,研究了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发展水平高,则可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资,提高企业生产效率。Muravyv和Domtheafer运用多个国家数据研究了企业家的创新行为,结果表明,如果一家企业的创新活动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有效支持,则会对创新活动失去兴趣,导致其无法实现产业化,从而降低生产率[42-43]。
张军和金煜基于我国31个省1987~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金融市场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地区越容易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该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越高,进而表明了区域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水平的提高。姚耀军和董钢锋利用2005~2011年的省级数据,研究了我国银行业发展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发现中小银行占比大的地区其创新能力更强,生产效率更高[44-45]。
虽然大多数研究认为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地区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提高,但也有一些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王春桥和夏祥谦基于我国2001~2012年30个省(西藏除外)的相关数据,使用随机前沿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与经济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向企业提供的信贷会阻碍国有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没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王检等基于1997~2012年我国省级数据,研究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企业创新技术改进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技术改进存在门槛效应,当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时,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果不显著,只有金融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对企业创新、技术进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刘金全等从金融结构视角研究了52个国家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内在关联性,发现发达国家股票市场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而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与技术进步相关度较低[46-48]。
3.区域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金融发展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聚集和配置资本,现有大量文献证明金融发展可以充分、高效利用社会资源,从而满足大规模的家庭、企业的需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Wurgler基于1963~1995年65个国家的相关数据,测算了各国的资本配置效率,发现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较高,则该国家会增加新兴行业的投资,减少衰退行业的投资,进而提高经济效率。Beck从跨国角度论证了金融市场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家庭和企业的投资选择性较多,其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有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韩立岩和蔡红艳把产出增量与资本增量的比值作为度量资本配置效率的指标分析了我国的情况,发现金融发展水平与资本配置效率呈显著正相关,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吴涛和李宏瑾在Wurgler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78~2009年的省级相关数据测算了我国各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发现从1978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最高,这和当地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有关。王永剑和刘春杰运用我国1991~2008年数据,从保险、信贷、证券三个角度来衡量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发现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对资本配置效率的促进作用越大。唐松利用2001~2012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研究,发现在中西部区域金融资源能够显著促进经济的增长,但这一效果在东部地区逐渐下降。陆桂贤等运用1999~2013年全国30个省区(西藏除外)的相关数据,考察我国银行业的开放与金融市场化改革对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论证了金融发展差异对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同时表明,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提高了该地区第二、三产业的资本配置效率。戴伟和张雪芳利用Wurgler 的资本配置效率估算模型,研究了我国各省份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更显著[49-53]。
Schumpeter最早提出了区域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认为一个区域的金融部门通过资源配置、风险分散两个途径对该地区人均收入和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后来Goldsmith利用1960~1963年35个国家地区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由此奠定了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5]。尽管国内外学者利用大量的数据,用一系列的实证方法研究区域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但由于样本变量选取和方法的不同,研究结论也有较大的不同。
国内外学者在前期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各种实证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其中大多数文献得出的结论是,金融市场能有效地调动社会的闲置资金,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king和levine运用1960~1989年的相关数据对80个国家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市场流动性负债与GDP的占比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私人信贷总额占GDP的比重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Rodriguez 等将地区信贷资源的可得性作为金融发展的代理变量的研究表明金融机构的信贷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金融机构地区信贷的差异通过投资的融资渠道导致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进而对当地的经济增长产生差异影响。Rin和Hellmann提出了金融发展大推动理论,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市场主要依靠银行为推动力,当银行规模足够大时,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工业投资[54-56]。
