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像知、好、乐,一层深一层。其实知为首要,能知才能好,能好才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是趣味。
趣味是某件事或者物的内容使人感到愉快、引发兴趣的特性。它以一种亲和力,使受众在新奇、振奋的情绪下,深深地被作品展示的视觉魅力或情感魅力所打动。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轻松、自然地接受它所传递的信息。趣味是一种机智、幽默,更是人生的智慧的表现。
田园诗词创作,也和其他题材的诗词创作一样。趣味性是鉴别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尺。人有趣味则朋友必多,诗有趣味则受者必众。反之,人无趣味不亲,诗无趣味不读。的确是这样的。下面仅就自己在田园诗词创作中对趣味的理解和运用,谈点体会。先看《李书贵携妻看鹅》:
老李忽然问老婆,平生我待你如何。
老婆挥手轻轻指,请看池边那对鹅。
这首诗是去桃花坞农村采风期间,截取李书贵老师和夫人简短的对话而成。小诗几乎是没有经过什么修饰与加工,原生态地呈现出来。它有艺术性吗,有时代性吗,我看也没有多少。但是,它却有较强的趣味性。这首诗在《何鹤诗词选集》的几百首诗中,不过是补白角色,但读者无一例外地对这首小诗给予了不同的反馈。而我自认为写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很高的作品反而反響平平,甚至是无人谈起。你还能用什么固有的标准,来衡量诗词水平的优劣吗?
再看《与徐玮许焕英赏荷未见花开有感》:
一塘晴翠半连天,断续蛙声飞鹭闲。
且喜伊人堪入画,十分绿处补红颜。
这首诗相较前一首,无论在选材与表现手法上,都有明显的不同。试想想,一望无际的荷叶遮挡视线,而无花一朵的时候,该是多么地有煞风景。但诗人毕竟是诗人,回眸同来的美女,不自然地想起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故事。于是,红颜便被移进了小诗,让她去填补那十分的绿处,不亦乐乎?只这最后一句,便让平常的景色生动起来,便让平常的小诗鲜亮起来。还是情趣使然。
趣味总是和情境共生共存。在一定的或特定的环境中,产生了一定或特定的情绪,这种情绪不自觉地也会走进诗词作品之中。而有选择地抓取其中最美妙的环节,至关重要。趣味,有时源于一帧画面,有时源于一个故事,有时兼而有之。《浣溪沙·雨中》便是这种:
撑伞情怀唯自知,横街竖巷雨丝丝。桥头久立为君痴。 短信一条温旧梦,小花几朵衬新词。此来幽会正当时。
这雨中约会的小词,有画面,有情节,有叙事,有议论。状物不可谓不细腻,言情不可谓不生动,情景不可谓不交融,技法不可谓不成熟,但细究起来,其看点也还是在抒情的趣味上。
趣味多种多样,表现趣味的手法也多种多样。善于提炼生活中的趣味,是好的诗人词家必备的能力。一样的出游,一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笔下,呈现各不相同。读者的反响也相应不同。记得有次来京不久去爬香山,原本想象中的红叶,一直到山顶也未看见。按说是会遗憾有加,诗意全无。而诗人想到红叶不肯红,可能是出于窃许层峦的私心,便宽容吟就了《登香山不见红叶有感》:
乘兴寻来到顶峰,茫然回首已成空。
想她窃许层峦翠,不肯分心为我红。
转结两句出人意料,与众不同。作者带着一份获得好句的冲动下了山,而读者则带着一份别样的情趣,分享了作者的感受。如果说,这算是一首好诗,那好就好在转结两句的趣味上。此诗是凭作者释然的心态写就,而《白城待杏花》则体现了诗人的另类情怀:
我爱芳魂杏自知,疏条无处系相思。
山坡坐待春风起,看你矜持到几时。
诗人带着冲动,用赵本山的话说就是:不管你欢不欢迎,我都是扑面而来的。但别有性格的杏花就是不肯开放。让倔强的诗人有些懊恼:我就不信了,你不开。你不是不开嘛。我还就不走了。想着想着,还自言自语:我让你矜持,看你矜持到几时?像一个孩子,童趣毕现。童趣,是所有趣味中最难得也是最珍贵的。而童趣出现在诗中,自然就会情趣盎然。
诗词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由性情、身世和传统三个因素决定。根据天生的性情而加以磨砺,扩充经历加以体验,承袭传统融会贯通,这个过程就是所谓诗人的修养。诗词创作也和其他文艺领域一样,趣味不可或缺。诗词作品艺术价值有高低之别,鉴别高低多凭趣味,而能把自己在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到的趣味表现到作品里,那就是创造。
铃声悦耳带和弦,憨态娇羞佯看天。
跑进走廊频笑语,一枝红杏到窗前。
这首《小妹接电话》情景交融,像一个微型电影剧本。手机突然响了,姑娘的脸腾的红了。本来心里有事儿,却要装作若无其事,怕人瞧见,把脸仰起,佯作看天。在离开他人视线的一霎那,一溜烟式地跑进走廊。她说了什么,跟谁说的,诗人都没交待,只是把一枝红杏,拉到了窗前与姑娘相衬。这画面,你尽可以发挥想象,在无人介入的空间里,自己作一回导演。小诗出来后,虽没有高超的技巧,却由于有超然的趣味,也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欢。还有这首小诗的姊妹篇《黄昏少女》,与此首诗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朝阳盼罢盼黄昏,阿秀窗前望柳新。
门外忽闻吹哨响,手持小镜点红唇。
从有所掩饰地接电话一路走来,姑娘在爱情的煎熬中,现在已经是情火中烧,急不可耐了。首句写的是一天之盼,快点黑天吧。承句写的是季节之盼,春天快来吧。转句写的是无形的声音,结句定格在特定的动作。一连串下来,姑娘那种怀春之情、思人之态,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所有这一切,缘于作者抓住了最易动人的情与趣。趣味终归于情,所谓情趣,情中有趣。《村头偶感》即如此:
依稀村路系青山,蝶舞莺飞撞眼帘。
环顾当初幽会地,株株小树已参天。
这首小诗有空间的延展,更有时间的跨越,有画面的裁切,更有意境的提纯,让你在有限的景物面前,产生无限的联想。只这一句“小树已参天”,就把个镜头切回到几十年前。昔人已去,物是人非。然而,这种无奈的感慨,却是在充满情趣的文字里体现出来,自然让读者换了一种接受的方式。也许,这种方式就是文学的魅力,就是诗词的魅力,就是趣味的魅力。
文学的修养,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趣味的修养。趣味看似寻常,实则极难,难在没有固定的客观的标准,而同时又不能完全凭主观的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词趣味之区别极其微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修养常常体现在毫厘之间。记住,没有趣味,最好别去碰诗。
(作者系《中国诗词年鉴》编辑,《文化月刊·诗词版》责任编辑,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中华诗词文化学院培训部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