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军
(开封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作为我国典型的农业大省,河南要对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方式作出优化、调整,就必须提出恰当的处理措施,构建合理的创新体系,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促进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党十八大倡导要推进新型城镇化,这是未来经济必须要落地执行的必要举措。在社会发展的整个进程中,科技创新对河南稳步建设新型城镇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科技创新,较为明显地推进了新型城镇化总体的建设步伐。相反,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也将反作用于科技创新。实践中,怎样促进和谐的互动也有不少难题。尤其是人口集中的河南省,上述问题极为突出[1-3]。
一是政府机构并未确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科技部无需承担城镇化任何的职责,没有任何的参与。二是部门之间设置了多种不同的壁垒。我们对城镇作出综合规划时,科技部门未能充分地参与,甚至完全不发声。
河南城镇化,也碰上“赶农民上楼”这样的现象。为达成城镇化预期的建设目标,有些政府盲目地赶超发展速度,而没有思考农村农民内心的感受。那种以形式、速度为导向的城镇化建设,是粗放、不科学的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中,当城市人口大幅扩增和工业化的全速推进,以及新型的科学技术产业诞生后,城市扩张也将无可难免。扩张的目的,在于适应不同群体对城市容纳、承载能力的现实需求。
4.背后没有相应的科技政策,城镇化承受种种考验
城镇化建设,少不了要有稳妥的人力、财力或是物力来做保障。如果未积累足够的资金,资源空白或是未形成恰当的扶持政策,河南城镇化建设也将严重受阻。
新型城镇化建设属于典型的综合性工程,背后要由河南省各个部门共同协调与配合,以便完成预期的目标[4-8]。城镇化建设并非某个部门的责任,也没有办法利用单纯力量实现得了。从河南城镇化进程中暴露的问题分析,旧制度遗留的壁垒,使不同部门之间没有办法顺畅地沟通。不少部门的内部条块已经分割,没有很好的整体性。工作中,信息没有办法实现共享。同时,部门分工也不再清晰,工作人员对待工作比较松懈,缺乏底气或是相互推诿、扯皮。对新型城镇化进行布局时,有关部门未注重科技创新,不懂得统筹与沟通。
科技创新如果是转入到基建设施行业,背后要由政府制定标准化体系。若非如此,科技创新也很难对新型城镇化有很大的促进意义。我们说的科技创新,要求在特定的某个空间内来进行。空间要求,很多情况下对科技创新最终的大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强大的政府财力,倾斜性的政策指标,和谐的制度规范都是科技创新相对稳妥的举措。
在科技创新上,科技人才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河南省在创建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并未突出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一是现有的创新人才并不多;二是创新队伍没有牢靠的功底,且基础也不扎实,背后没有牢靠的人才培养机制。
由于内、外部因素的牵制,河南现行总体的创新水平并不是很高,未形成良好的创新机制。在历史条件或是风俗习惯的牵制下,节奏慢的那种生活方式早已让很多人没有办法直面难题。观念的转变,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实现的。一套合理的创新体系,同样也要求人类树立起良好的创新理念,形成科技思维,从而得到发展。
河南省在科技创新上在区域环境上有明显的差异,资金投入也极不平衡。体现为:政府对大型城市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科技创新,而对郊区或是小城镇,则很少会投入那么多的资金。政府科技投入在环境上的不同,同样也是影响小城镇发展的核心因素,是最大的制度障碍。从前二元户籍制度下形成的特殊制度,如户籍、土地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使得郊区、小城镇没有办法和发达城市之间对比。小地方没有什么吸引力,无法吸收外资,也无力留住科技人才。科技发展背后要有足够的财力支持,离不开资金以及政策两个层面的扶持。将政府当作指引点,设计制度完整、秩序畅通的创新环境,能够吸引足量的投资以及人力。而人才引进,势必也要周全的政策环境。由于政府才是公共服务背后的直接提供者,唯有足量的配套设施或是人力支持,科技创新才能找到可靠的物质条件,积累足够的人力资本。
十八大上明确“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另外也提到:“城镇化,可以较好地刺激和扩大内需;相对而言,经济增长才应当作为内需背后最大的动力”。在该政策的精神引导下,不少城市陆续在郊区创建了高新技术园区。无止境地扩张,背后少不了污染,郊区早期便早已出现端倪。为处理好上述问题,必须利用科技的力量。如今,有关部门已启动资源节约、空间保护、生态环保等诸多典型的研究科目。这些研究,从理论的视角加速了城镇化的整个步伐。如何引入领先的技术去解决发展中碰到的难题,对经济、人口结构做出优化,优化城市既有的功能,此乃城市化由量变升级为质变的流程。对科技园区而言,创新最后还是为了对产业完成升级。实际上,这也是人口集中的体现。产业升级,是对城市体系进行优化,重点是要借助科技创新来完成升级,但并不是说将污染产业完全地下放到郊区。对科技成果进行大力地转化,同样也是产业升级不能缺少的内容。
科技型人才,他们成功地创造了多项不同的科技成果,并对起进行传播。将人才当作牵引,创新成果才有能找到推广的平台,使其可以落地生根。科学技术若是少了人才,创新产品也无法顺利地投放到市场中。作为典型的经济要素,科技型人才同样也会对城市化有不小的推动意义。现在,河南省就有不少高新技术园区根本找不到合格的科技人才。有一定比例的科技型人才,早就前往北京、深圳等沿海城市中发展。背后的根源,内陆的高科技园区还没有铺设健全的基础设施,城市发展程度不高,无法在住房、科研或是教育等诸多领域适应科技型人才日常的需求。所以,推进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进行完善,优化配套设施,可以招收足够的人才,让他们对河南保持更多的归属感。久而久之,这些人才才会在河南省长久扎根,致力于中原建设,使科技创新产品得到顺利地转化。
河南各级政府长期致力于对新型城镇化进行研究,探讨可靠的战略举措。其宗旨:思考怎样彰显科技创新在整个城镇化建设活动中的引导功能。归纳科技创新背后表现的规律、城镇日常的需求等,通过新型城镇化来为成果转化搭建可靠的平台,能够推动河南新型城镇化的稳步发展。
[1] 徐狼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制度因素分析[J].金融经济,2009,(20) :43.
[2]陈凤娣.论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3]杨玲•略论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机制[J].社会科学家,2008. (6) :37-38.
[4]谢燮正.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J].软件工程师,1997, (3): 16.
[5]刘国新.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6]文余源•中国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及其变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5) :25-27.
[7]徐佳.科技创新与城市结构的优化分析[J].东岳论丛,2009, 26(4): 168-170.
[8]陈立平.农村信息服务途径和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