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选择

2018-04-01 08:16:38王冠文
社会科学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王冠文,王 丹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翻阅人类文明的史册,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始终。人类在经过了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时代对自然顶礼膜拜的漫长历史阶段之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铸造了驾驭和征服自然的现代科技之剑,社会生产力以裂变的速度极巨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把握自然规律及利用自然规律,使自然与人达到和谐的状态。而生态建设,就是要维护人与自然的生态系统平衡,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号召全党上下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它从价值、理念层面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就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支撑。实践层面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次将生态文明的目标纳入国家现代化目标之中。特别是提出了构建多种体系,推进绿色发展、明确“控制线”和制度规范,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等重大任务,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不仅再一次被写进了十九大报告,而且在理论思考和实践举措上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他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工作期间,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成为他关于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论述,对于深刻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历史演进,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指导我们搞好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实现社会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深刻认识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生态文明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必然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必然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

(一)生态文明建设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客观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处于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发展阶段,这不但严重脱离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缺紧、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国情,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过去的发展模式是在消耗自然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并没有把环境上升到战略地位加以保护。中共十九大,已经把生态问题上升到战略位置,甚至关乎到国家发展之大计,关乎人民长远之幸福,我们绝不能妥协。生态文明建设符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我国长期处于整体污染较严重,局部污染有改善,但是污染的速度远大于治理的速度这样的局势,所以只有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发展好经济。

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会肩负着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艰巨历史任务,如果我们依然不能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走传统的“黑色”发展道路,我们现行的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将无法支持如此庞大的人口和经济体的高速增长,甚至很有可能造成国家未富而资源环境先衰的尴尬局面。开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基础之上,是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明总是在传承中不断进化的,文明的进步不可能完全摒弃长期以来积累的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为发展趋势,不断充实和丰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万事万物;道家的“道法自然”,认为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要节欲知足。佛家主张众生皆平等,世界上存在的所有生物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儒家、佛家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这些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

然而,在工业文明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西方的“人主宰自然”的思想被广泛利用。由此导致的强行践踏自然,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在我国屡禁不止。我们应该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使其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趋势。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人与自然是分不开的整体,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环境的优劣与好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是指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然而在这三者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前提和基础。[2]当前,我们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是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以及经济快速发展而导致对自然资源需求量的无限增大,自然资源需求量的无限增大又会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开发,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破坏又会影响人的生产活动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和谐社会的根基。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合理的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使自然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为人类所用,把环境问题控制在合理有效的范围内,努力的为人与自然之间创造一个合理的、有效的、和谐的状态,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努力。然而,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我们才能着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中国的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二、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面临的生态困境

(一)生态危机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重挑战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是生态失调的恶性发展的结果。主要由人类盲目和过度的生产活动所引起。生态危机一旦形成,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恢复。因此,当它还处在潜伏状态时就应该提醒人们警觉起来。[3]

第一,生态危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文明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水平逐渐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与此同时也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过分夸大人的主体能动性。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与作用下,人们利用科学的力量与知识,大规模、无止境的向自然索取资源,使自然满足人们的物欲需求,人们不去考虑自然的承载力,而是随着其需求的增大不加节制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使用,从未考虑过这些做法是否符合生态发展规律、是否遵循了可持续发展观的诉求。这种不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发展模式,不仅是把自然与人类的发展割裂开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与社会的发展也陷入了矛盾的境地。人类的这种做法,无视自然的发展规律,必将对自然,甚至是人类本身造成无法修补的伤害。第二,生态危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调和的矛盾。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说到底最终归结于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工业文明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以市场竞争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当中去,这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难以克服的社会危机。以市场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有着自己的调解法则,这样的法则必然会加深社会矛盾,最终带来两级分化,导致社会危险事件发生。大量的事实表明,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问题,不仅造成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而且已经开始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活以及后代人的生活质量,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我们将会被自己送入坟墓。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40年的发展道路上,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政治日趋稳定、文化根基日益牢固。但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日渐突出,我们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我国人口问题严重,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劣,这一系列问题都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难题。现实中的各种问题都一再的提醒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大气污染。大气,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繁育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近年来,雾霾问题的出现,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身体健康。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从2013年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就开始受雾霾天气影响,雾霾天气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空气污染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致癌物质之一。雾霾天气对交通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性的灾难,所以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4]第二,水污染。在所有污染的领域当中,水和大气污染属于最重要、最迫切需要引起注意的。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始基。水资源的短缺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一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水污染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还有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食物污染、环境噪声污染也日益严重。

我国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的健康和生活,甚至是生命。生态环境的恶劣以及我们所处环境的污染会使人的基因突变,最终致癌,这种不良影响往往在短期内不能显现,需要长时间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危害不仅影响当代人,甚至危害子孙后代。不仅如此,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的生态失衡也已经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质量及提高。关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重要关键。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

习近平在十九大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十九大报告在总结以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条坚持”,其中就明确地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具体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时,报告前所未有地提出了“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论断,报告中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要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报告中再次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对当前和未来的各项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按照总体布局,多路径并举,才能为建设“美丽中国”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

我国现阶段面临着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光在制度和政策上做改变是不够的,我们更加需要从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着手。[5]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的任务,这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能够持久化推进的长远举措。

