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波 李砚田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以及应用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的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120例的临床病例资料,依照用药方案不同分组为用药A组(n=60例)和用药B组(n=60例)。用药B组均采用维生素C+路丁的用药治疗方案,而用药A组则在用药B组的用药治疗基础上应用孟鲁司特钠药物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的疗效结果,以分析此药的临床应用安全性。结果 用药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7/60),明显优于用药B组的81.67%(49/60),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A组的皮肤紫癜、消化道病变及关节肿痛等症状的消失时间也明显短于用药B组(P<0.05)。结论 在抗过敏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孟鲁司特钠片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明显缩短小儿过敏性紫癜症状及体征的消失时间,值得推广于临床普及应用。
【关键词】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
【中图分类号】R7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6..01
小儿过敏性紫癜属于儿科中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且可见逐年上升趋势,其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关节疼痛、腹痛及肾脏损伤等[1]。临床常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2]。有研究表明,若同时联合应用孟鲁司特钠片治疗,其效果会更加显著。现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120例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60例结合应用了孟鲁司特钠药物治疗,观察其疗效尤为显著,现将统计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的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120例的临床病例资料,依照用药方案不同分组为用药A组(n=60例)和用药B组(n=60例)。用药A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4~10岁,平均年龄(6.47±1.13)岁;病程3~10 d,平均病程(6.61±1.79)d。用药B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6.50±1.16)岁;病程3~10 d,平均病程(6.58±1.88)d。两组所有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的均经临床确诊,并已排除遗传性疾病者。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两组患儿,在急性期时,要保证充足的卧床休息事时间,积极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停止使用发生过敏性反应的药物与食物,针对感染症状明显的小儿患者,需及时给予抗感染处理。用药B组均采用维生素C(口服50 mg/次,3次/d)+路丁(口服20~40 mg/次,3次/d)的用药治疗方案,而用药A组则在用药B组的用药治疗基础上应用孟鲁司特钠(口服4 mg/次,1次/d)药物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4 d。
l.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用药24 h后,患者无新的紫癜发生,腹痛与关节疼痛等症状均得到显著缓解,持续用药治疗14 d后,其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持续用药治疗14 d后,患者的紫癜明顯消除,腹痛及关节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但仍可见复发迹象;无效:患儿的病症未有效消除且病情反复,临床症状无有效缓解且有加重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性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症状
用药A组患者的皮肤紫癜消失的平均时间为(3.78±1.24)d、消化道病变消失的平均时间为(4.01±1.03)d、关节肿痛消失的平均时间为(3.81±1.04)d,明显优于用药B组的(6.32±1.56)d、(5.67±1.65)d、(5.13±1.35)d,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疗效
用药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7/60),明显优于用药B组的81.67%(49/60),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现阶段,临床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的药物有多种,常选择抗过敏药物。孟鲁司特钠具有很强的特异性,能够阻断白三烯受体与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联合[3],可抑制病变生物学特性的显现,从而阻碍了肽素生长因子促成熟作用,降低嗜酸性细胞数目,进而可有效达到缓解及消除小儿过敏性炎症的临床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林冬丽,林道煌,谢少君.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7,(3):92-94.
[2] 申丽娟.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疗效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6):5108-5109.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