国内学者基于我国国情,针对具体地区实证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周立利用goldsmith构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中国1978~2000年的相关数据,将全国划分为中、东、西三大区域,研究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影响,发现中国经济存在“高速度、低质量”增长方式的不足,提出构建新的金融结构,选择高质量金融发展方式的建议。董绳周运用1980~2004年涵盖中、东、西三大区域的各省数据,研究了各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的这种影响最大,由于东部经济发展较快,所以这种影响最低。彭宝玉等利用泰勒指数和GIS地图技术作为金融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对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省级层面,经济发展的差异大于金融发展的差异,但这一差距在逐渐缩小;各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在逐渐扩大,这表明除了经济增长影响金融发展外,还有政府政策扶持、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对经济产生影响。胡东婉和宋玉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我国各省份金融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东部地区金融相关性最强,对经济增长有正向溢出效应[57-64]。
区域经济规模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稳定。董金玲对江苏省13个城市1990~2007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有明显的差异,其中苏南的促进效果最大,苏中次之,苏北最低。周天芸等构建了金融中心发展指标来反映金融深化程度,研究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从长期和短期来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效果,但短期内,经济增长对金融中心的影响有限。姜霞和郭科言运用1996~2014年湖北省的相关数据,构建区位熵指数反映金融集聚度,研究了该区域金融聚集程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北省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地区经济增长对金融集聚影响效果不大,并未实现两者的互动发展[65-68]。
麦金农和肖在1973年提出了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主要体现为政府过分干预金融市场,使汇率和利率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造成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Gregorior和Guidotti研究了拉丁美洲地区的金融发展情况,认为金融发展不一定促进经济增长,应该对具体的国家区别对待,在金融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反而具有负向经济效应。Christopoulos和Tsionas基于非洲南部13个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数据,研究各地区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显著。Lee 和 Wong通过对通货膨胀、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运用门限回归模型得出,当一个地区的通货膨胀处于低水平时,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但通货膨胀超过门限值时,金融发展抑制经济的增长。Roe和Siegel分析了收入分配、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如果一个地区在收入财富分配严重不均衡的情况下,金融发展不利于经济的增长。Rousseau和 Wachtel将法律制度带入回归模型,研究了在相关法律不健全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金融发展会增加金融系统本身的风险,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69-73]。
近年来,国内关于区域金融发展经济效应的研究主要是以中、东、西三大区域或省市为研究对象。曹廷求、王希航运用1995~2011年山东省各地区相关数据的研究表明,烟台等九个地级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抑制作用,泰安市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范航和黄琪利用武汉市1991~2012年的相关数据,以金融相关率量化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发现无论从存量上还是增长量上,武汉地区金融行业都抑制经济的增长[74-75]。
上述研究表明,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存在金融抑制现象,表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化程度低,金融资源未合理利用,使得金融发展抑制了经济的增长。
本文从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功能及区域金融发展的测度、区域金融发展影响经济经济增长的具体作用机制、区域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研究等方面综述了近期的研究成果。纵观现有文献,国内外学者在区域金融的经济效应领域进行了充分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拓宽了视野,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本文认为该领域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及改进的空间。
第一,区域金融发展测度方法的不匹配。在研究区域金融差异时,首先要量化该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度量指标是否合理关系到实证结果的准确性和政策建议的适用性。但是,很多文献选用单一的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该地区的真实情况,还应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金融结构、金融安全等多个维度,构建更为合理、客观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指标。
第二,实证研究变量选取与模型选定方面还存在不足。尽管国内外学者在研究金融与经济发展作用关系时,运用先进的计量方法和大量的相关数据,但多数文献忽视了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法律传统以及金融机构的组织机构形式等因素对区域金融发展潜在的影响。此外,经济系统内部内生性很多,多数文献没有考虑变量之间存在一个交互影响的过程,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考虑变量之间的内生性问题,运用工具变量或特定的模型加以解决,得出的结果让人信服。
第三,关于国内区域金融差异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是借用国外的研究方法,没有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因此多数学者得出的结论有很大差别,甚至是截然相反,这增加了政府制定政策的难度。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区域间政府政策、文化、金融机构组织结构的不同,具体分析某一地区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
国内外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对于我国金融发展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从中可以得到的主要启示如下:
一是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金融发展是引致技术创新的直接原因。我国各省市应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推进创新型社会的政策实施,降低金融业的准入门槛,让民间金融正规化,多样化,缓解中小企业、私营企业的融资约束水平,支持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进而促进全社会的经济可持续增长。
二是针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存在人力资本支持、金融支持不足的现象,还应不断提升及完善中国的产业结构。同时,中国应该充分利用金融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加快创造本国的比较优势,提高出口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三是大力发展中小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放宽政府对金融业的管制,打破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等传统观念,拓宽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通过金融发展改善经济运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