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66.6亿元,同比增长21.4%,增收47.1亿元。
1月份,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3.8亿元,同比下降13.6%,减支38.4亿元。
1月份,财政收支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税收收入大幅增收,规模占比均创新高。1月份,全省税收收入完成233.5亿元,比上年增长40.1%,增收66.8亿元,为同期财政增收总额的141.9%,拉动全省财政收入增长30.4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高达87.6%,比2017年比重(74.8%)高12.8个百分点,年初税收规模和税收占比均创历史新高,而且全部税种实现增收。增收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2017年末节假日因素导致纳税申报期延长至2018年1月初,上年末部分税收在今年1月份实现;二是经济增长带动税收增收,特别是与上年同期相比煤价上涨幅度较大带动煤炭相关行业税收增收较多;三是水资源税开征带动税收增收。
第二,非税收入同比下降,政策性、非即期因素居多。1月份,全省非税收入下降37.3%,减收19.7亿元,下拉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9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减收主要受费改税政策和国家清理规范行政性事业性收费,以及上年非税收入集中入库等不可比因素影响。主要增减收因素包括:一是费改税因素,水资源费、排污费合计减收1.7亿元;二是为减轻企业、个人负担,2017年4月1日中央取消或停征4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受此影响,全省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减收1.6亿元;三是上年集中入库因素影响转让政府还贷道路收费权收入减收20.6亿元、两权价款减收1.8亿元;四是上年补提因素影响水利建设专项收入减收1.7亿元;五是增值税等计税基数增长较快带动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收入合计增收2.2亿元;六是罚没收入增收3.5亿元,主要是省国土部门对煤矿违规行为进行集中处罚。
第三,市县收入增长良好,成为全省增收主动力。1月份,全省11个市全部增收,119个县区中,103个县正增长,16个县负增长,负增长县比上年同期减少21个,市县收入成为拉动全省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1月份,市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增幅36.4%,高出全省平均增幅15个百分点,增收49.9亿元,为同期财政增收总额的106.1%,拉动全省财政收入增长22.7个百分点,市县收入占全省收入比重达到70.2%,比上年同期比重(62.5%)高出7.7个百分点。
第四,财政支出同比减支,偶然因素影响较大。1月份,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减支38.4亿元。减支主要受消化存量资金和春节假日工资发放时间以及大额资金中央下达时间等一次性因素影响较大。主要增减支因素包括:一是省级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补助资金44亿元,今年从企业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活期存款中予以安排,形成净减支;二是上年由于春节假日1-2月工资等支出集中在1月发放等因素,影响相关支出减支约23亿元;三是中央提前下达粮食风险基金28.8亿元带动增支较多。
省财政厅国库处宋介燕
2月2日上午,省财政厅召开2018年省级部门预算安排会议,批复了2018年省本级部门预算,批复时间比《预算法》规定时间提前了18天。会上,武涛厅长做了重要讲话,详细通报了2017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8年预算安排情况,特别提出了做好2018年预算执行工作的五点要求。常国华副厅长主持会议,全厅有关处室负责人和承办人、省直部门财务负责人等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武涛厅长就做好2018年省级部门预算工作提出五项具体要求。一是继续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严格预算执行,严格会计核算;二是加快预算支出执行进度,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和结余结转资金清理机制;三是深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健全完善预算标准体系,实化细化预算编制,继续清理、压减专项转移支付;四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切实增强预算绩效理念,提高绩效目标编报质量,加强绩效运行监控,注重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五是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进一步完善预决算公开手段、细化公开内容、及时整改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大同市财政局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工作,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做到扶贫精神及时落实、扶贫政策认真落实,扶贫工作优先安排、扶贫经费首先保障。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市本级财政年初预算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24亿元,是2016年4810万元的近3倍,增长157.73%,实现了财政扶贫投入总量和增幅的“双增长”。
二是拓宽筹资渠道。在年初预算之外,安排新增政府债券资金2.3亿元,用于贫困村整村提升工程等脱贫重点工作,解决贫困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卫生、文化场所建设,抓好村容村貌整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
三是统筹整合资金。针对扶贫资金使用分散,形不成合力的情况,在全市6个贫因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资金工作,将6大类、56项财政涉农资金全部纳入统筹整合使用范围。2017年已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7.07亿元,占计划整合的99.11%。已完成支出15.87亿元,占计划整合的92.14%。
四是做好医疗扶贫。调整支出结构,筹集1521万元用于医疗保障帮扶,为2014年到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缴纳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
五是保障人员经费。市财政安排市直预算单位驻村干部经费每人3.5万元,第一书记工作经费每人0.5万元,两项共安排驻村干部经费2261.5万元。
一、加强税收征管,夯实全市转型发展基础。一是加强动态管理,严格税收征管。通过财税库银联席会议制度和人行的联网系统,动态掌握各部门、各县区、各税种的入库情况,及时调整指导性计划,及时解决组织收入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收入均衡入库。二是抓实大小税源,杜绝“跑冒滴漏”。持续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管,继续开展煤炭税收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堵塞征管漏洞,掌握收入主动权;加强对零散税源税收监管,严防税收流失,确保应收尽收。三是完善治税机制,加强税收保障。探索建立财税数据管理系统,强化综合治税信息化支撑,提高税收收入组织的预见性和准确性,不断加强税源管控,堵塞税收漏洞。四是落实减免政策,强化财源培植。全面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普遍性降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着力解决非煤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壮大。
二、明确主攻方向,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是巩固煤电传统产业发展。构建有偿扶持、引导性投资和无偿补助等多元化扶持体系,科学安排资金,注重资金调度和绩效,保障煤炭、热电两大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新能源材料、现代煤化工、高端陶瓷、文化旅游、草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金融和信息、医药化工等七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推行竞争型分配方式,突出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择优扶持,发挥财政引导资金的乘数效应。三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抓住我省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和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发展契机,强化向上争取资金力度,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吃透政策,找准项目载体,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的项目资金。四是切实抓好基本民生保障。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基本民生支出放在优先考虑的重要位置,确保只增不减。
三、强化财政创新,增强转型发展保障能力。一是加大与金融机构间的协作力度。建立政府性存量资金与受托金融机构信贷定向投入挂钩机制,探索政银联动、政银互补的新方法、新途径,借助金融手段放大财政资金效应,支持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二是发挥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作用。通过信用担保基金,撬动银行信贷资金,破解非煤非电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壮大、涵养财源。三是充分运用好PPP模式。进一步明确PPP项目库入库标准、严格财政承受能力评估、规范合作项目实施方案等,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力度,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重点工程和民生事业,参与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2018年1月份,芮城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1008万元,为上年5735万元的191.94%,增收5273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727万元,为上年2081万元的227.15%,增收2646万元。财政收入首战告捷,为实现全县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