第一,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对我国来说,树立较高水平的生态文明观念是我们安然渡过难关,顺利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然而我国公众目前的生态文明观念还不够成熟,不足够能主导公众正确的行为,缺乏生态常识。[6]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公众的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的一种观念表现形式,我国现阶段大部分人的生态意识水平还是较低的,在生态文明观念的建设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大部分人只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而对整体的大环境的保护积极性并不高。目前我国的保护事业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强制,这种状态无法从更好的层面上做到环境保护,所以我们现阶段应该主要从影响公众思想层面入手,尽能力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

第二,努力开展生态教育、培养全民生态意识。为了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我们需要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舆论氛围,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事业,力争把生态文明教育逐步渗透到中国教育事业当中去。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多是在中小学时期,甚至更早的幼儿时期形成,早期形成的这些观念对往后的思想形态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想要发展生态文明事业,想要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就必须从娃娃抓起,从思想形态形成的初期着手,将环境课程以及生态思想课程纳入必修课范畴,激发他们保护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优良品质。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宣传手段,比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新媒体手段。通过媒体的宣传和倡导,使绿色和生态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首先,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把人与自然割裂开来,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其次,在理论宣传中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广泛深入地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首先要在各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中,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我们应该努力开展生态教育、做好宣传工作,努力培养全民的忧患意识。

第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软实力”,相对于法律规范,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自我控制和约束力。生态道德自觉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具备生态的责任意识去面对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生态道德规范是评价和约束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活动和行为的准则。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他们俩相辅相成。生态道德内在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行动的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培养及教育,可以在心理、思想及感官上促使人们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二)发展生态经济,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离不开经济的高速发展。没有强大的经济作保障,它的实现就没有物质基础。但是,在现实中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一面,只要我们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可以达到二者和谐的辩证统一的。

第一,推进循环发展,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主要通过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消耗过多的自然资源来保障经济发展,走这样的发展道路会给自然造成非常大的压力,甚至会超出自然的负荷,最终会带来自然对人类残忍的报复,生态系统恶化,直接导致人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存遭到威胁。[7]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循环经济,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指社会上的资源能源重复多次的使用,着重于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对资源的节约。也就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中,大力发展高科技、无污染的新型产业,使资源得到高效的开发和利用,使经济步入循环运作道路。这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以低碳发展方式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准的经济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来实现。通过减少能源的利用量,从而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低碳时代对中国的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要大力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树立高效、低排放为标准的低碳理念,使得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不仅是减缓环境、气候压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终探索。低碳的生活模式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杜绝浪费的生活习惯,走低碳环保的生活道路,最终以小见大,成为生态环境,低碳生活最有力的支持者和拥护者。

第三,发展创新经济,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新形态。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愈演愈烈,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这给创新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创新不仅可以实现国家的既定目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家竞争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经济是指新颖且有价值的经济行为。发展生态文明的创新经济是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通过创新的发展方式,改变生产力运行的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完善生态文明建设。

(三)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法律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和推行需要法律的保障,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依靠法律。我们要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和指向作用,确实要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使法律法规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从而起到保护环境和协调生态的作用。[8]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执行程度,可以使生态文明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能够约束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第一,完善生态环境立法。完善立法,可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当前我国环境和生态法大多处于空白和滞后的状态,应该加快生态环境立法步伐。针对我国目前的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制定有关污染物排放的相关法律,加大对环境破坏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使违法者受到一定程度的处罚,以此来警示他人;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到有关刑事法律、民商法律、行政法律、经济法律、诉讼法律和其他相关法律当中,促进相关法律体现出生态化的思想。

第二,提高生态环保的执法力度。不管如何加强立法力度,执法严谨也是必要保证。我国的国家执法机关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对于问题严重的中小企业要加大惩治力度,依法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罚。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素质的培养及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执法水平,改变随意执法和不作为现象。

第三,加强司法机关的监督机制。无论立法有多完善,执法力度有多强大,也少不了司法机关的监督。所谓监督是对法律实施进行监督。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9]离开了实施,法律就是一纸空文、违法不究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司法不规范、不严格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这些问题不解决,法治体系就难以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司法机关提供相对较完善的监督机制,以此来维持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结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是美好而值得期待的,但是其道路也是艰辛而漫长的。本文在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指出了在其实现道路上所面临的生态困境,由此提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三点战略选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凝聚最广泛的力量,不仅需要抓好经济建设这一党的中心工作,还要积极抓好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生态文明是更高级的文明形态,需要全党各族人民的广泛参与,只靠国家的调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靠自身的意识形态影响,树立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提出,顺应民心,合乎人们的切身感受,可以相信,“新时代”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踏上新征程时最有效的“集结号”和“冲锋号”。

[1] 习近平.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的报告[R].2017.

[2]邓纯东.实现中国梦的生态环境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M].红旗出版社,2016.

[3]于晓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M].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

[4] 李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5] 郭凤凤.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7.

[6] 李梁美.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上海三联书店,2016.

[7] 穆艳杰,郭杰.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社会科学战线,2016.

[8] 邓乃平.北京生态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9] 王雨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